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骨水泥单次灌注技术进行比较,评估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234例行PKP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温度梯度灌注组(采用缓慢、低压、间隔1~2min将骨水泥分次灌注入椎体内)和传统灌注组(采用传统的骨水泥调制好一次性灌注的方法)。温度梯度灌注组:129例患者,160个手术椎体;传统灌注组:105例患者,128个手术椎体。比较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后凸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后随访25.3±12.2个月;传统灌注组术后随访24.7±11.5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及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19±0.94、71.55±7.83、16.66°±8.40°和(62.50±24.64)%;术后为2.18±0.62、28.86±4.71、11.72°±7.81°和(84.50±14.92)%;末次随访时为2.1±1.9、28.79±6.25、11.87°±8.34°和(85.49±12.67)%。传统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和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20±1.07、70.49±9.28、16.97°±9.48°和(61.91±24.84)%;术后为2.25±0.64、28.55±4.46、11.90°±7.42°和(85.09±10.71)%;末次随访时为2.3±2.5、28.51±6.55、11.92°±9.03°和(85.10±14.61)%。两组患者VAS评分、ODI、伤椎的前缘相对高度和椎体后凸角手术后与手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灌注组有9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8.60%;温度梯度灌注组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2.3%,显著低于传统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P0.05)。结论: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影像学及临床效果,并且可以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使用高粘度PMMA骨水泥和低粘度PMMA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08年9月~2011年2月对行PVP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化分为高粘度组(PVP使用高粘度PMMA骨水泥,30例)和低粘度组(PVP使用低粘度PMMA骨水泥,30例).高粘度组采用PALACOS R+G高粘度PMMA骨水泥,低粘度组采用MENDEC Spine低粘度PMMA骨水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及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腰椎功能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骨水泥静脉渗漏、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高粘度组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0.9年;低粘度组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1.0年,两组平均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粘度组VAS评分由术前8.4±14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0.5±0.7分,ODI由术前(59.7±18.0)%降低到末次随访时(8.1±5.6)%;低粘度组VAS评分由术前8.3±1.5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0.9±0.9分,ODI由术前(67.7±12.5)%降低到末次随访时(8.7±7.6)%(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及ODI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粘度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明显低于低粘度组(8.2% vs.41.3%,P<0.05);高粘度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椎旁渗漏率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6.1%、8.2%和6.6%;低粘度组分别为13.0%、12.0%和3.3%,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术中使用高粘度骨水泥和低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椎间盘渗漏率、椎旁渗漏率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但高粘度骨水泥能显著降低骨水泥静脉渗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骨水泥遥控推注装置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5—2018-05采用PVP术治疗的320例胸腰椎骨折,145例术中采用徒手推注骨水泥(徒手组),175例术中采用遥控推注骨水泥(遥控组),比较2组推注骨水泥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正位及侧位骨水泥分布率、术后3 d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结果 3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及脊髓损伤的情况发生。徒手组54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遥控组38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遥控组骨水泥渗漏情况较徒手组优,骨水泥推注时间较徒手组长,骨水泥正位、侧位分布率较徒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术中采用遥控装置推注骨水泥可以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减少术中X线辐射,术后可取得与徒手推注骨水泥相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OVBF)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58例OVBF,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22例,PKP组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与PKP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骨水泥渗漏2例(9.1%),明显少于PKP组骨水泥渗漏14例(38.9%)(χ^2=4.670,P=0.031),均无神经脊髓症。58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4月。2组间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明显小于术前(P均=0.000),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进一步降低(P均=0.000)。2组间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均=0.000),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丢失(P=0.144)。2组患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P均=0.000),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变化(P=0.288)。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1例手术椎体再骨折,2例非手术椎体骨折,PKP组4例非手术椎骨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和PKP治疗OVBF均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恢复伤椎高度,矫正伤体后凸畸形,但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4—2019-02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6例采用PCVP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传统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双侧分布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5~7)个月,无椎弓根刺破、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较对照组多,骨水泥渗漏例数较对照组少,骨水泥双侧分布情况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而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及双侧分布率,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术后可取得良好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自2014-03—2016-05无神经损伤症状的44例Kümmell病,观察组22例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PKP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57±7.37)个月。观察组无骨水泥渗漏发生,对照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骨水泥分布形态不同分为A组(骨水泥分布呈H型,91例)、B组(骨水泥分布呈T型,49例)和C组(骨水泥分布呈O型,16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疼痛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36(25.1±7.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A组>B组>C组(P<0.01)。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A组0.05)。3组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年、2 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骨水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55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是否并发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分为渗漏组(36例)和无渗漏组(219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及椎间盘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个月。两组术后1 d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0.05)。两组术后1 d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术前(P<0.05),椎体Cobb角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Cobb角较术后1 d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盘高度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且渗漏组明显低于无渗漏组(P<0.001)。结论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不影响PKP术后的疗效,但会加快渗漏节段椎间盘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时相骨水泥推注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8年5月采用PKP治疗并符合选择标准的219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推注骨水泥时相不同分为观察组[116例,术中推注低黏度湿沙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和对照组(103例,术中推注低黏度拉丝期PMMA骨水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骨密度T值、骨折椎体、责任椎术前骨折严重程度、责任椎前缘高度比值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2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及ODI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后1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脊柱X线片及CT,观察椎体内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记录责任椎再骨折率及邻近椎体骨折率。