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71.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磁粒子标记的微囊化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预防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选用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A、B、C、D、E 5组,每组12只.A、B、C、D组应用髓核抽吸法制作L2/3、L3/4、L4/5椎间盘退变模型,取同种异体兔bMMSCs行体外培养,并在体外纯化扩增,用SHO标记后行微囊化,于造模手术当时植入(A组)兔手术节段椎间盘内;B组植入未微囊化bMMSCs;C组移植空微囊;D组仅制作模型,不移植;E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建模后2、4、6、8周时用MRI扫描对标记干细胞在椎间盘内分布进行示踪,并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后取L2/3、L3/4、L4/5髓核组织,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含量的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MMSCs能被SPIO有效标记,应用MRI扫描可观察到其在体内的分布,8周时MRI图像与4周时相比,干细胞由注射部位向周边发生了迁徙.建模后2、4、6、8周各时间点.A组髓核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均高于B组、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高于C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E组与B组、C组及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周时A组与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C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囊化bMMSCs移植后能恢复兔髓核中细胞外基质含量,其效果优于单纯bMMSCs移植.  相似文献   
72.
腰椎管狭窄指在腰椎水平上椎管、神经根管和神经孔的狭窄,它主要由老年人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目前在诊断和治疗腰椎管狭窄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缺乏广泛接受的、包罗万象的腰椎管狭窄分类系统,合适的影像形态学评判标准,CT和MRI影像分析规范化参数,定性和定量标准化的图像分析技术,狭窄和非狭窄之间缺乏一个可靠、明确的分隔界限以及影像学与临床特点、治疗指南之间缺乏可靠的联系等等.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不懈的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善.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通迪胶囊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用于骨科各种急慢性疼痛性疾病的镇痛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00例急慢性颈、肩、腰、腿痛和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通迪胶囊;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5天后、治疗10天后的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无差异(P〉O.05)。结论通迪胶囊用于急慢性颈、肩、腰、腿痛、骨折、扭伤、拉伤和骨性关节炎的镇痛治疗有明显疗效,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镇痛作用相似,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74.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2例诊断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及Harris关节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98.6±23.8)、(54.2±16.4)min,t=4.468,P〈0.05];术中出血量[(324.6±43.8)、(158.6±26.8)ml,t=5.624;P〈0.0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卧床时间[(16.6±2.8)、(68.6±5.8)d,t=8.248,P〈0.05]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压疮、肺部感染及再次手术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Harris关节评分优良率89.7%(50/56)明显高于对照组58.9%(3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3,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肢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BMSC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大鼠骨髓培养BMSC,用CD44、CD45和CD7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提取BMSCmRNA,RT-PCR检测BDNF和NGF表达,ELISA检测BMSC培养液中BDNF和NGF的含量。原代取材培养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nestin染色鉴定。用不同比例的BMSC条件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24h后,热休克诱导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比率。结果 BMSC贴壁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D44和CD71阳性表达.CD45阴性表达。BMSC表达BDNF和NGFmRNA,BMSC培养液中含有BDNF和NGF;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BDNF和NGF的浓度增加。BMSC条件培养液可以减少热休克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凋亡比率.并且BMSC条件培养液浓度高者有更好的保护作用。结论 BMSC表达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对神绎千细朐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2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42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摄X线片假体位置良好,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及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对于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8.
TGF-β1基因转染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向成软骨方向定向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将具有促进MSCs增殖分化及抑制多种炎性介质活性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TGF-β1基因以不同剂量转入MSCs,通过免疫组化、R3T-PCR、水貂肺上皮细胞生长抑制法、^3H-TdR、Na2^35SO4掺入法、流式细胞仪Ⅱ型胶原原位杂交及透射电镜等系列方法检测TGF-β1基因转染的瞬时和稳定表达情况,分析TGF-β1基因转染对MSCs增殖和向成软骨方向定向分化的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TGF-β1基因转人MSCs能获得瞬时及稳定表述.表达产物具有生物活性;3μl脂质体介导1μg TGF-β1基因转染能获得最佳促MSCs增殖及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合成效应;TGF-β1基因转染能显著抑制IL-1对羟脯氨酸合成的降解作用,结论 MSCs能作为基因治疗的受体细胞并可稳定高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GF-β1;通过增强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来提高S期细胞DNA含量,促进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合成,从而促进MSCs增殖并调控其向成软骨方向定向分化、抑制多种炎性介质生物学活性以保护关节软骨.使提高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质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9.
目的BMSCs移植可修复椎间盘退变,但确切修复机制尚不明确。探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BMSCs对氧化应激诱导退变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凋亡的保护作用,了解BMSCs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培养正常人BMSCs,并鉴定CD34、CD45、CD13细胞表面分子。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NPCs,HE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NPCs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PCs的类软骨细胞表型。取第3代BMSCs和第1代NPCs按共培养体系不同分为4组:A组单纯NPC(s1×106个)培养,不行凋亡诱导;B组BMSCs(1×106个)与NPCs(1×106个)共培养;C组BMSCs(3×105个)与NPCs(1×106个)共培养;D组单纯NPCs(1×106个)培养,行凋亡诱导。B、C、D组分别于共培养3、7d加入0.1mmolH2O2作用20min诱导NPCs凋亡。胰蛋白酶消化收集各组NPCs,行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Annexin-V/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计算凋亡率,半定量RT-PCR检测Bcl-2、Bax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蛋白含量。结果成功分离并培养人BMSCs和人退变椎间盘NPCs;BMSCs鉴定呈CD34-、CD45-、CD13+;第1代NPCs呈梭形或多角形,于胞质内表达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DAPI染色示凋亡的NPCs可见细胞核固缩;共培养3、7d后,B组(29.26%±8.90%,18.03%±2.25%)及C组(37.10%±3.28%,13.93%±1.25%)细胞凋亡率均低于D组(54.90%±5.97%,26.97%±3.10%),高于A组(15.67%±1.74%,8.87%±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定量RT-PCR检测示B、D组髓核细胞Bcl-2的转录水平提高(P0.05),Bax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B、C组NPCs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低于D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BMSCs可一定程度保护氧化应激诱导的退变NPCs凋亡,BMSCs共培养预处理的NPCs可能通过降低Bax/Bcl-2的转录比例来增强抗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80.
椎间盘细胞老化可导致其细胞功能减退和细胞活性下降,进而引起椎间盘退变。细胞老化可分为复制老化和应激诱导早衰两类。复制老化为细胞老化的固有机制,而应激诱导早衰则加速了老化进程。细胞老化相关信号途径主要有p53-p21-pRb途径和p16-pRb途径两条。此外,最新研究还发现椎间盘细胞老化可能被WNT信号通路调节。因此,通过干预椎间盘细胞老化途径中关键因子的表达来延缓或逆转椎间盘细胞老化,可能成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