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对36例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作者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前后路手术的选择、植骨融合对颈椎手术后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作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手术的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病程长短、手术方法及植骨是否成功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索髋臼后上壁缺损的重建方法。方法 18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髋臼缺损用自体股骨头行结构性植骨,自体股骨头、髂骨制成5mm的混合性颗粒骨作颗粒骨植骨;假体用钛合金紧密型微孔表面设计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三爪结构半圆形钛合金髋臼杯。结果 随访2-6年,未发现假体移位与植骨塌陷。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术前为21-35分,术后15髋提高到84-93分,3髋提高到74-78分。结论 采用自体骨结构性与颗粒性植骨结合,并选用合适的假体重建髋臼后上壁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3.
80例微创经皮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分析微创经皮钢板治疗80例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技巧、临床效果、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9min;术中平均X透视时间68s;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1.3周;钢板断裂1例;局部皮肤坏死4例;伤口感染3例(其中1例发展为慢性骨髓炎)。按Johner-Wruhs方法评价功能,优74例,良5例,中1例,差0例,以优良为满意标准,本组病例功能总体满意率98.8%。结论微创经皮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4.
目的:建立腰椎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椎间盘摘除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8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研究室完成。以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作为模拟对象,对其脊柱T12~S1节段进行层厚2mm的连续扫描,共获得CT断层图像264幅,并对CT图像每隔15°进行三维重建。将CT扫描的腰椎图像结合人体解剖学数据通过3DSMAX软件建模形成正常中国男性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转换成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去除L4~5椎间盘右后侧1/4的纤维环中部全层及约1/4的髓核,以模拟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分别在椎体、椎间盘及小关节选取节点进行计算。结果:①2000N垂直压缩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垂直压缩时上下椎体、纤维环及髓核右后方压力均升高,其余部分压力降低;双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P均<0.01)。②10N·m前屈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前屈时上下椎体、髓核左前方压力均升高;纤维环前方压力、后方张力均升高;双侧小关节内压力降低(P均<0.01)。③10N·m后伸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后伸时上下椎体、纤维环前方张力、后方压力均升高;髓核前方压力降低,后方压力升高;双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P均<0.01)。④10N·m侧弯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侧弯时上下椎体、纤维环、髓核右侧压力均升高,左侧压力降低;右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左侧小关节承受的张力改变为压力(P均<0.01)。结论:成功建立了L4~5腰椎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新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应力分析证实腰椎间盘摘除改变了腰椎运动节段正常的承载方式,小关节等部位存在较高的应力,提示这可能是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性退行性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5.
背景:采用不同方法和生物材料应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以预防硬膜外瘢痕形成。在材料学方面采用较多的为可生物降解以及黏性半流体凝胶类。丹参及卡波姆均是已被临床证实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及凝胶制剂。目的:观察丹参卡波姆凝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骨科。材料: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36只,雌雄不拘,兔龄2~3岁。将动物按随机摸球法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对照组、凝胶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丹参凝胶组。卡波姆934粉末(上海人民制药厂,批号20000510);透明质酸钠(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362mL(20mg))。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8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制备丹参卡波姆凝胶:丹参制成丹参浸膏粉备用。卡波姆934粉末加水溶胀过夜,依次加入丙二醇和甘油混匀,滴加三乙醇胺后,再加入丹参浸膏粉2g加纯化水搅匀至100.0g,制成丹参卡波姆凝胶。②麻醉动物后,分别于L3,L6水平完整切除椎板(保留上下关节突),制成10mm×5mm大小缺损,暴露硬膜。凝胶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丹参凝胶组动物的两处椎板缺损处分别加入1mL卡波姆凝胶、1mL20g/L透明质酸钠、1mL丹参卡波姆凝胶;空白对照组则不加任何试剂。③大体标本:分别于术后4,6,8周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3只动物。完整取出手术节段(L3,L6)脊柱,每次共24个标本。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电镜标本:每组各取术后4周标本1个,利用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④术后8周对4组24个标本行大体瘢痕组织与硬膜的粘连紧密度等级评定:共分4级;0级:硬膜囊与瘢痕组织无明显粘连;Ⅲ级:粘连广泛、致密,硬膜囊与瘢痕组织无法钝性分离,锐性分离后的硬膜囊无法保持完整。将每一脊柱节段标本均匀切成4段,每一段均制成切片染色后置于Tiger2000型图像分析仪上进行硬膜外瘢痕厚度测定。⑤大体瘢痕粘连紧密度等级评定进行秩和检验,硬膜外瘢痕厚度进行析因实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术后8周脊柱节段标本大体瘢痕粘连紧密度等级评定结果及术后4,6,8周硬膜外瘢痕厚度比较。②各组术后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以及超微结构检查结果。