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1.
Ⅰ 轻常 染色体显性 有蓝巩膜,失听,易皮下出血,青春期前轻度骨脆弱,身材轻度矮小  相似文献   
22.
成骨不全的治疗及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mcta,OI)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影响骨、肌腱、韧带、筋膜、巩膜及内耳,女性多见,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机制为胶原组织形成障碍,成骨细胞的活性受损,骨膜肥厚,骨膜下有软骨形成,镜下见成骨细胞稀少,缺乏松质骨,骨小梁纤细,骨皮质菲薄。我院收治1例,现结合其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3.
对目前MRI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中各种研究进行综述,重点探讨MRI用于评估DDH闭合复位后髋关节发育走势研究进展,以期为DDH闭合复位后预测髋关节发育走向寻找可靠的指标。由于MRI在识别软骨及软组织上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在DDH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24.
周围神经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为神经碾挫伤或陈旧性损伤致神经断端回缩所致。其修复方法较多,临床效果各家报道不一。我院自1993-01~1998-01共收治周围神经缺损 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5例,女11例; 年龄10~54岁,平均28.6岁。致伤原因:切割伤24例,钝器伤6例,碾挫伤14例,电击伤2例。其中桡神经16条,正中神经12条,尺神经7条 ,股神经3条,胫神经5条,腓总神经3条。新鲜损伤27条,陈旧性损伤19条。神经缺损长度3 ~14 cm。 1.2 方法:本组有34例通 过各种方法缩短神经两断端之间的距离达直接缝合,12例行游 离神经移植,均取自体腓肠神经,移植长度为3~8 cm。克服神经缺损的方法有:①充分游 离神经,屈曲关节。如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游离后屈曲肘、腕关节可克服4~8 cm的缺损,股 神 经和胫神经游离后屈髋屈膝可克服6~8 cm的缺损,术后石膏固定4~6周,以后逐步练习伸 直;②对伴有骨折者,可适当缩短骨折端;③切除近腓腕骨和腓骨小头;④神经移位。如尺 神经肘部前移可克服2~4 cm的缺损,桡神经自腋部前移可克服2 cm左右的缺损;⑤陈旧性 损伤可分期手术,一期手术屈曲关节,缝合两断端神经瘤,术后逐步伸展关节,使神经延长 ,二期手术切除神经瘤,直接缝合神经。46例病人术后随访1.5~4年,平均2.6年。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支具治疗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畸形变化情况并分析侧凸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5例接受支具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在随访期间连续测量记录患者的Cobb角、侧凸类型、月经初潮与否、坐高、站高、Risser分级、顶椎旋转度等。分析初诊时和末次随访时侧凸变化情况,并从上述多项参数中筛选引起侧凸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65例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1个月。初诊年龄10~16岁,平均13.7岁。末次随访时17例(26.15%)患者侧凸进展超过5°,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的患者,侧凸明显进展的百分率较高(P<0.05)。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年身高增长>30mm的患者,是侧凸进展到5°以上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值,顶椎旋转度及身高增长速度是预测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展的重要因素,借助Risser分级预测侧凸进展并不可靠,初始原发弯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年身高增长>30mm的患者,侧凸进展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26.
纵向生物力学特性对动脉损伤修复方法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体四肢主要动脉不同长度损伤与修复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比较由于因管纵向性物力学特性面产生的修复差异,为临床修复效果及近,远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端端吻合法和自体静脉移植法修复的四肢主要动脉伤共177例185条血管,对相同损伤部位而不同修复方法的血管的真性缺损长度做t检验比较,通过95%置信区间分析两种修复方法的选取界限。对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血管中真性缺损长度做t移植长度做线  相似文献   
27.
浅谈医学网络课件制作及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说明医学网络课件的形成,概念,内容及特点,介绍医学网络课件开发工具与制作方法,重点针对医学网络课件的特点从总体规划,内容制作,软件开发,界面选择,档完整,网络发布等方面阐述医学网络课件的设计标准,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医学实际为基础,以教学设计为先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纽带。  相似文献   
28.
简介回顾了骨科学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现代骨科的含义和内容,探讨了现代骨科各个分支部分的现状和发展。提出在现代骨科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技术进步为骨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介绍了现代骨科的军事学特征以及今后相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一期原位固定二期截骨矫形分期联合手术矫治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小儿骨科诊疗中心收治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患儿资料。男5例,女3例;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年龄为6~14岁(平均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年(平均4年)。一期手术采用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在骨不连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正常后二期行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术。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5个月(27~64个月)。一期手术后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愈合时间平均81.3 d(55~120 d);二期截骨矫形手术后所有截骨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1.1 d(45~60 d)。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0°±4.6°、138.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患儿健侧的提携角平均5.4°(3°~8°)。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患侧的提携角分别是31.9°±4.7°(25°~42°)、4.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EPS评分为(57.5±6.5)分,良4例,差4例;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95.9±3.4)分,优秀6例,良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原位固定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二期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畸形,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外髁骨块血供的保护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EXT)中硫酸肝素(Heparan Sulfate,HS)链及蛋白多糖(Perlecan)的表达,探讨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对4例EXT患者骨软骨瘤软骨组织标本中HS及Perlecan的表达进行检测.与正常髂骨嵴软骨(2例)及小关节突软骨(2例)对照.结果: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软骨组织不具有典型生长板软骨分层结构,细胞呈巢状分布;4例骨软骨瘤软骨细胞及基质组织中几乎都没有HS的表达;Perlecan定位及表达异常: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内侧,而细胞膜表面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蛋白多糖侧链HS链及Perlecan的表达改变说明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