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胫骨平台骨折疗效不佳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疗效不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收集1992年10月至2002年2月间不同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65例,除10例外余均行手术治疗,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者术中给T或L支撑钢板固定。结果:随访12个月至10年,平均50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总不良率20%(1992年10月至1997年10月间不良率为21.9%),其中复杂性、陈旧性骨折,内固定器械选择不当,固定时间过长,术后锻炼不当,伴有软组织损伤或合并髁间突骨折,特别是交叉韧带和软骨损伤(经修补)等胫骨平台骨折的不良率较高。结论:伤后手术时机的选择、骨折损伤程度和手术复位的质量是减少不良率的重要因素。尽量争取早期手术,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不能遗漏韧带或半月板损伤),足量植骨,解剖复位后坚强内固定及早期不负重的功能锻炼是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探讨MIF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核酸印迹杂交的方法了解MIF在神经后表达的变化,并对损伤后4d的神经进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其表达部位的改变。结果:①MIF在神经损伤后出现空间和时间上的动脉变化。在神经损伤后4d,其MIF表达的部位与正常坐骨神经表达的部位不同。在神经损伤的远端,MIF存在于吞饮髓鞘碎片的雪旺细胞中。而在损伤神经的近端,MIF不仅存在于雪旺细胞中,同时在轴突内也有较高水平。②对神经损伤后AIFmRNA的杂交定量分析显示,在损伤后的12h内,MIF的mRNA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24h的骤然上升至高水平并在1周内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回落至正常水平。结论:MIF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过程中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远程医学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远程医学教育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满足各种层次的教育需求,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的种种限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未来非常有希望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建于1937年,是卫生部部管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每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利用SPECT-CT观察不同分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变化和股骨头不同部位血供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SPECT-CT检查资料,股骨颈骨折采用Garden分型,并将股骨头分为外上方(A)、外下方(B)和内下方(C)三个区域,分别计算患/健股骨头核素比值和三个区域与健侧股骨头核素计数比值,比较股骨颈不同类型骨折、同种骨折股骨头不同部位血供的变化。结果 GardenⅠ、Ⅱ、Ⅲ和Ⅳ型患/健比均值分别为:2.6、1.7、0.7和0.4(F=2.34,P〈0.05)。股骨头外上方、外下方和内下方与健侧股骨头的核素比分别为:(GardenⅠ型)1.9、3.2、2.4(F=3.85,P〈0.05),(GardenⅡ型)1.3、2.3、1.6(F=4.56,P〈0.05),(GardenⅢ型)0.3、0.9、0.5(F=3.47,P〈0.05),(GardenⅣ型)0.1、0.6、0.3(F=2.73,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越大,股骨头血供破坏越严重,尤其是股骨头的外上方部位血供下降程度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5.
高分辨实时超声扫描最近被用于锁骨、肱骨和股骨骨折的诊断,用于监察肢体延长术中新骨的形成情况,还被用于骨骼创伤以外的情况。目前仅有一篇关于骨折断端的骨痂和骨形成情况的报道。本文报道了采用保守治疗的长管状骨骨折断端的超声表现,选自1992年1月至12月的24例急性骨折病人,其中肱骨骨折  相似文献   
26.
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 52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 ,行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 ,对其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减压的程度、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侧前方入路手术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为 (91±8) % ,手术后没有矫正度的丢失与内固定的失败 ;术前椎体前缘压缩为 (36 .5± 1 4 .8) % ,术后平均压缩 (8.1±1 1 .4) % ,术前椎管前后径压缩为 (46 .2± 1 2 .4) % ,术后平均压缩 (3± 4) % ,术后Frankel评分 1~ 2级及以上的恢复率为 91 %。结论 侧前方减压一期植骨加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非常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7.
自体神经移植虽然是神经缺损修复的金标准,却由于受到取材的限制,组织工程神经因而成为最好的替代选择.组织工程神经控释系统是通过载有生长因子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在局部持续不断释放生长因子,在损伤局部形成促进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目前组织工程神经控释系统所用的材料和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材料和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寻找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控释生长因子,达到最好的神经修复效果,是组织工程神经控释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文章主要探讨近年来一些组织工程神经控释材料在应用方法和技术上取得的新进展,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按照控释原理进行创新性的分类.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应用钛缆联合钢板或皮质骨条治疗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钛缆联合钢板或皮质骨条治疗的34例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AO锁定钢板或Zimmer钛缆钢板。结果:所有患者最终达到骨愈合。出现1例骨慢连接(B1型),1例再骨折(B1型),1例伤口渗出(B3型)。结论:钛缆联合钢板、异体皮质骨条治疗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效果较为可靠。应用锁定钢板相对钛缆钢板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29.
股骨头坏死为骨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其中长期或大剂量应用皮质激素已成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首位发病因素,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多种学说,包括:血管内凝血学说、脂肪代谢紊乱及骨内高压学说、动脉血管炎学说等。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等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研究中的不断深入,细胞凋亡、骨髓基质干细胞脂肪分化、基因多态性等被认为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在近端骨缺损型股骨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1年4月至2008年10月对23例非感染性股骨假体松动患者进行翻修手术,其中2例为再次翻修,均采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男9例,女14例,年龄57-77岁,平均64岁.翻修前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全髋关节置换16例,从初次关节置换到翻修手术的间隔时间最短6年,最长16年,平均12.6年.股骨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I型8髋,Ⅱ型11髋,ⅢA型4髋.术前Harris评分(39.3 ±14.6)分.翻修用假体:MP(Link)2髋,AML(DePuy)13髋,Full-coated(Zimmer)6髋,Enchelon(Smith-Nephew)股骨距替代型假体2髋.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22-5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为(87.6 ±9.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摄片显示植入骨愈合良好,假体部位骨皮质密度和厚度明显增加.结论 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应用于伴有近端骨缺损的股骨翻修术中,中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