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目的探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不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选取解放军第八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改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经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272,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后外侧小切口术比较安全,且近期疗效优于后外侧标准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42.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 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 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 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 结论 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43.
股外侧皮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原因,改进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和感觉重建方法。方法:选择21个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股外侧皮神经,观察其走行、分布、形态及变异情况;分别测量股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支、前支平面至髂前上棘的距离,以及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及其发出后支、前支后各平面的外径。结果:股外侧皮神经于髂前上棘下4.8(0~16.9)cm和14.2(6.7~24.1)cm发出后支和前支。股外侧皮神经存在6种分支类型,即普通三支型(9/21)、高位后支型(5/21)、后支缺如型(3/21)、前支缺如型(1/21)、纤细型(2/21)和缺如型(1/21)。股外侧皮神经截面多呈扁圆形,其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横径为2.68(1.18~4.52)mm,发出后支后为2.18(0.80~4.10)mm,发出前支后为1.63(0.44~2.60)mm。结论:股外侧皮神经后支的变异是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于股前外侧中下2/3区域设计皮瓣,选择其主干或发出前支以近节段吻合,可望改善股前外侧皮瓣的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诱导镇静复合臂丛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静脉全身麻醉对比。方法 120例ASA 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2组,A组在七氟醚吸入诱导麻醉下应用神经刺激仪行0.25%罗哌卡因2 mg/kg臂丛阻滞,并予咪达唑仑0.05mg/(kg·h)维持镇静;B组予氯胺酮1 mg/kg静脉注射诱导,0.1%氯胺酮静脉滴注维持,复合羟丁酸钠维持麻醉。记录2组麻醉前(T<,0>)、手术开始5 min(T<,1>)、30 min(T<,2>)、60 min(T<,3>)和术毕(T<,4>)时的收缩压(SP)、心率(HR)、呼吸(RR)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结果 A组的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的基础值,且术中波动较小,生命体征平稳,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的血压、心率和呼吸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麻醉深浅而有显著波动。A组的生命体征较B组稳定,能维持较长时间,苏醒快(P<0.05);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较B组少(P<0.05)。结论 七氟醚吸入诱导镇静复合臂丛阻滞麻醉更适合成为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45.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结合术前彩超穿支定位,以腓骨头下(10~ 15)cm为腓动脉穿支浅出的关键区域,以腓骨头顶点到外踝后缘为轴线设计皮瓣,在深筋膜浅层解剖皮瓣,临床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和前足外伤性皮肤缺损创面共6例,皮瓣面积为5 cm× 4cm~15 cm× 12 cm.结果 本组6例,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皮肤层坏死,植皮后创面愈合.术后6个月~2年随访,5例皮瓣外形良好,1例较臃肿,皮瓣质地柔软,色泽良好,1例感觉恢复到S3,5例恢复到S2,皮瓣供区肢体活动无影响.结论 腓动脉的穿支来源相对恒定,皮瓣薄而柔软,外形较美观,解剖分离相对简单,手术创伤小,是修复手背和前足中小型皮肤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6.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从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修复25例手指中、远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旋转点位于手指近节中点或近节远段.结果 2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部分表皮层坏死.随访病例20例,随访12~18个月.6例皮瓣蒂部局部臃肿需要二期修薄,其余皮瓣血运良好,耐寒,皮瓣薄而质地柔软,外观色泽良好,皮瓣供区无伸肌腱粘连和指蹼挛缩.5例吻合神经的皮瓣两点分辨觉6~10 mm,15例未吻合神经的皮瓣两点分辨觉8~14 mm.结论 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血运可靠,旋转弧长,操作简单,皮瓣更接近创面,对皮瓣供区损伤更小,可以吻合皮神经重建皮瓣感觉,是一种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介绍骨折术后钢板外露材料的处理及创面的修复。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275例钢板外露的患者,综合考虑四肢创面缺损的大小、感染、周围软组织情况,创面经过换药或者扩创,未感染或者感染得到控制的创面给予保留钢板,感染创面拆除钢板改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创面用局部旋转皮瓣、帯蒂转移或者游离皮瓣修复。结果:275例中有10例截肢。总共保留钢板164例,101例拆除钢板改用外固定支架。保留钢板的患者中有14例并发骨髓炎,经过1~4次扩创,冲洗引流,创面愈合;5例骨不愈合,经过植骨治疗,骨折愈合。改用外固定支架的患者,3例并发骨髓炎,创面扩创引流后愈合;2例骨不愈合,游离植骨及骨瓣治疗后愈合。创面修复中,局部转移皮瓣108例,有9例局部皮瓣术后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42例岛状皮瓣,1例出现坏死,改用游离皮瓣创面愈合;125例游离组织瓣,2例游离髂骨瓣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成活,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因感染出现坏死。结论:钢板外露只要处理正确,部分钢板可以保留,通过皮瓣技术,创面能够得到较好修复。  相似文献   
48.
急诊修饰性拇手指再造14例16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足趾中段狭细而两端粗大的足趾形态,是许多患者的顾虑之一,为此,我们设计了以!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及神经为蒂的!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足趾跖侧再造拇、手指。自2003年9月~2005年10月,临床应用14例16指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4例16指,男10例12  相似文献   
49.
1 治疗方法取穴 :肺俞、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耳垂中点。每次取一侧 ,两侧交替使用。操作方法 :取 5 ml一次性注射器 ,抽取三氮唑核苷注射液 2 m l,加生理盐水至 5 ml。常规消毒各穴位后 ,将准备好药物的针头快速刺入穴位 ,行上下提插手法 ,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慢慢注入药物 1ml。再取一侧耳垂中点 ,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 ,挤压局部放血少许。隔日 1次 ,5次为 1疗程 ,休息 5天 ,再继续下 1疗程。 2个疗程观察疗效。2 治疗效果治疗 86例 ,痊愈 (疣体完全消退 ,临床症状全部消除 ,皮肤恢复正常 ) 6 3例 ,占 73.2 6 % ;显效 (疣体消…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股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解剖红色乳胶灌注的6例成人下肢标本,观测大腿中下段外侧区皮肤穿支数目、分布、蒂长、外径、走行与类别.结合 解剖研究结果设计13例皮瓣修复四肢不同形状创面,皮瓣面积3.0 cm×3.0 cm~19.0 cm×8.0 cm.其中带蒂转移l例,游离移植12例,2例采用穿支皮瓣组合移植. 结果 13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有弹性,色泽良好,未发生冻伤与溃疡.供区无一例出现肌肉粘连或瘢痕挛缩畸形导致的关节活动障碍.直接缝合的病例仅留线性瘢痕,植皮修复者植皮区域饱满无凹陷. 结论 股外侧穿支皮瓣薄而柔软、外形较美观、解剖分离相对简单、手术创伤小等优点,游离移植适合四肢中小型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带蒂转移适宜修复膝、腘部位创面,组合移植适宜修复四肢大面积创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