结果:兔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各时间点空白对照组硬膜外均形成致密粘连;凝胶对照组和透明质酸钠组部分粘连;丹参凝胶组无明显粘连。②定量分析结果: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凝胶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大体眼瘢痕粘连度评级较低的只数明显少于丹参凝胶组(W=45~52,P<0.05~0.01)。术后4,6,8周丹参凝胶组瘢痕厚度均明显小于其他3组(F=128.657,152.246,80.891,P<0.01)。③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术后4周时空白对照组、凝胶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均可见增殖活跃的成纤维细胞,丹参凝胶组成纤维细胞增殖不活跃。结论:①丹参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与合成分泌胶原的功能,从而抑制硬膜外瘢痕粘连形成。②透明质酸钠过早被机体吸收,从而使其防粘连的作用减少;而卡波姆凝胶存留时间较长,在创伤修复全过程中起到了抑制和阻隔粘连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建立判别方程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方法:以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及保健体检的老年妇女各30例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观察。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其中骨折组来自2002-02/2004-02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该院进行社区保健体检的健康老年妇女。两组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①两组受试者髋部骨密度测定:应用DEXA骨密度测定仪及握力器,骨折组测量健侧,对照组测量左侧,颈干角和左手握拳力。②体质量指数,根据身高和体质量算出。③确定个人及家族女性骨折史。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建立: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家族史(X1)、股骨颈骨密度(X2)、Ward区骨密度(X3)、颈干角(X4)、人体质量指数(X5)和左手握拳力(X6)6个因素判别因子,建立判别方程。结果:①两组患者家庭及个人骨折史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有骨折史者显著高于对照组(18,8,χ2=6.491,P=0.011)。②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Ward区骨密度、颈干角、体质量指数和左手握拳力。③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建立:Y1=-8.802X1+88.803X2+9.936X3+8.119X4+2.634X5+22.439X6-691.647;Y0=-9.901X1+93.959X2+15.872X3+8.045X4+3.037X5+23.533X6-696.287;将判别方程进行组内回代检验,特异度为76.7%,灵敏度为86.7%,预测正确率为81.7%。④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比较:用标准化回归系数作比较,颈干角为0.487,Ward区骨密度为0.472,体质量指数为0.533,左手握拳力为0.458,可见体质量指数对骨折发生的影响最大。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髋部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体质量指数、肌肉力量与健康状况、活动量的大小、跌倒、家族女性及个人骨折史等均与髋部骨折有关。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才能准确预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能更全面反映骨折的危险性程度,预测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桡骨头切除术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8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15例行桡骨头切除术(A组),13例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B组)。手术时平均年龄分别为41.1岁和38.2岁。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0年和3年。根据疼痛、运动范围、影像学表现和上肢力量评价疗效,结果用Broberg功能评分表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肘关节功能评分表分析。结果:肘关节活动度A组平均为伸直15.5°,屈曲131.4°;B组为7.1°和133.8°。A组提携角平均增加8.2°,桡骨与尺骨分离1.9mm;B组为1.5°和0.5mm。与B组相比,A组伸肘及前臂旋前旋后力量明显减弱(P<0.01)。Broberg评分A组平均为81.4分,B组为90.7分(P=0.0034)。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肘关节功能评分A组87.3分,B组94.6分(P=0.0031)。结论: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组可获得满意的活动度,与桡骨头切除术治疗组相比上肢力量明显改善且总体功能更好,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应尽可能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45例50-70岁的男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80例正常健康男性进行腰椎(L2~L4)、左股骨上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骨密度测定,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无论腰椎或股骨上端的骨量丢失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骨质疏松患病率91%。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29.
Hansson Pin 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与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HanssonPin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临床治疗39例,并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23个月。骨性愈合31例,其中12例有滑针、股骨颈缩短表现,半年内出现滑针、塌陷移位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生物力学性能显示HanssonPin的承力效果优于骨圆针。结论 HanssonPin作为股骨颈内固定操作简单,但术后早期负重行走滑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0.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 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 1993年 1月~ 1999年 6月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5 9例 ,均经切开复位、“AO”T型支撑钢板内固定。结果 随访 1年~ 5年 ,共 47例 ,优良率 89 36 %。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当考虑手术治疗。MRI检查有助于全面评价骨折区域的整体情况 ;必须早期处理受损的软组织 ;在手术中 ,压缩的骨折块应整块上抬复位 ,而钢板与螺钉的置入方法相当重要 ,其它稳定结构应予修复并于术后早期作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