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285篇
综合类   283篇
预防医学   10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5篇
  2篇
中国医学   123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从伤寒六经辨证中少阳和解之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详细讨论和解法的机理。  相似文献   
32.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患者有高热、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明显受损的表现。目前,该病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主要依靠积极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近年来,依靠先进的器官支持技术和优质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提高了流行性乙脑整体救治成功率,但极重型流行性乙脑患者会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其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本文就流行性乙脑后遗症处理中面临的诸多非医学问题,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和对策,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酸(UA)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价值,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17例,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并分别检测并比较不同亚型患者的血清hs-CRP、UA水平差异。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患者hs-CRP及UA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及U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重度缺损组患者血清hs-CRP及UA水平显著高于神经功能轻度缺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塞组患者血清hs-CRP及UA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及UA水平可作为反映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诊疗的重要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应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系统从肝癌组织中分离和纯4EHSP70-肽复合物,并研究其对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将组织进行匀浆、高速离心提取总蛋白后依次进行ConA-Sepharose亲和层析和 DEAE-Sephacel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所得蛋白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进行蛋白分子质量及性质鉴定,Bradford 法测定蛋白浓度;利用MTT方法检测HSP70- 肽复合物对HepG-2细胞增长的情况.结果:分离、纯化得到的蛋白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量蓝鉴定为单一带, 分子质量为70 kDa;Western blot结果证实为 HSP70,每10 g组织最终获得1.5 mg的HSP70; HSP70刺激组12,48,72 h与对照组的A值之间有显著差异(0.1 mg/L:t=-0.2500,P=0.00; t=-0.1777,P=0.001:t=-0.3094,P=0.001; 0.5 mg/L:t=-0.2878,P=0.00;t=-0.2044,P= 0.00;t=-0.3285,P=0.00;1 mg/L:t=-0.3118, P=0.00;t=-0.2592,P=0.00;t=-0.1994, P=0.025;5 mg/L:t=-0.4007,P=0.00;t= -0.1302,P=0.016;t=-0.2537,P=0.005),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本分离纯化方法可获得高纯度 HSP70肽复合物;HSP70肽复合物可以促进 HepG-2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利用稳定表达线粒体荧光信号的细胞系,检测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有丝分裂时期细胞的线粒体形态及分布的影响。方法构建表达线粒体荧光信号的病毒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和Western印迹检测正确后,通过病毒包装及感染的方法构建稳定表达线粒体荧光信号的HeLa s3细胞系HeLa s3-COX4tp-EGFP;进一步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线粒体在ROS影响下形态及分布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表达线粒体荧光信号的病毒表达载体及稳定细胞系,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H2 O2处理能显著影响有丝分裂时期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及分布。结论初步证明ROS可影响线粒体有丝分裂时期的形态及分布,为后续研究线粒体功能与细胞有丝分裂的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6.
