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探究婴幼儿马蹄内翻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后早期X线片上距骨跟骨角的特点及其在预测马蹄内翻足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随访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9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共177足。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33例)和未复发组(86例)。患儿初始治疗年龄均小于6个月,均应用Ponseti方法行系列石膏固定矫正足内收内翻后背屈小于15°,并行跟腱松解术。在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拍摄足背屈应力下X线侧位片,测量侧位片距骨跟骨角(lateral talus-calcaneus angle,TC_L),对比分析跟腱松解后单侧马蹄足患儿正常足与患足的TC_L特点,分析所有马蹄足TC_L大小与预后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判断早期TC_L对马蹄内翻足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性别、跟腱松解年龄及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检查年龄上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3,0.57,0.17)。TC_L比较,复发组(34.38°±10.99°)与未复发组(40.72°±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侧患儿患足(38.56°±11.57°)与正常足(50.91°±9.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Logistics回归计算距骨跟骨角预测马蹄足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29(χ^(2)=8.2567,P=0.0041),距骨跟骨角的最佳临界点为40°。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片距骨跟骨角明显较正常值小,对预测复发有一定价值。距骨跟骨角越小,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2.
[目的]在动物模型上,研究间歇应用阿仑膦酸钠能否有效提高骨床骨量、促进假体的骨整合,进而探讨有效应用阿仑膦酸钠促进假体生物学固定的方法和机制,最终为临床间歇应用阿仑膦酸钠促进假体骨整合的理论提供实验证据.[方法]将30只5月龄SD大鼠按随机数表分为3组(SHAM,OVX,ALO组),每组10只.OVX,ALO组雌性SD大鼠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测量腰椎骨密度降低>20%者),SHAM组行假手术.在各组大鼠的胫骨平台处垂直植入羟基磷灰石假体,ALO组大鼠间歇给予阿仑膦酸钠(7 mg/kg·w)12周,处死前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进行荧光染色,取带植入体的胫骨制备成薄片,使用骨密度和骨组织计量学方法,观察假体周围的骨量并测量假体的骨结合率.通过对比分析,研究间歇应用阿仑膦酸钠对OP骨床中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骨整合的影响.[结果]间歇应用阿仑膦酸钠处理后ALO组大鼠平均BMD从(0.081±0.009)g/cm2提升为(0.116±0.008)g/cm2,给药前后BMD改变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阿仑膦酸钠亦显著增加了假体周围骨量,提高假体与主体骨界面骨结合率约40%,较OVX状态骨整合比率提高近二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应用阿仑膦酸钠可持续有效的提高松质骨量,同时促进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与骨质疏松骨床界面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比分析运动及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和骨重建的影响,以探讨运动及激素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的异同及优缺点。方法将48只5月龄雌性Spa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对照(Basal)组、假手术(Sham)组、去卵巢(Ovx)组、去卵巢+雌激素(Ovx+e)组、去卵巢+运动(Ovx+run)组及去卵巢+雌激素+运动(Ovx+run+e)组。Ovx+e和Ovx+run+e组于去卵巢术后1周开始予己烯雌酚(0.025m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持续12周。Ovx+run和Ovx+run+e组于去卵巢术后1周开始置于大鼠专用跑笼进行运动训练,跑速6.4m/min,每日1次,持续12周。术后13周,对所有大鼠进行股骨骨密度(BMD)及骨组织计量学指标测定。结果 Ovx+e组的BMD显著高于Ovx组(P<0.05),Ovx+run组的BMD显著高于Ovx和Ovx+e组(P值均<0.05),Ovx+run+e组的BM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1)。Ovx+e组的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和骨小梁数量(Tb.N)显著高于Ovx组(P值均<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著低于Ovx组(P<0.01)。Ovx+run组的%Tb.Ar和Tb.N均显著高于Ovx组(P值均<0.05),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值均<0.05);Tb.Sp显著低于Ovx组(P<0.01),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值均<0.01)。Ovx+run+e组的%Tb.Ar和骨小梁厚度(Tb.Th)均显著高于各去卵巢组(P值均<0.05),Tb.N均显著高于Ovx、Ovx+run组(P值均<0.05),而Tb.Sp均显著低于Ovx、Ovx+run组(P值均<0.01)。Ovx+e组的周长百分率(%L.Pm)、骨小梁表面骨形成率(BFR/BS)、骨小梁总面积骨形成率(BFR/BV)、骨组织总面积骨形成率(BFR/TV)、骨小梁面积破骨细胞数(Oc.No)、骨小梁周长破骨细胞数(Oc.No/Pm)及骨矿化沉积率(MAR)均显著低于Ovx组(P值均<0.05)。Ovx+run组的%L.Pm、BFR/BV均显著低于Ovx组(P值均<0.01),而%L.Pm、BFR/BS、BFR/BV、BFR/TV、MAR、Oc.No和Oc.No/Pm均显著高于Ovx+e组(P值均<0.01)。Ovx+run+e组的%L.Pm、BFR/BS、BFR/BV、BFR/TV均显著高于Ovx+e组(P值均<0.01),而MAR、Oc.No、Oc.No/Pm均显著低于Ovx和Ovx+run组(P值均<0.001)。