结果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53±0.45)mL,与对照组(4.49±0.57)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8,P=0.31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3个月。观察组共95例(81.9%)骨水泥分布范围大于椎体横断面积49%,对照组72例(6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4,P=0.037)。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2 d及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18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静脉渗漏8例、椎旁渗漏6例、椎间盘渗漏4例),对照组22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静脉渗漏9例、椎旁渗漏8例、椎间盘渗漏5例),两组各种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5例(4.3%)、对照组12例(11.7%)发生责任椎再骨折,观察组6例(5.2%)、对照组14例(13.6%)发生邻近椎体骨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43;χ~2=4.661,P=0.031)。结论 PKP术中湿沙期骨水泥推注有利于骨水泥均匀分布、强化责任椎、缓解术后近期疼痛、降低责任椎与邻近椎体再骨折率,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传统骨水泥单次灌注技术比较,评估两次骨水泥灌注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OVBF)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无神经脊髓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患者,其中30例患者术中采用两次骨水泥灌注(两次组),其余26例患者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单次灌注(单次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记录两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比、椎体后凸角和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两次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与单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组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单次组(P0.05),而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单次组(P0.05)。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8.5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椎体后凸角均低于术前(P0.05);而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ODI均低于术后1 d(P0.05);但伤椎前缘高度比、椎体后凸角较术后1 d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各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无椎体再发骨折等并发症。[结论]PKP分次调制灌注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和双侧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PKP治疗的50例OVCF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单侧组(采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23例)和双侧组(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伤椎椎体高度压缩率、VAS评分及ODI。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单侧组明显少于双侧组(P<0.01);每椎骨水泥注入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单侧组2例,双侧组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ODI及伤椎椎体高度压缩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3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旁入路和双侧椎弓根入路行PKP治疗OVCF均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单侧椎弓根旁入路较双侧椎弓根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早期及延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8-06采用PKP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0例早期行手术治疗(早期组),40例延期行手术治疗(延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静脉渗漏情况、椎间盘渗漏情况,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丢失高度、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静脉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出现椎间盘渗漏数较延期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延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与延期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早期行PKP治疗术后椎间盘渗漏数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l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sis,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35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VP组(n=70)和PKP组(n=65)。术后随访24个月。术后2个月评估疗效;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评估所有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1个月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所有患者椎体新发骨折和总骨折情况。结果PKP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VP组(P<0.05)。术前和术后1 d,两组患者的VAS、ODI、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KP组比,PVP组术后1周~术后12个月的VAS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24个月的ODI降低更明显(P<0.05),其他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VP组比,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比例更低(P<0.05),两组患者椎体新发骨折和总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伴椎管狭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优于PVP,体现在术后VAS、ODI和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近远期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后不同时期行新型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型术(Vesselplasty)干预,在临床症状、影像学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区别。方法 对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采用Vesselplasty治疗的125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时机分为两组:早期手术组(4周内手术)72例,共115个椎体;延迟手术组(4周后手术)53例,共73个椎体。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角(LKA)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VAS、ODI和LKA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0.05),两组间同随访时期的VAS、ODI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但A组的LKA明显小于B组(P<0.05)。两组中所有患者术后1 d与1年的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恢复(P<0.05),但同随访时期A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明显大于B组(P<0.05),且在术后1年时B组伤椎高度丢失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间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1年相邻椎体继发骨折患者例数与再手术率B组高于A组(P<0.05)。结论 对OVCF早期与延迟行Vesselplasty干预在改善VAS、ODI和在骨水泥渗漏方面无明显差别,但早期Vesselplasty治疗可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减轻术后椎体再塌陷和减少相邻椎体继发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3年12月, 采用小剂量骨水泥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6例(58个椎体),测量术前、术后X线片椎体高度变化,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椎体后缘和椎管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或消失, 42例患者术后生活可自理,3例患者1~3个月逐渐恢复正常生活,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但疼痛症状改善。术后随访1年,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剂量骨水泥PKP治疗老年OVCF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且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8个椎体)采用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脊椎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6(4.2±1.4)年。VAS评分由术前6~10(8.4±1.2)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0~3(0.7±0.8)分(P0.001);ODI由术前45%~91%(63.7%±15.9%)降低到末次随访时2%~31%(8.4%±6.6%)(P0.001)。共8个椎体(8.2%)发生骨水泥静脉渗漏,6个椎体(6.1%)发生椎间盘渗漏,8个椎体(8.2%)发生椎旁渗漏,2例(3.3%)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结论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骨水泥渗漏率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减少骨水泥渗漏的方法.方法 对2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PKP术中采用分步推注骨水泥的方法治疗椎体后壁破损36椎,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7.3±6.2)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椎体(13.8%)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旁渗漏2个,椎间盘渗漏2个,椎管内渗漏1个.无肺栓塞发生,未出现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结论 PKP治疗椎体后壁破损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分步推注骨水泥的方法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