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78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科学   2085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替吉奥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7例根治术后的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42例接收术后替吉奥化疗(化疗组),45例不接受化疗(非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效果及远期预后差异。结果:化疗组化疗后的血清KL-6蛋白、CA19-9、CA125水平较本组化疗前及非化疗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化疗过程中主要毒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35.71%)、贫血(14.29%)、色素沉着(14.29%),均为轻度;两组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化疗组术后3年的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非化疗组(28.57%vs.11.11%;42.86%vs.22.22%,均P0.05);化疗组患者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3.7、21.5个月,均明显长于非化疗组(9.8、16.4个月)(均P0.05)。结论: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采用替吉奥进化疗对于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调控酶polo样激酶1(PLK1)和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与15例健康人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患者手术前后两者水平的变化。结果:肝外胆管癌患者中,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66.7%vs.25.0%;63.0%vs.15.0%,均P0.05),且PLK1和Aurora 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均P0.05);术前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34.85 pg/mL vs.256.00 pg/m L;644.64 pg/m L vs.375.73 pg/m L,均P0.05),术后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PLK1与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血清中浓度具有一致性(r=0.55;r=0.64,均P0.05);无论癌组织或血清中,PLK1与Aurora A水平均呈正相关(癌组织:r=0.47,P0.01;血清:r=0.71,P0.01)。结论:PLK1与Aurora A水平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均升高,且两者水平的升高与肝外胆管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3.
EST是ERCP检查中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操作,EST术后乳头切缘出血发生率为2%~9%[1-2].内镜下止血是其首选治疗方案.如内镜下治疗不能控制出血,则需行动脉栓塞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创伤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下控制EST术后出血的方法是金属夹夹闭出血灶和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3-4].但这两种治疗方法均难以控制EST术后活动性出血,因此,临床上需要更简便有效的内镜下止血措施.近年来,笔者应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full covered 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s,FCSEMS)控制EST术后出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应用FCSEMS治疗4例EST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T术后出血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4.
汤礼军 《消化外科》2014,(12):926-930
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胰腺损伤的主要方法,血清淀粉酶检测在胰腺损伤诊断中作用不确定.不能忽视剖腹探查在诊断胰腺损伤的作用,尤其是急诊行剖腹探查的创伤患者.胰腺损伤的分级在其诊断与治疗间起着桥梁作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手术治疗是治疗胰腺损伤的重要方法,应遵循损伤控制和分级手术的原则.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紧密连接蛋白1(ZO-1)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SAP微血管损伤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关系。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SO组大鼠开腹后仅翻动胰腺;SAP组大鼠开腹后,以逆行胰胆管微泵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制备SAP模型。2组大鼠分别于手术后6、12及24 h各处死8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测定外周血中淀粉酶、胰蛋白酶、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ZO-1蛋白水平;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并评分;同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Z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同时点与SO组比较,各时点SAP组的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IL-8、TNF-α及ZO-1蛋白水平均较高(P〈0.05)。SAP-6 h组和12 h组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24 h组(P〈0.05);SAP组内大鼠的胰蛋白酶、IL-8和ZO-1蛋白水平均随时点延长逐渐升高,各时点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内3个时点组间TNF-α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SAP组血清ZO-1蛋白水平与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b=0.96,P〈0.05)、血清淀粉酶水平(b=0.87,P〈0.05)、胰蛋白酶水平(b=0.72,P〈0.05)及IL-8水平(b=0.69,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TNF-α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各时点SAP组大鼠的胰腺组织损伤程度重于SO组,且随时间延长,SAP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加重;SAP-12 h组和24 h组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高于6 h组(P〈0.05)。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SAP组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间及毛细血管壁的ZO-1蛋白颗粒数量减少,且在毛细血管中的表达不连续。结论在SAP的进程中,血清中ZO-1蛋白的水平上升,同时其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表明其与SAP时的胰腺微血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与胆囊穿刺造瘘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治疗老年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9月接受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的3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保胆取石组)和胆囊穿刺造瘘后行Lc治疗的3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L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等。结果60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带管时间14d-2个月,平均30d。