骨组织形态图见Ovx+run和Ovx+run+e组骨小梁排列较Ovx+e组整齐。结论雌激素及运动均能使去卵巢大鼠骨量增加并抑制骨重建的高转换状态,雌激素抑制骨吸收和提高骨量的作用较运动更强,而运动更促进骨矿化沉积及骨形成,两者配合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评定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胫骨前肌外移术后疗效,明确其手术指证。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0例,年龄4~6岁,平均4.5岁。男性15例,女性5例,均行胫骨前肌外移术,手术前后均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美国motion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骨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5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对胫骨前肌外移术前后的步态在三维方向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胫骨前肌外移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结果:①行走速度、步频、步长较术前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儿童比较也无明显差异。②术后患儿足内收较术前明显改善。③胫骨前肌在术前术后活动状态无明显改变。④胫骨前肌外移术后患侧下肢行进线内旋情况较术前改善。结论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胫骨前肌外移术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及胫骨前肌肌电活动变化,因而可以准确判断手术指证和全面评估患儿术后畸形矫正情况。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移位程度、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有无过骺板固定、复位方式、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有无股骨头坏死等可疑风险因素。术后6~12个月通过X线片评估有无PPC的发生。结果10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13.3)个月(范围6~86个月)。其中39例患儿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发生率为36.8%(39/106)。发生PPC的患儿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9.7±3.6)岁(范围3~15岁);左侧23例,右侧16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伤12例,其他类型损伤1例;Delbet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移位程度Ⅱ度26例,Ⅲ度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2.8)d(范围1~14 d);克氏针固定2例,螺钉固定35例,钢板固定2例;过骺板固定2例,未过骺板固定37例;闭合复位15例,开放复位24例;解剖复位14例,可接受复位24例,不可接受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2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15例无股骨头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PPC的患儿年龄(t=3.875,P<0.001)、移位程度(Z=-2.118,P=0.034)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χ^2=42.280,P<0.001)均大于无PPC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8,P=0.011)和股骨头坏死(OR=40.336,P<0.001)是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10岁会增加PPC的风险。年龄≥10岁的患儿PPC发生率(63.6%,21/33)高于年龄<10岁的患儿(24.7%,18/73)(χ^2=14.848,P<0.001)。结论年龄≥10岁和股骨头坏死是"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化脓性关节炎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15年收治的新生儿期起病的化脓性关节炎患儿52例,其中男37例,女15例,平均起病年龄(17.5±7.6)d,入院年龄(32.6±10.7)d.44例(48个关节)获得8个月至10年的随访,平均随访(4.5±1.2)年.根据治疗方式将获得随访的48个关节分成A组(保守治疗)、B组(传统切开排脓一期关闭伤口+术后灌洗引流)和C组(切开排脓VSD引流+二期关闭伤口).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治疗方式以及最终结局.结果 52例患儿中,36例(69.2%)接受了手术治疗,14例(26.9%)接受保守治疗.A、B、C三组的平均延误治疗时间(15.0±8.7)d,A组的延误治疗时间(20.0±8.2)d,显著大于B组[(9.7±7.1)d]和C组[(14.6±8.2)d](P<0.05).A、B、C三组患儿的静脉滴注抗生素时间为(16.9±8.5)d.A组的静脉用药时间[(13.9±5.8)d]显著小于B组[(21.6±12.6)d](P=0.叭5).A、B、C三组的起病年龄、入院年龄、住院天数、术前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获得随访的48个关节中,35个关节获得完全恢复(72.9%),A、B、C三组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B组和C组合并为一个手术组,其痊愈率为72.7%,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髋关节的痊愈率为33.3%,显著低于膝/踝关节(85.0%),以及肩/肘关节(78.9%).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影像学评分(RR=2.991)、以及是否累及髋关节(RR=9.743)是预测患儿是否有残留畸形或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期起病的化脓性关节炎患儿起病隐匿,容易漏诊和延误就诊.对于起病早期的患儿和累及髋关节的患儿,推荐积极手术治疗,而对于延误治疗时间15d以上的患儿建议保守治疗.抗生素使用时间推荐静脉滴注2周,然后改口服2周,然后根据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决定停止或继续使用抗生素.经验性用药一般为第一代头孢菌素或克林霉素,然后根据药敏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27.
