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58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靶向封闭EEF1A2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靶向封闭EEF1A2基因对胰腺癌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转录制备2对EEF1A2 siRNA,应用脂质体技术转染胰腺癌细胞株BxPC-3,半定量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EEF1A2基因表达的变化.运用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法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PARP)细胞色素C和Bid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2对EEF1A2 siRNA均能有效降低BxPC-3细胞中EEF1A2的表达,其中第2对siRNA静默效果更佳,EEF1A2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抑制率均达75%左右.抑制BxPC-3细胞中EEF1A2的表达后,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15.28%±3.65%,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0.11%±3.05%和空白组的9.41%±4.14%,同时伴随出现caspase-3、caspase-8、caspase-9、PARP和Bid的蛋白活化增强和细胞色素C表达增加.结论 抑制EEF1A2表达能明显诱导胰腺癌细胞BxPC-3的凋亡,而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的激活可能均参与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范震洪  黄佳 《药品评价》2012,(29):25-28
目的:建立头孢泊肟酯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过滤并在培养基中加入中和剂的方法,去除头孢泊肟酯片的抗菌活性。结果:本方法满足中国药典2010版验证试验的基本要求。5株验证菌株中枯草芽孢杆菌对头孢泊肟酯片最敏感,可作为头孢泊肟酯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质控菌株。结论:该方法可作为头孢泊肟酯片的常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3.
小儿感染性腹泻是我国较常见较多发的疾病之一,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每年5~11月为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多发季节。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合理更科学的治疗,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本院在常规抗感染、补液、纠酸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使用炎琥宁静脉滴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4.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机制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胃肠道细菌的迁移。肝衰竭患者免疫机制受损,血清补体、干扰素水平降低,调理素缺乏,单核一吞噬细胞功能低下易继发感染。尤其是肝衰竭时Kupffer细胞功能损害,肝脏对门脉血液的清洁作用降低,易受肠道感染。小肠运动障碍,肠内菌群过度增殖及定植转移,极易发生SBP。为探讨疫防性抗菌治疗能否减少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SBP的发生率,本研究对60例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了解2005-2008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处方习惯及其演变.方法 采用一日法对2005-2008年中每年6月1日当天所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处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进一步从抗抑郁药物处方中最常见的疾病、最常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平均处方剂量、联合用药和合并用药等方面作分析比较.结果 ①最常使用抗抑郁药物的精神疾病依次是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②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处方频率逐年下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处方频率呈现出小范围波动,以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为代表的新一代其他递质机制的抗抑郁药处方逐年增加;③单用一种抗抑郁药的处方方式最为常见,合并两种以上抗抑郁药的处方始终占少数;④抗抑郁药物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情绪稳定剂、镇静催眠药,都显示出合并一种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而合并两种其他精神药物的情况只占少数.结论 本中心2005-2008年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处方习惯和方式方面是比较合理和安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SSRIs已成为临床一线抗抑郁用药.  相似文献   
36.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处方习惯演变4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2005—2008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处方习惯及其演变。方法 采用一日法对2005—2008年中每年6月1日当天所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处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进一步从抗抑郁药物处方中最常见的疾病、最常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平均处方剂量、联合用药和合并用药等方面作分析比较。结果 ①最常使用抗抑郁药物的精神疾病依次是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②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处方频率逐年下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处方频率呈现出小范围波动,以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为代表的新一代其他递质机制的抗抑郁药处方逐年增加;③单用一种抗抑郁药的处方方式最为常见,合并两种以上抗抑郁药的处方始终占少数;④抗抑郁药物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情绪稳定剂、镇静催眠药,都显示出合并一种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而合并两种其他精神药物的情况只占少数。结论 本中心2005—2008年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处方习惯和方式方面是比较合理和安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SSRIs已成为临床一线抗抑郁用药。  相似文献   
37.
乌索酸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索酸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乙醇灌胃法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病理模型,分别以乌索酸按30mg/kg、60mg/kg小鼠口服给药,观察其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急性肝损伤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乌索酸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乌索酸对酒精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8.
黄佳  王浩  钟薇  陈玲  伏箫燕  韩梦婷  陈岷 《肿瘤药学》2022,12(4):428-432
Tisotumab Vedotin-tftv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首款治疗宫颈癌的抗体偶联药物,也是全球首个获批靶向组织因子的抗体偶联药物,为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临床研究表明,Tisotumab Vedotin-tftv在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且安全性良好。本文就Tisotumab Vedotin-tftv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广州市绝经后女性肌肉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市120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绝经后女性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90例,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2.4±7.5)岁.所有受试者均记录其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身高、体重,计算BMI数值并进行骨密度测定、体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40.
人类真核延伸因子1A2对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外源性人类真核延伸因子(EEF)1A2基因导入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后.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方法 应用腺病毒载体将EEF1A2基因导入人胰腺癌SW1990细胞中,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细胞粘附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运动、侵袭、转移及粘附能力的改变.结果 Ad5/F35-EEF1A2转染后继续培养48 h的SW1990细胞,可见预期大小的特异性条带.实验组24 h后细胞迁移率为(74.43±2.12)%,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08±5.92)%和(48.09±3.54)%,P<0.05].实验组48 h后穿膜细胞数为(65.42±8.24)个,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0±5.82)个和(23.25±5.23)个,P<0.05].实验组48 h后穿膜细胞数为(61.30±5.68)个,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4±3.60)个和(32.33±2.51)个,P<0.05],且对Ⅰ型、Ⅱ型、Ⅳ型胶原、纤维结合蛋白、粘蛋白的粘附力增强(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EEF1A2高表达能明显增强胰腺癌SW1990细胞的运动、侵袭、转移及粘附能力.提示EEF1A2可能通过改变胰腺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