4~8周后,保胆取石组30例成功行胆道镜取石,结石取净率100%,取石过程中无出血、漏胆、继发胆总管结石、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LC组28例三孔法完成LC,2例因粘连组织难以分离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保胆取石组术中出血量(8.8±1.7)ml,显著少于LC组(18.9±1.2)ml(t=-25.968,P=0.000);保胆取石组住院时间(4.4±0.6)d,显著短于LC组(5.6±0.5)d(t=-8.243,P=0.000)。保胆取石组术后随访3、6、12个月,B超检查1例复发,5例有上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16.7%(5/30),LC组术后21例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70.o%(21/3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376,P=0.000)。结论超声引导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操作简便,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远期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胆囊造瘘后行LC。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microRNA变化,预判急性胰腺炎的病情严重度并探讨影响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其外周血,35例急性重度胰腺炎(SAP)、急性中重度胰腺炎(MSAP)为A组,85例急性轻度胰腺炎(MAP)为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APACHE Ⅱ、Reason、BISAP评分,用实时定量PCR法进行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miR-146a、miR-10b、miR-21、miR-26a表达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4种microRNA表达差异以及与评分系统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PCD治疗的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变量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1)APACHEⅡ、RANSON、BISAP评分:A组分别为(8.28±0.61)分、(3.42±0.54)分、(1.71±0.32)分;B组分别为(3.18±0.52)分、(1.43±0.25)分、(0.37±0.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7.809,4.113,P<0.05).(2)血清miR-146a、miR-10b、miR-21、miR-26a表达水平:A组分别为1.41±0.21、2.94±0.49、1.62±0.25、1.21±0.20;B组分别为6.29±0.91、0.52±0.09、2.82±0.33、3.57±0.64.miR-146a、miR-10b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6,2.110,P<0.05),而miR-21、miR-26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4,-1.571,P >0.05).(3)相关性:A组miR-146a、miR-10b与APACHEⅡ、RANSON、BISAP评分有相关性(r=-0.826、0.837,-0.874、0.866,-0.833、0.899,P<0.05).而miR-21、miR-26a表达水平与APACHE Ⅱ、RANSON、BISAP评分无相关性(r=0.642、0.321,0.701、0.750,0.716、0.716,P>0.05).B组miR-146a、miR-10b、miR-21、miR-26a表达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性(r=0.067,0.347,0.133,0.111,P>0.05);与RANSON评分无相关性(r =0.178,0.078,0.092,0.142,P>0.05);与BISAP评分无相关性(r=0.103,0.260,0.216,0.285,P>0.05).(4)预测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ANSON评分、BISAP评分、miR-10b是影响PCD干预的因素(OR =4.170,5.612,2.500;95%可信区间:1.092 ~ 15.932,1.232 ~21.622,1.190 ~5.25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iR-10b是急性胰腺炎PCD干预的独立影响因素(OR=2.374,95%可信区间:1.115 ~5.056,P<0.05).结论 miR-10b与miR-146a可能成为判断急性重症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miR-10b可能成为急性胰腺炎是否行PCD干预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丙肝相关性肝癌(HCV-HCC)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针对复发时相的个体化临床干预。 方法:回顾98例行HCV-HCC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对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病毒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全组根治术后有2个复发高峰,以24个月为界分为早、晚期;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镜下微血管侵犯为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病毒载量为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术后病毒载量持续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明显长于术后持续高病毒载量或病毒载量不稳定者(P<0.001)。 结论:HCV-HCC根治术后早、晚期复发影响因素不同;早期复发率较高,预防性TACE可改善早期复发高危者预后;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分别用单纯UW液(模型组)或含乌司他丁(乌司他丁组)、HO-1诱导剂CoPP(CoPP组)、HO-1抑制剂ZnPP(ZnPP组)的UW液灌注切取的供体大鼠肝脏并保留灌注液1 h后,原位移植受体大鼠。移植后24 h取移植肝脏与受体大鼠血标本,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及评分;分别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olt法检测肝组织HO-1 mRNA与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和IL-10的含量。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供肝的损伤明显减轻、Suzuki评分降低,而ZnPP组损伤加重、Suzuki评分升高(均P<0.05);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HO-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而ZnPP组明显下调(均P<0.05);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大鼠血清中IL-2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而ZnPP组IL-2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上调移植大鼠肝脏的HO-1水平,减轻再灌注损伤、抑制排斥反应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法行肝硬化大鼠肝切除的手术安全性及对肝脏、小肠损伤的影响。 方法:大鼠采用CCl4加乙醇复合法诱导肝硬化模型后行Higgins法70%肝切除。根据术中肝血流阻断法的不同分为A组(Pringle法);B组(半肝血流阻断法);C组(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D组(门静脉转流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阻断时间均为30 min。比较各组手术成功率,肝切除24 h后动物存活率及肝细胞及小肠病理改变。 结果:A、B、C、D组手术成功率各分别为90.9%(10/11)、76.9%(10/13)、80.3%(10/12)、76.9%(10/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后24 h存活率分别为3/10(30%)、10/10(100%)、9/10(90%)、10/10(100%),B、C、D组大鼠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A组肝组织、小肠黏膜明显损伤,除C组小肠黏膜损伤与A组类似外,其他各组肝组织损伤均较A组轻微,且小肠黏膜基本无损伤。 结论:在肝硬化大鼠肝切除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门静脉转流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的手术安全性及肝损伤程度均优于Pringle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