背景:骨质疏松症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性早已成为共识。它的存在不仅使得植入体的即刻稳定变得困难,术后植入体松动、移位或下沉的发生率也较高。降钙素作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可通过抑制破骨,促进成骨的双重机制提高骨质与骨量。然而,对于行骨科假体固定手术继续降钙素治疗的广大患者,降钙素能否促进骨质疏松骨床中植入体的骨整合,从而提高其生物固着力国内外尚无明确结论。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全身应用鲑鱼降钙素对多孔表面羟基磷灰石植入体骨整合的影响,及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促进植入体生物学固定的能力,从而为临床应用降钙素以促进骨整合理论提供宝贵的实验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实验分别于2007-9/2007-12和2008-3/2008-5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和香港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组织学实验室完成。 方法:将30只5月龄SD大鼠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羟基磷灰石棒、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每组10只。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雌性SD大鼠切除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假手术+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行假手术(sham operation)作为对照。依据骨密度(BMD)变化(手术前后骨密度降低>20%者)明确模型建立。然后在大鼠的胫骨平台处开孔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5IU/kg/d)12周,麻醉过量处死前应用盐酸四环素进行荧光染色,取带植入体的胫骨制备成薄片,运用先进的骨组织计量学检测手段及双能射线骨密度检测仪(DEXA),记录腰椎骨密度变化,观察假体周围的骨量并测量假体的骨结合率(OIS)等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HA假体周围骨床的新生骨骨量、钙盐沉积状况及假体骨结合程度;双能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第四腰椎骨密度变化;测量假体与骨界面的联结程度,并计算界面骨结合率。 结果:持续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逐渐改善,从0.078±0.009g/cm2提高至0.109±0.010g/cm2。同时,降钙素的应用促进了假体的骨整合,其平均骨整合面积比率提高了22.0%,较OVX组提高骨整合比率近一倍(t=9.665,p<0.05)。 结论:骨质疏松条件下,全身给予鲑鱼降钙素能提高骨床和植入体周围骨量、促进主体骨-植入体的骨整合。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骨整合;鲑鱼降钙素;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ALO)和鲑鱼降钙素(CT)两种药物促进假体骨整合作用效果的差异,为临床药物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B,C,D组),每组10只。切除B、C、D组大鼠卵巢建立骨质疏松(OP)模型(骨密度降幅20%),A组行假手术做为对照。随后在大鼠的胫骨平台植入羟基磷灰石假体,术后C、D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CT(5IU/kg/d)和口服ALO(7mg/kg/w)各12周,A、B组做药物干预的对照组。所有大鼠在处死前,行体内荧光染色。处死后取带假体的胫骨制备成薄片,运用骨组织计量学检测手段,观察假体周围的骨量和测量假体的骨结合率。结果(1)ALO和CT两者均能促进假体周围成骨,增加骨量,显著提高骨-假体界面骨结合率至63.7%和45.7%,较OVX组骨整合比率分别提高近1~2倍,但阿仑膦酸钠促进假体周围成骨与促进骨整合较鲑鱼降钙素作用更为显著(P0.05),骨结合率增加18%;(2)阿仑膦酸钠和鲑鱼降钙素组大鼠腰椎BMD均提高,分别从(0.081±0.009)g/cm2和(0.078±0.009)g/cm2提至(0.116±0.008)g/cm2和(0.109±0.010)g/cm2。而且,阿仑膦酸钠的效果较降钙素更为明显。结论骨质疏松条件下,全身给予阿仑膦酸钠和鲑鱼降钙素均可增强假体周围成骨及骨量,有效促进假体的骨整合,但与鲑鱼降钙素相比,阿仑膦酸钠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恢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刚度中的差异,以及骨水泥分布对椎体两侧力学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27个胸椎椎体制作成压缩性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个椎体):经单侧椎弓根PKP 且骨水泥填充局限于椎体半侧组(A组)、经单侧椎弓根PKP 且骨水泥填充超过]线组(B组)及经双侧椎弓根PKP组(C组)。采用 MTS材料测试系统对所有椎体在3个不同时相中(完整状态、骨水泥强化前、骨水泥强化后)进行压缩试验。记录力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比较椎体各时相、各部位的刚度值。结果 B组有1个椎体、C组有2个椎体被损坏,予以剔除,骨水泥强化前3组椎体标本的整体刚度较完整状态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强化后,3组均可显著增加椎体的整体刚度,A组和B组刚度值[(251.37±23.34)、(250.41±21.27) N/m]与完整状态时的刚度水平[(260.48±34.15)、(257.60±31.44) N/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强化后的刚度值[(280.88±37.54) N/m]高于完整状态水平[(246.20±43.74) N/m](P <0.05)。骨水泥强化后,A组强化侧的刚度值可以恢复至完整状态水平,且显著高于非强化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椎体均可以均衡恢复两侧的刚度(P>0.05)。结论 单侧与双侧PKP均可恢复压缩性骨折椎体的整体刚度。当骨水泥填充超过中线时,单侧PKP可以与双侧PKP一样使椎体两侧刚度得到均衡提高。  相似文献   
30.
背景:降钙素具有提高骨量、骨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效果。目的:评价鲑鱼降钙素对羟基磷灰石植入体骨整合的影响,及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促进植入体生物学固定的能力。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后2组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模后分别在3组大鼠的胫骨平台处开孔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12周。结果与结论:卵巢切除后,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降低,而持续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后,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逐渐改善。应用降钙素处理后的大鼠,其骨结合率较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提高了22.0%(P<0.05)。结果证实,全身给予鲑鱼降钙素能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床和植入体周围骨量、促进主体骨-植入体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