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摘要】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且伴单一椎间隙前缘T2加权像高信号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6~83岁(57.2±12.4岁)。根据对应区域T1加权像信号分为单高信号组(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等/低信号)和双高信号组(T2、T1加权像均高信号)。收集两组病例一般资料,通过CT矢状位重建图像观察局部高密度灶及对应椎间盘和脊髓T2加权像信号变化,并对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及邻近节段对应区域进行CT值测量比较。结果:本研究中单高信号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龄52.7±10.4岁(26~71岁),受伤至影像学检查平均时间9.5±4.8d,致伤原因以交通伤(15/27,55.6%)最为常见;双高信号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62.6±12.7岁(32~83岁),受伤至影像学检查平均时间8.9±4.6d,致伤原因以交通伤(9/23,39.1%)和跌倒伤(7/23,30.4%)相对常见。双高信号组年龄显著大于单高信号组(P=0.004),两组受伤时间、椎间隙前缘异常信号分布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455;P=0.975)。两组局部高密度灶的出现率虽未达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但单高信号组的出现百分比(9/27,33.3%)明显低于双高信号组(14/23,60.9%)。单高信号组对应椎间盘异常高信号出现率为55.6%,远高于双高信号组的21.7%(P=0.031);对应层面脊髓异常高信号出现率两组分别为70.4%、30.4%,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5)。单高信号组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为125±66HU,显著低于双高信号组的232±163HU(P=0.003);两组病例组内对比显示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均显著大于邻近椎间隙前缘CT值(P=0.038;P<0.001);两组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与邻近椎间隙前缘CT值比值,单高信号组(1.3±0.7)显著低于双高信号组(2.7±2.7)(P=0.013)。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异常信号在MRI上可以分为单高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等/低信号)和双高信号(T2、T1加权像均高信号)改变。单高信号改变与椎间盘损伤、脊髓损伤更具相关性;而双高信号改变则提示局部存在以钙化为主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CT测量分析国人腰骶椎L1~S1终板各径线及相应骨突环等解剖学参数,探讨后方入路腰椎融合手术椎间融合器长度的选择。方法:招募24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2名,女12名,行腰椎CT扫描及矢状面、终板面二维重建。于L1~S1各终板面测量终板中线斜径、最大斜径、最大倾斜角、侧矢状径及相应径线所覆盖前后骨突环长度,计算均值及标准差。比较同性别同节段上下终板中线斜径、最大斜径、最大倾斜角及侧矢状径,计算不同手术方式下的融合器长度。结果:中线斜径男性最大值为39.58±2.60mm,最小值为33.38±3.26mm;女性最大值为34.89±1.55mm,最小值为30.93±2.99mm;前后覆盖骨突环长度为6~8mm。最大斜径男性最大值为48.05±4.62mm,最小值为42.83±2.28mm;女性最大值为43.26±3.31mm,最小值为38.00±2.53mm;自L1至S1逐渐变大。侧矢状径男性最大值为36.48±3.26mm,最小值为32.11±2.50mm;女性最大值为31.75±1.64mm,最小值为28.36±2.32mm;前后覆盖骨突环长度为5.5~7.5mm。L2~L5较L1/2、L5/S1同节段上下终板对应参数均保持较好一致性,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L5/S1节段上下终板四对参数中只有最大斜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P=0.0522;女性,P=0.6410)。根据拟定融合器计算公式,TLIF融合器长度男性L1~L4各节段应≥31mm,L4/5为30~38mm,L5/S1为25~38mm;女性L1~L4各节段应≥27mm,L4/5为26~34mm,L5/S1为23~33mm。TLIF入路下融合器置入角度应尽量达到最大倾斜角以选用更长融合器。PLIF融合器长度男性L1~L5各节段为28~30mm,L5/S1为26mm;女性L1~L5各节段为24~26mm,L5/S1为22mm。结论:CT测量分析可为腰椎间融合器长度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根据终板斜径、侧矢状径及骨突环长度可初步预测手术节段椎间融合器长度。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分析椎间盘造影术与椎间盘阻滞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诊断中的检查结果。方法 2008年9~2011年9月收治7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男32例,女46例,平均年龄38岁(29岁~46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考虑椎间盘源性腰痛。为进一步诊断进行椎间盘造影术,注射造影剂复制出平时典型腰痛者为阳性,造影诱发痛结果为单节段阳性者同时进行该节段椎间盘阻滞术,造影诱发痛结果为阴性者,选择临床高度怀疑的责任节段进行椎间盘阻滞术。椎间盘内阻滞后30 min,患者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缓解60%以上者为阳性。记录并分析2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椎间盘造影术:阳性60例,其中42例为单节段,18例为多节段;阴性18例。椎间盘阻滞术:42例单节段诱发痛阳性病例中30例椎间盘阻滞术阳性;18例诱发痛阴性病例中10例椎间盘阻滞术阳性。结论椎间盘阻滞术的检查结果与椎间盘造影术检查有差异,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性等特点,可大量获取。许多学者对BMSC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诱导其在体外和体内向椎间盘样细胞分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将BMSC用于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近年也有将BMSC移植入椎间盘退变患者并获得延缓椎间盘退变效果的临床报道。该文就BMSC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5.
