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抑制内源性脂肪酸合成诱导大肠癌细胞发生凋亡的研究。方法:大肠癌细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下照相记录。结果:大肠癌细胞经浅蓝霉素作用后,在24h和48h组出现了以180-200bp为间隔的“梯状”条带,条带以24h组较典型,在加样孔附近是大片段的DNA,向电泳方向过渡为“梯状”条带,48h组,加样孔附近的大片段DNA已经消失,DNA呈“梯状”集中于200bp区域。结论:抑制内源性脂肪酸合成能使大肠癌细胞发生凋亡,为大肠癌的化学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距肛缘3~6cm的直肠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谓之低位直肠癌[1].虽然近年来随着吻合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吻合器的广泛使用和直肠系膜前切除术的推广,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成功率逐年提高,但由于低位直肠癌的特殊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其他部位肠癌明显为高.  相似文献   
13.
现对92例肛瘘内口修补作如下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92例 ,男62例 ,女30 ;年龄6至52岁 ,平均年龄29岁 ,均为低位肛瘘 ,包括复杂性和单纯性共92例 ,肛瘘合并内痔者80例 ,肛瘘合并混合痔45例 ,肛瘘合并肛裂15例 ,肛瘘合并肛乳头肥大者35例 ,直型肛瘘25例 ,弯曲瘘 (低位 )58例 ,单口内瘘者17例。1.2方法肛瘘切开 ,刮扒及切除坏死组织和部分疤痕 ,切开内口 ,不作任何修补。另一种肛瘘管切开 ,刮扒及切除坏死组织 ,或剥除整个肛管壁至内口处 ,切开内口 ,修补缝合内口 ,同时切除内口附近两侧的混合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α-catenin、Snail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α-catenin、Snail在115例结直肠癌、19例结直肠腺瘤、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分析α-catenin、Snail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α-catenin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均呈保存型表达,在结直肠腺瘤中阳性率下降为52.6%,而在结直肠癌中进一步降低,仅为42.6%;Snail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中阳性表达率为10.0%,在结直肠腺瘤中上升为26.4%,而在结直肠癌中进一步上升至53.9%.α-catenin、Snail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静脉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侵犯、Dukes分期及患者生存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 α-catenin表达下调,Snail表达上调的结直肠癌病期晚,预后差;α-catenin、Snail的表达类型可作为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表皮-钙黏附素(E-CD)和Snail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CD和Snail蛋白在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及14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CD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其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63.3%和41.5%,P<0.05).Snail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1%,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和26.7%,P<0.05).E-CD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静脉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病理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Snail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静脉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类型以及Duke's分期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E-CD蛋白与Snail蛋自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08).E-CD蛋白阳性表达者的术后1、3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Snail蛋白阴性表达者的术后1、3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5).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E-CD和Snail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大肠癌独立的预后指标(均P<0.05).结论 E-CD和Snail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明显相关,E-CD蛋白表达降低和Snail蛋白表达增强的大肠癌患者病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临床病理因素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67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53.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2、0.138,均P〉0.05),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21、37.422、87.154、69.451、75.894、163.004,均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浸润深度是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肿瘤越大、浸润越深、分化越差其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结肠内旁路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14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研究组(78例),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的基础上,用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及避孕套在吻合口上方5cm处做成结肠内旁路以保护吻合口;一组为对照组(70例),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基础上,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吻合口距肛缘距离等生理、病理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为2~5天(P〉0.05)。研究组吻合口瘘发生率6.4%(5/78),吻合环自然排出时间为术后14~23天(平均17天),无引流管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有5.1%(4/78)的病例出现轻度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7.1天;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0.0%(7/70),37.1%(26/70)的病例伴有造口相关并发症,6个月后有30%(21/70)的病例出现吻合口轻度狭窄,5.7%(4/70)的病例出现吻合口重度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后引流时间平均18.2天。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吻合口瘘后骶前引流管引流时间及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相比,结肠内旁路技术简单,安全,可有效保护吻合口,降低了吻合口瘘带来的风险,减少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Twist蛋白和表皮-钙黏附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wist蛋白和表皮-钙黏附素(E-CD)在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及14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统计采用x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检验及Cox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CD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为90%,明显高于其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63%和42%,P=0.046,P=0.000).Twist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和30%,P=0.000,P=0.000).E-CD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P =0.048)、浸润深度(P=0.000)、静脉侵犯(P=0.000)、淋巴管侵犯(P =0.030)、淋巴结转移(P =0.001)以及Dukes分期(P =0.016)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P =0.174)、性别(P =0.159)、肿瘤大小(P =0.628)以及病理组织学类型(P =0.153)无关.Twist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P =0.000)、浸润深度(P=0.000)、静脉侵犯(P =0.000)、淋巴管侵犯(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病理组织学类型(P=0.010)以及Dukes分期(P=0.000)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P=0.866)、性别(P =0.254)以及肿瘤大小(P=0.972)无关.E-CD蛋白与Twist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0,P=0.000).E-CD阳性表达者的术后1、3和5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00),Twist阴性表达者的术后1、3和5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 =0.000).静脉侵犯(P =0.045)、淋巴结转移(P=0.040)、Dukes分期(P =0.000)、E-CD(P =0.003)和Twist蛋白的表达(P =0.031)与大肠癌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E-CD蛋白表达降低和Twist蛋白表达增强的患者病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低位直肠癌术前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联合放疗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手术组进行常规手术治疗;综合治疗组予以卡培他滨口服和放疗后再手术。结果综合治疗组于放化疗结束后检查发现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活动度增加,下极距肛缘的距离延长0.8~1.5(平均1.2)cm;手术切除标本见大片坏死组织、细胞变性、癌周浸润消失以及肿块旁淋巴结大部分坏死和癌周血管闭塞。综合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80.0%和100%,两组比较P<0.05;保肛率分别为34.3%和82.9%,两组比较P<0.01;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9%和0,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术前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对于低位直肠癌是目前较好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新型肠内引流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肠内引流技术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19例获得经腹切除、低位直肠吻合的直肠癌病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55例)术中附加由生物可降解吻合环、避孕套复合而成的新型肠内引流装置;对照组(64例)术中附加回肠末端保护性造瘘: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形、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分化、吻合位置、营养状态及伴随疾病等生理病理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者。全组病例3个月随访率100%。研究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3%(4/55),内引流装置排出时间平均18.3d,无引流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仅见5.5%(3/55)无需松解治疗的吻合口轻度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4.8d,前3日引流量平均12.8ml/d,无严重感染及保肛失败病例。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0.9%(7/64);45.3%(29/64)的病例伴有肠造瘘相关并发症,3个月后有28.1%(18/64)的病例吻合口轻度狭窄,6.3%(4/64)的病例吻合口严重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17.1d,前3日引流量平均35.4ml/d;2例并发严重感染,1例吻合口毁损而致保肛失败。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漏后腹腔引流量、引流时间、感染及3个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肠内引流技术简便、安全.能有效避免低位直肠吻合口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与预防性肠造瘘相比.保护吻合口的作用更为优越,同时也显著减少了因废用而导致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