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比较多节段颈脊髓病2种后路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因多节段颈脊髓病行椎板成形术(A组)和椎板切除融合术(B组)的患者的资料,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2组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B组则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B组JOA评分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P<0.05),B组与术前颈椎活动度的差值显著大于A组(P<0.01)。随访期间,A组C5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2.8%(1/36),B组为12.5%(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P<0.05)。结论2种方法早期都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在颈椎曲度、颈痛和活动度的影响上,两者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22.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 20具胸椎标本.仔细解剖胸椎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 7 mm为进钉点.在 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通过直接的置钉和 CT重建.观察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实际置钉的可行性.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所有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由上位胸椎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进入下位胸椎的椎弓根.成功置入下位胸椎的椎体内。重建 CT测量发现螺钉在横断面的外倾角度为 2.1°±0.7°.在矢状面的尾倾角度为 41.4°±3.2°.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的螺钉钉道长度为(40.6±4.9) mm.钉道长度由上胸椎向中、下胸椎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9, 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3.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到发展,用于治疗颈椎脊髓病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1].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椎板成形术已广泛应用于后纵韧带骨化和颈椎椎管狭窄脊髓病的外科治疗中,影响开门技术广泛应用的一大障碍是缺乏合适的固定系统把骨折椎板固定在侧块上。我们的目的是探讨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并报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12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一种新型的颈后路椎板成形术(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组合固定),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3例,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acute cervical cord injury syn-drome,ATCCS)4例,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tenosis,DCS)伴脊髓损伤2例。手术减压范围:C3~73例,C3~68例,C3~51例。左侧开门5例,右侧开门7例。椎板抬起后,用Vertex系统中的万向螺钉行同侧同一节段的颈椎侧块螺钉及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然后用连接棒桥架于颈椎侧块螺钉及棘突椎板螺钉卡槽中间,并用撑开器适当撑开以扩大椎管容积。神经功能的情况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的JOA评分(17分法)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2个月(6~2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手术时间120min(90~150min),平均失血量1 400mL(800~4 300mL)。术中无因内固定植入引起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出现轴性症状,1例出现短暂C5神经根麻痹,6周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2分(范围7~12分)提高到12.9分(范围9~15分),JOA改善率为44.2%(范围20.0%~60.0%);术后3个月提高到14.3分(范围12~16分),JOA改善率为62.4%(范围44.0%~80.0%)。其中优(大于等于75%)3例,占25%;良(范围50%~74%)8例,占66.7%;可(25%~49%)1例,占8.3%,术后6个月改善不明显。手术后CT显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骨性愈合率达100%,未见再关门现象,随访期间未发生鹅颈畸形。结论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开门侧固定可有效维持颈椎椎板成形术后的椎管矢状径,其使用方便,并能提供坚强固定,可防止术后颈部后凸畸形、轴性症状发生率低。由于保留了后方的棘突和韧带复合体及关节突关节生理功能,术后颈椎的生理弧度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5.
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被认为不仅固定可靠,而且操作相对安全[1-3],但已有一些椎板螺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出现的临床报道[4-5].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10年2月,进行枢椎后路经椎板螺钉内固定术23例,临床疗效满意,未出现螺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现就这项技术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6.
胸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测量胸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并探讨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选取20具福尔马林液体浸泡保存的成人尸体胸椎标本,去除所有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对胸椎每个节段从椎间盘和关节间隙进行游离,清楚暴露出各个关节面。测量胸椎关节突关节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分析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结果胸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高度、宽度和厚度的左右侧数据稍有不同,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上关节面的高度9.10~11.21mm,宽度8.45~11.07mm,厚度3.87~5.71mm;胸椎下关节面的高度10.65~12.59mm,宽度9.80~12.60mm,厚度4.20~6.01mm。结论胸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有着足够的皮质骨供螺钉行跨关节固定,胸椎经关节固定也许可以作为椎弓根螺钉应用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方法 取8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C2).于椎体两侧随机进行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为4.0 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及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为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在直视椎弓根下置钉.置钉后行拔出强度实验,比较2种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强度.结果 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拔出力强度为(387.56±137.73)N,稍小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465.25±214.32)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P =0.403);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2±1.14) 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16±1.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 <0.05). 结论 枢椎棘突螺钉具有椎弓根螺钉相近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枢椎棘突螺钉在生物力学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120±25)min;术中出血量为(675±105)ml.术后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3周保守治疗症状逐渐消失.25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9.4±1.0)分,术后6个月为(14.6±1.3)分,JOA改善率为(68.2±9.2)%.X线片及CT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均骨性愈合,均未见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1.0)mm,术后6个月为(14.5±1.2)mm,椎管扩大率为(57.6±13.8)%.结论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抬起椎板获得即刻稳定的同时,可以恢复椎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9.
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取20具胸椎标本,男12具,女8具,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7mm为进钉点,在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平均角度在矢状面尾倾(52.6±5.9)°,在冠状面外倾(12.4±2.9)°。螺钉钉道长度(22.5±1.9)mm,各固定节段间角度略有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但上、中、下不同胸椎节段之间的钉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