应用luzindole建立双足大鼠脊柱侧凸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褪黑素拮抗剂luzindole建立双足大鼠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健康刚断乳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B、C、D、E共5组.每组6只.A、B、C、D四组通过截去双前肢和尾巴建立双足大鼠模型,A、B、C三组每天18:00~20:00点间腹腔注射褪黑素拮抗剂luzindole,剂量分别为0.2mg/kg、0.5mg/kg、1mg/kg;D组每天相同时间腹腔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E组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3个月,每只大鼠每天称重,每间隔1个月摄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及侧凸发生情况.结果:A、B、C三组共有7只大鼠发生了脊柱侧凸,发生率为38.9%,其中A组有3只发生了脊柱侧凸,Cobb角为29°~34°,较B、C两组显著(P<0.05):D、E两组均未发生脊柱侧凸.不同时间点5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体重增加最多的是注射褪黑素拮抗剂剂量最大的C组.结论:对双足大鼠使用0.2mg/kg褪黑素拮抗剂luzindole能成功建立脊柱侧凸模型;并且可促进大鼠的生长.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L4/5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1年9月因后路L4/5融合术后ASD于我院接受翻修手术的26例患者,纳入ASD组;采用1∶2匹配的方法,从同期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且末次随访时未发生ASD的患者中,按性别、手术时年龄、手术节段、随访时间匹配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节段性前凸(segmental lordosis,S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L3/4、L4/5、L5/S1的椎间隙相对高度;在初次术前MRI上,采用Pfirrmann分级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估。将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矢状位参数和初次术后腰椎矢状位参数矫正值)进行比较,将有差异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对ASD的最佳预测阈值。结果:ASD组与对照组在术前第一诊断、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合并症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SD组患者初次接受手术后5.4±2.3年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融合节段L3/4 16例,L5/S1 10例。两组术前SL、SS以及L4/5、L3/4和L5/S1椎间隙相对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SD组患者初次术前L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31)。初次融合术后3d,ASD组SL和L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ASD组SL和L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ASD组的L3/4椎间隙相对高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2)。两组初次手术各参数的矫正值相比,ASD组的SL相对差值(relative △SL,r△S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间LL相对差值(relative △LL,r△LL)、L4/5椎间隙高度相对差值(relative △disc height,r△DH)、L3/4 r△DH、L5/S1 r△DH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ASD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小的初次r△SL是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31,95%置信区间0.005~0.209),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31(95%置信区间0.615~0.848),最佳预测阈值为-10.5%。结论:后路L4/5融合术中局部曲度纠正不足可能会导致远期邻近节段高度的丢失,是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基于MRI和(或)CT测量及其联合测量对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术前骨质量评估的诊断效能及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收治的因颈椎退变性疾病行手术治疗且具有术前X线、CT、MRI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ule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结果的患者。进行基于颈椎MRI T1WI的骨质量评估(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 VBQ)及CT Hounsfiled(HU)值测量, 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联合诊断公式。将患者分为正常骨量组(T ≥-1.0)与低骨量组(T<-1.0)。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合并症、DEXA T值、颈椎VBQ值及CT HU值, 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DEXA T值、颈椎VBQ值及CT HU值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颈椎VBQ值、CT HU值及其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