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19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的调脂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88例成功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46例和B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d,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随访和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4、12和24周的血脂、血浆MMP-9、hs-CRP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A组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P<0.05),治疗后12、24周LDL-C达标(≤1.86 mmol/L)率A组高于B组(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PCI治疗后的ACS患者抗炎和调脂疗效更优,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突变和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与苏皖地区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PCA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131例PCAD患者(PCAD组)和13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冠心病者(对照组)的eNOS和MTHF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判定其基因型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 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在PCAD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x2=2.072,P=0.355)和T等位基因频率(x2=0.727,P=0.3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THFR基因C677T基因型在PCAD组CT和TT型分布均高于对照组(x2 =14.290,P=0.001),T等位基因频率亦高于对照组(x2=16.339,P =0.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MTHFR基因C677TTT基因型是P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可能与苏皖地区汉族人群PCAD发病无关;MTHFR基因677C/T多态性的TT基因型可能增加苏皖地区汉族人群PCAD的患病风险,T等位基因可能是PCAD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3.
患者,男,58岁,因"左下腹不适伴大便带血1个月余,加重3d"入院.患者1个月来时有解血便,色紫红,附于大便表面,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不成形,偶有腹痛、里急后重感.外院行结肠镜检查,见距肛缘40 cm处巨大肿块,有粗蒂,菜花状,表面有糜烂坏死(图1).活检3块,质地硬,易出血.病理检查结果示:黏膜组织中度慢性浅表性炎,并见多量坏死炎性渗出.诊断:结肠癌?查体:左下腹深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块.  相似文献   
24.
1 病例简介患者男 ,6 9岁 ,因间歇发热 3个月余 ,伴阵发性胸痛 5d而入院。患者 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 ,当时最高体温 39℃ ,无咳嗽、咯痰、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当地医院用先锋V号治疗 5d热退而出院。其后反复间歇发热 ,热型不定 ,体温波动于 38~ 39℃ ,大部分发热伴有畏寒、出汗、全身酸痛、乏力、纳差、头昏 ,查血白细胞波动在 (10~ 2 0 )× 10 9/L之间 ,其中最长一次发热达十余天 ,均在当地医院以“发热原因待查”经抗生素治疗好转而出院。 5d前再次出现畏寒、发热 ,体温达 38 8℃ ,伴多汗 ,时有阵发性胸前疼痛 ,偶见绞痛…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与温度梯度灌注技术进行比较,探讨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周壁破裂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共60例周壁破损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均为单椎体骨折,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温度梯度灌注组30例和低温间断灌注组30例。温度梯度灌注组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71.9±6.9)岁;低温间断灌注组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9.7±7.2)岁。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后凸角,伤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分布面积比,骨水泥可推注时间(从开始推注到所有骨水泥至团块期晚期不可推注的时间),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3±8.4)个月;低温间断灌注组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8.6±8.2)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2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伤椎椎体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温间断灌注组的骨水泥可推注时间(12.1±1.0)min,显著长于温度梯度灌注组(5.3±1.1)min(P<0.05)。低温间断灌注组的骨水泥灌注量(3.9±0.79)mL,骨水泥分布面积比(0.46±0.10),均优于温度梯度灌注组(3.20±0.67)mL和(0.3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间断灌注组有2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6.7%,显著低于温度梯度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26.7%(P<0.05)。结论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可以有效延长骨水泥可推注时间,有利于提高骨水泥在椎体内的注射量和分布面积,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的同时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6.
我科自1998年1月-2003年1月共收治了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过林  裘福荣  王猛猛  贺敏  蒋健 《中南药学》2014,(11):1099-1103
目的研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依折麦布浓度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对依折麦布浓度测定全过程进行分析,包括测定精密度、称量、标准溶液的配制、固相萃取过程、标准曲线拟合等进行分析评定,根据各分量计算出合成不确定度,由合成不确定度及其分布求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人血浆中依折麦布浓度为0.20、2.0、16 ng·m L-1,在置信概率为95%时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213±0.082)、(2.07±0.15)、(16.1±1.11)ng·m L-1。结论测定中的不确定度主要来自标准曲线的拟合过程,评价方法适用于血浆中依折麦布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28.
探讨腹部血管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以血管淋巴管瘤及脉管瘤为检索词,检索出符合要求且资料完整的2001~2013年文献32篇(49例),与我院收治的7例一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腹部血管淋巴管瘤发病非常罕见,早期一般无症状,大部分是受累部位出现症状而发现,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容易漏诊和误诊,术前主要需借助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最佳,复发少见,恶变极少见,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损害及合并肘管综合征比率,探讨糖尿病与肘管综合征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对79例糖尿病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统计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及肘管综合征的比率。结果 79例患者中周围神经损害34例,符合肘管综合征诊断10例(12.6%),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伴肘管综合征6例,单纯肘管综合征4例,双侧损害3例。肘管综合征出现腕一小指和手背尺侧皮神经感觉神经电位波幅降低及肘下一肘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同上臂比较〉10 m/s)7例,肘下—肘上运动电位波幅降低(〉50%)伴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出现自发电位3例。结论糖尿病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和肘管综合征比率均较高,可能存在卡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