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23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刘瑞  汪方  张洁  杨庆  王倞  王秋根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4):234-236,239
定量CT(QCT)技术测定骨矿物质密度(BMD)弥补了双能X线吸收测定(DXA)技术的不足,可分别测定皮质骨、松质骨BMD及与骨强度有关的几何、结构参数,是临床上判断骨质疏松程度的方法之一。随着CT技术发展,QCT较DXA的优势日趋明显并重新受到广大学者重视,已广泛应用于骨折风险预测、骨量监测、药物疗效评价及骨生物力学研究等领域。该文就QCT原理、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
王秋根 《大家健康》2014,(9):281-282
目的:探讨应用药物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联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0例入院治疗的盆腔炎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甲硝唑和氧氟沙星,观察组的患者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的检测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盆腔炎的患者用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进行联合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3.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41,自引:0,他引:141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对策。方法随访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 “Y”形钢板内固定伴必要时自体植骨治疗的Ⅱ~Ⅳ型跟骨骨折54例共59足。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24足,Ⅳ型15足。术中侧位X线透视观察Bhler角和Gissane角,Broden位透视观察后关节面的恢复情况。皮瓣下放置引流以防止术后血肿形成。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48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30足,良21足,可6足,差2足,优良率为86.4%。发生明确的早期并发症4足,发生率6.8%,其中皮肤边缘坏死2足,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远期发生明显慢性疼痛2足(3.4%)。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与跟骨解剖特点和跟骨骨折机制有关。以下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术前作周密计划和准备,术中采用全厚皮瓣并避免过分牵拉和反折,复位后通过植骨来支撑关节面骨折块及提高内固定的牢固程度,术后石膏固定并抬高患肢,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54.
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1~75岁,平均47.3岁。按AO/ASIF分型:A3型9例,C2型9例,C3型17例。开放性骨折4例,但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污染轻。手术方法中单纯手法牵引复位加外固定架27例,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加外固定架5例,尺骨固定加外固定架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5h~21d,平均6.6d(2例陈旧性骨折除外)。结果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2个月。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24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术前尺偏角为-15°~15°(平均10.5°)及掌倾角-30°~0°(平均-10°),术后尺偏角20°~35°(平均25°)及掌倾角0°~20°(平均11.5°)。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21例、可2例。无针道感染,无针孔骨折,无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5.
锁定加压接骨板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符合生物学内固定(BO)原则,尤其是对复杂骨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临床上对正确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的原则及应用螺钉的注意事项,尚未统一.该文就锁定加压接骨板的设计原理、应用适应证及临床应用原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选择性限制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LSPR)后,腰椎稳定性、切除椎板再生及脊柱生长发育情况。方法将12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根据年龄(<8岁、≥8岁)及手术方式(软组织矫形手术、LSPR手术、软组织矫形 LSPR手术)分组。在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分别摄站立位及动力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腰骶角、L5S1矢状位椎体位移率等指标。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及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观察术后切除椎板再生及脊柱生长发育情况。结果(1)软组织矫形手术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LSPR组及软组织矫形 LSPR手术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显著;(3)行LSPR手术的<8岁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岁组手术前后仅L5S1矢状位椎体位移率差异显著;(4)LSPR术后发现L5S1Ⅰ度滑脱3例(3.90%),脊柱侧凸4例(5.19%,Cobb角15°~34°),腰椎前凸3例(3.90%);(5)LSPR术后见切除椎板部分再生。结论LSPR手术对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儿童LSPR术后,切除的椎板有再生能力。Lumbar stabilityobservationofchildrenwith cerebralpalsyafterlimited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 YANG Chao,WANG Qiu-gen,ZHANG Qiu-lin,etal.Department  相似文献   
57.
[编者按]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应用的增加,断钉、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也呈日益增多的倾向.本刊2009年第1期刊登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子虎等医生撰写的<锁定加压钢板单骨皮质固定治疗长骨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一文,文章报告对8例股骨或胫骨骨不连患者采用保留原钉、断端切新、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单皮质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长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骨不连提供了一种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文章刊出后我们很快收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林健等读者的来稿,来稿主要针对上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出长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肥大性骨不连应首选扩髓换钉治疗,更能体现方法简单、损伤小、花费少的优点.究竟哪种方法更为合适,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医疗费用、骨折愈合率等方面孰优孰劣,目前仍缺少两种方法的大宗病例随机对照研究.或者是循证医学方面的相关证据.林健医生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结合大量文献,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种坦陈己见、诤言相勉的学术态度值得提倡和鼓励.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个学术探讨与争鸣的平台,我们倡导这种学术互动,通过交流、探讨,甚至是争鸣,精益求精,可以达成认知与观点的共识,提升学科的发展,最终造福于患者.广大读者对本刊文章某些观点如有商榷、争鸣之处,可及时投稿,本刊将予以刊登,以活跃学术气氛.  相似文献   
58.
局部皮瓣转移治疗严重虎口挛缩的体会王秋根,程庭英,王秀会近年来我院用局部皮瓣治疗各种原因引起虎口挛缩14例。在彻底松解后,根据虎口挛缩程度选择不同皮瓣。随访结果,功能满意。典型病例女,46岁。9个月前,拇指掌侧及虎口被机器压伤、软组织缺损。急诊行清创...  相似文献   
59.
冷冻保存同种鼠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应用已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至今仍没有被临床接受。主要原因在于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由于自体神经移植的局限性,同种异体移植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反复冷冻,复温可杀灭雪旺氏细胞的活性。但这种被称为非细胞性异体神经移植和未经冷冻处理的细胞性异体神经移植对鼠轴突再生作用如何?实验通过对两种不同移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0.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秋根  应明 《上海医学》1998,21(1):14-16
目的:研究在哪种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保存异种神经,其排斥反应较小。方法:用不同温度和时间保存的异体神经进行移植,实验取35只成年雄性SD大白鼠,其中对照组8只大白鼠异体神经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分为A,B二组,每组15只,即A组为异体神经,分别在保存在一-196℃,-80℃,-40℃环境中1周;B组中为同样温度和数量的大白鼠保存3周,移植前实验组大白鼠在37℃生理盐水中反复冷冻复温5次,手术在显微镜下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