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81.
目的 探讨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变的疗效. 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应用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12例踝关节病变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25~68岁,平均47.2岁.创伤后踝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严重类风湿踝关节炎3例,马蹄足内翻2例.手术距原发病时间5~25年,平均13.6年.通过体格检查、问卷调查、踝负重下摄片和美国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3个月(10~36个月)随访.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骨不连和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7周(12~21周).最后一次随访结果显示:无疼痛8例,轻度疼痛4例.7例运动和日常生活不受影响,5例运动受影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7例在任何路面行走不受影响,5例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困难,无一例患者明显跛行.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47.3分(40~57分),术后平均74.2分(50~87分). 结论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失败的原因和特点。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9年1月本组收治的342例初次髋关节置换(THA)失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失败的患者分为早期失败组(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内失败组)和晚期失败组(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失败组),再对早期失败组患者的翻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以髋关节翻修作为终止点,42.1%(144/342)的患者在初次THA术后5年内进行翻修,在早期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中,31.2%是因为无菌性松动,24.3%是因为髋关节脱位。结论THA术后早期的失败原因是无菌性松动和髋关节脱位。外科医师要提高手术技术,以避免THA术后的早期失败。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分析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外伤所致的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8~82岁,平均69.7岁。骨折发生于术后1个月~8年,平均3.3年。骨折发生原因:跌伤9例,交通伤2例,不明原因骨折1例。行关节置换术的原发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4例,股骨颈骨折2例。根据Vancouver假体周围骨折分型标准:A型3例,B型7例,C型2例。A型采用保守治疗(外展卧床、牵引)及钢丝捆扎治疗,B型采用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长柄假体翻修及异体皮质骨植骨治疗,C型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5年,平均2年。除1例患者骨折未愈合外,余患者骨折均愈合,且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棘手,治疗方案需结合骨折部位、原置换假体有无松动、局部骨质量、身体状况而制定。  相似文献   
84.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行初次TKA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术中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MPH组;另40例术中未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对照组。以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人数和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数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MPH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72.6±5.5)min和(75.0±4.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3.6±53.2)ml和(377.4±55.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输血人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9)。MPH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可见失血量分别为(189.7±22.0)ml和(264.6±45.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总出血量分别为(563.4±56.0)ml和(642.0±7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可以有效降低TKA的总失血量,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影响术后功能锻炼和患者康复,围术期镇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是瓤型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一个分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镇痛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大量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镇痛消炎安全有效,能够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有利于TKA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及康复。另外,选择性COX-2抑制剂并不增加TKA术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6.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复合镇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膝置换围手术期复合镇痛效果,探讨最佳镇痛方案。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不同镇痛方案进行围手术期镇痛治疗,对术后疼痛情况进行积分分析并观察并发症。结果积极持续的镇痛方法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率及功能康复效果取得明显改善。结论TKA术围手术期采用积极、持续、综合的镇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重点的组织工程学研究已成为软骨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热点,髌下脂肪垫(IPFP)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的新型优良组织来源,其取材方便,供区损伤小。且IPFP-ASCs体外增殖快,成软骨分化能力较强。低氧,转化生长因子β1、β3,骨形态发生蛋白7等可以促进其分化。体内试验表明其可以有效改善软骨损伤患者症状,提高关节功能。虽然目前仍存在生物学和技术上的困难需克服,但IPFP-ASCs有望成为修复包括骨关节炎在内的关节软骨损伤的良好策略。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后江油野战医院第1周伤员的收治情况,为地震灾区医疗队的组建和一线救治提供经验.方法 对1905名急诊救治伤员进行分类,回顾性分析其中需住院治疗伤员的病历资料,包括伤员地域分布、损伤类型、诊断、初期处理、转归等.结果 需住院治疗的伤员629名,占急诊救治伤员的33%;年龄2~100岁,中位年龄41.2岁.震后前3 d收治的伤员数为384人(61%).伤员主要来源分布为江油市245人(39%)、北川县194人(31%)、平武县158人(25%).受伤类型中软组织裂伤326例(51.8%),软组织挫伤87例(13.9%),骨折202例(32.1%);其中有肢体严重挤压伤15例.主要受伤部位位于骨盆和四肢318例(50.6%),头部117例(18.6%),背部43例(6.8%);多发伤73例(11.6%).接受手术治疗376例(59.8%),其中清创术326例,外固定支架术2l例,内固定19例,截肢术11例,筋膜切开减压术4例,剖腹探查术4例,开颅术2例;术后感染率为11.8%.死亡39例,可能原因是脑外伤、骨盆骨折、腹部出血和多发伤.结论 地震造成灾区内大部分医疗设施严重破坏时,快速组建医疗队、尽量利用灾区未损坏的医疗资源、迅速恢复供电等后勤补给对伤员救治和减少死亡极为重要;地震伤员以四肢创伤为主,应多选派骨创伤外科医师参加医疗队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9.
一、制订背景(一)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及诊治特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为2019年底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冠状病毒性肺炎病例,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命名为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1]。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经关节镜下行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人工韧带移植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治疗结果。方法:选择2004-08/2006-01在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关节外科因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15例,均为运动损伤,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全部病例予以LARS人工韧带(法国LARS公司制造,型号:PPLY110)进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或加强手术,LARS人工韧带的主要材料为高韧性的聚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组织相容性好,由于其特殊的编制方式,胶原纤维和血管内皮细胞可长入其中。术后静脉常规使用抗生素1d,返回病房后即开始使用CPM机予以被动活动,术后3d扶拐下地行走,2个月时恢复正常的活动或体育训练。术后1,2,6,12,24个月随访,检查膝关节的稳定程度、活动范围及疼痛部位。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84分以上为膝关节功能正常,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较差。结果:1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15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其中6~12个月10例,12~18个月2例,18~24个月3例,平均11个月。所有患膝不稳定症状消失,关节功能良好,伸屈度0°~(130±10.2)°。所有病例均于术后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体育活动,无急慢性滑膜炎出现。②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术前(85.5±2.33,45.2±1.23,t=9.547,P<0.01)。结论:LARS人工韧带具有以下特点:①适用于术后早期康复干预,早期自主运动者。②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③无并发症出现,组织相容性好。④为运动性损伤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较为理想和安全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