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31.
阚敏慧  陈琳  程爱国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1997-2000
目的 通过病理学研究探讨腰椎黄韧带变性、肥厚的病因及其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 黄韧带组织取材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取切片分别用费尔赫夫(Verhoeff)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Verhoeff染色:光镜下所见:腰椎管狭窄症组:①弹力纤维明显减少、断裂;②大面积胶原纤维增生区域,而在黄韧带的边缘区域胶原纤维增生尤为明显.(2)腰椎管狭窄症组与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黄韧带中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比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黄韧带中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表达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黄韧带变性肥厚在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①黄韧带中的胶原纤维增生,特别是在黄韧带的边缘区域增生尤为明显,且排列不规则;②弹力纤维明显减少且有断裂;③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而成纤维细胞数量增生明显,成纤维细胞向软骨细胞过渡区域扩大;④出现灶性钙化;⑤血管数目增多,个别有炎性细胞浸润.(2)IL-6、TGF-β1、TNF-α 3种炎性因子在椎管狭窄症肥厚黄韧带中的表达呈相对一致性,约80%明显增高.黄韧带变性、增殖、肥厚,也是无菌性炎性因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低温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早期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前应用局部脊髓低温灌注给予低温预处理,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早期病理形态学改变,Hplas-100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脊髓损伤中心区残留白质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脊髓损伤早期病理形态学改变较对照组轻,损伤中心区残留白质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温预处理对大鼠正常脊髓形态结构无明显影响,可明显减轻大鼠脊髓损伤早期病理形态学损害,减少损伤中心区白质面积的丢失。  相似文献   
33.
目的:了解唐山市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与JOA—Score(术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72例已施行了髓核摘除术的患者进行因顾性的问卷调查、一般查体、X光平片(正侧位);并按手术方式及突出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术后患者的椎间隙均不同程度的变窄;(2)椎间隙高度的丢失程度与术后功能恢复呈负相关。结论:椎间隙变窄造成椎体边缘硬化、纤维环松弛、相关间隙不稳及椎间孔纵径缩小,产生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从而影响到术后功能恢复(JOA—Score),故此,为防止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变窄,提倡的人工椎间盘植入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4.
肠道屏障功能监测方法的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危重病医学研究的深入 ,多数学者已有所共识 :即创伤、严重感染等导致的全身应激反应与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后肠腔内毒素、细菌移位所致的菌血症、败血症之间很可能互为因果 ,从而启动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乃至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 ,如Wilmore就称肠道为应激的中心器官 ,Swank和Deitch也分别称肠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原动力或启动装置。因此 ,如何进行肠屏障功能的监测己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甚至希望以此来取得SIRS和MODS发生机制与治疗上的突破 ,但是 ,目前仍无一种成熟的肠屏…  相似文献   
35.
患儿男性,月龄1 1个月,因呼吸困难1 d于2 0 0 3年7月1日住院。查体:体温(T) :3 7.0°C,脉搏(P) :1 70次/ min,呼吸(R) :60次/ min,血压(BP) :95/ 60 mm Hg(1 m m Hg=0 .1 3 3 k Pa) ,体重8kg。呼吸困难,结膜及唇苍白,咽部无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心律齐,心音低钝。血白细胞(WBC) 1 2×1 0 9/ L ,红细胞(RBC) 3 .0×1 0 1 2 / L ,血红蛋白(Hb) 3 5g/ L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66fl,网织红细胞(RC) 0 .0 0 1 ,中性粒细胞(N) 5.0×1 0 9/ L。尿及大便常规分析正常。谷丙转氨酶(AL T) 2 5U/ L,肌酸激酶(CK) 1 85U/ L,心肌型肌酸激酶(…  相似文献   
36.
骨折愈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组织的愈合是骨折或骨缺损的修复过程。目前,从分子水平探讨骨折愈合的机制,已成为骨折愈合的重要内容。本对骨折愈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以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方法对47例DAI患者伤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和常温治疗组25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DAI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显著升高;常温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持续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则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亚低温治疗组则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D-二聚体含量也明显降低。未见亚低温对预后的显著影响。结论DAI患者伤后即表现为高凝血状态,血液粘滞性升高,随后表现为纤溶亢进。亚低温治疗对伤后的凝血与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性具有明显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但对患者预后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8.
目的 了解股骨颈和大转子及转子下股骨外侧皮质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临床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置入物进入的最佳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测量干燥股骨颈标本水平面的前皮质线、中线、后皮质线,额状面的上皮质线和下皮质线与大转子和转子下股骨外侧皮质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 股骨颈前皮质线与转子下股骨外侧皮质的前缘平齐,中线与前中1/3交界附近相对,后皮质线与中后1/3交界附近对应,上皮质线与大转子外侧最突点上0—0.5cm相对应,下变质线对应转了下股骨外侧皮质3.5—4.5cm范围。结论 手术中各种置入物进入股骨颈的最佳植入点足大转子外侧最突点下0.5—3.5cm及该范围的股骨外侧皮质的前中1/3交界附近。  相似文献   
39.
Powers曾将重度外伤分为三类:一是数分钟内有死亡危险者,二是数小时之内有死亡危险者,三是数日之内有死亡危险者。但无论是那一类的外伤,在心肺脑复苏的同时输血与补液都至关重要。一、外伤急救时输血与补液的必要性外伤后大出血首先导致的是循环血量的减少和回心血量、心搏出量的下降。机体的血流代偿性重  相似文献   
40.
迄今,修补颅骨缺损的材料和方法:有机玻璃、自体骨回植、钛合金板、硅橡胶绦纶网、吻合血管的游离肋骨——前锯肌——皮肤复合组织瓣、骨水泥、人工颅骨等.我院自1983年6月~1990年12月,应用上述前5种材料和方法行颅骨缺损成形术61例,经随诊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认为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而有不同的适应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中男46例,女15例,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33.5岁.1.2 颅骨缺损原因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50例,颅骨骨肿瘤术后3例,骨髓炎术后2例,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合并颅骨缺损6例.1.3 缺损部位 除枕部3例外其余全部为额颞顶部.1.4 手术时间Ⅰ期成形(开颅同时行颅骨修补)5例;Ⅱ期56例,分别为:3个月之内7例,3~6个月12例,6~12个月31例,1年以上6例.1.5 手术方法选择 有机玻璃成形8例,自体骨回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