 目的 验证在快速成型导向模板辅助下枢椎椎板交叉螺钉置钉的安全性、准确性及偏差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正常颈椎标本18具,行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行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最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与枢椎椎板及棘突后表面解剖结构互补的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在激光快速成型机上进行导向模板实体化,利用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扫描置钉后的标本,分割重建螺钉钉道路径。将置钉前后的标本配对拟合,测量理想钉道与实际螺钉的进钉点及进钉角度。结果 上、下位椎板螺钉理想钉道长度分别为(29.12±1.39)、(29.62±1.40) mm;内倾角分别为56.20°±2.07°、56.02°±1.72°。下位椎板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和尾倾角分别为56.28°±1.54°、0.13°±0.65°;上位椎板分别为55.48°±1.75°、-0.19°±1.54°。下位椎板螺钉进钉点在X、Y、Z轴上的偏移分别为(0.69±1.79)、(2.54±4.86)、(0.63±1.37) mm;上位椎板分别为(0.64±1.61)、(2.36±4.85)、(0.62±1.38) mm。理想钉道与实际螺钉进钉点、钉道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利用数字化快速成型导向模板技术辅助枢椎椎板交叉螺钉置钉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理论上可降低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总结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的特点和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并针对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皮瓣供区选择提供建议和参考. 方法 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瓣等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足背、足底及踝部皮肤缺损. 结果 术后251例皮瓣除2例坏死外全部成活.5例术后第1天、2例第2天因植皮处包扎过紧,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后血运恢复正常.135例随访3~96个月,平均16个月,足底内侧皮瓣有4例、跖底皮瓣3例,转移后出现皮瓣和足底皮肤缝合处的磨损,二期皮瓣修整,改变负重点恢复正常行走.9例小腿内侧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因为皮瓣臃肿行二期整形.其余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其中足底内侧皮瓣和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顺行转移均带感觉神经,供区为非负重部位,不影响患者行走及负重功能,术后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4 ~10 mm. 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及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前足跖侧较好,皮肤耐磨,感觉好;足背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支皮瓣、腓动脉皮瓣等皮瓣可以切取的面积较大,修复足背及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具有皮瓣较薄、色泽接近和锯剖位置恒定等优点.以上皮瓣均操作简单,修复效果好,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方法 2011年6-2011年11月,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急性压迫组(4h、24h,n=6)、慢性压迫组(4h、12 h、24 h、48 h、72 h、1周,n=6).在C5~6硬膜外间隙置入不同规格吸水聚氨酯胶片制作急、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行MRI、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运动功能评分(BBB)评价神经功能. 结果 ①急性压迫组4 ~24 h,T2WI见脊髓明显受压、髓内高信号,组织学见脊髓出血坏死,前角神经元计数显著低于对照、慢性压迫组(P<0.05),BBB评6.0分.②慢性压迫4~12h,见脊髓水肿、中央管变形,神经元计数、髓鞘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20.6分;24 ~ 72 h,脊髓受压明显,中央管扩大、静脉淤血,神经元计数减少(P<0.05),后索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断裂,髓鞘染色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BBB评19.3分;1周,髓内空泡化,神经元数目减少(P<0.05),后索髓鞘蓝染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BBB评17.5分.T2WI示脊髓受压变形,髓内未见出血信号. 结论 慢性压迫组造模方法可以实现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符合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病理、影像学和神经功能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腰椎周围肌间隙的解剖学与影像学特点,为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和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18具成人尸体湿性躯干标本,一侧行局部解剖观察腰椎周围肌肉及其毗邻结构,另一侧行模拟肌间隙手术入路,观察不同肌间隙的解剖构成及其显露腰椎相关结构的特点;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部MRI与CT图像,观察肌间隙的影像学显示特点.结果:Wiltse间隙位于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填充,无血管、神经穿行;通过该间隙可清晰显露腰椎关节突关节、椎间孔及横突;75.0%的CT片和93.3%的MRI片可显示Wiltse间隙.LIMP间隙位于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由一层薄而透明的筋膜分隔两肌,69.4%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肌支穿行间隙内;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区及椎弓根;41.6%的CT片和56.6%的MRI片可显示LIMP间隙.Watkins间隙位于髂肋肌与腰方肌之间,由腰背筋膜中层及少量脂肪分隔肌肉形成,75.0%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血管走行;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及椎体两侧;63.3%的CT片和86.6%的MRI片可显示Watkins间隙.结论:熟悉腰椎不同肌间隙的形态特点及穿行结构,术前影像学准确观测有助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与操作.  相似文献   
40.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脾切除(LS)与开腹脾切除(OS)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致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了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Medline、Embase、CINAHL、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关于LS术(LS组)与OS术(OS组)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致脾功能亢进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同期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临床同期对照试验和1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LS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 d的白细胞水平均低(短)于OS组(P〈0.05);其手术时间、术后7 d的白细胞水平、术后血小板计数(1 d和7 d)、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1 d和7 d)和术后总胆红素水平(1 d和7 d)与O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术有助于减少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致脾功能亢进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的证据尚不能证明LS术能改善此类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