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此处肌皮神经常常已远离神经血管束穿入喙肱肌,需要加以识别并且单独阻滞[1-2]。然而肌皮神经的走行常存在变异,既往的尸体研究曾报道肌皮神经穿入喙肱肌的位置存在变异,也可以不穿入喙肱肌,以及可以与正中神经产生交通[3-4]。充分了解这些可能的变异,及其超声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目标神经识别率,改善阻滞效果。本研究通过超声影像下追溯肌皮神经走行特征,试图将尸体研究结果与超声影像学表现建立对  相似文献   
32.
正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通常采用工程分析法对生产工艺的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原辅料在工艺过程中的反应、转化及是否挥发、有无中间产物等,系统地识别出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原辅料使用的环境发生变化,根据自身特性,会产生其他严重的危害因素。本文通过一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调查处置,结合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类似问题,探讨、分析急性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提出建议,并为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技术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术前预防性应用克林霉素对罗库溴铵维持时间和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2016年1~6月择期全麻行骨科手术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克林霉素组和头孢替安组,每组20例.抗生素输注完成后,两组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3~4μg/kg及丙泊酚1.5~2.5 mg/kg麻醉诱导.患者意识消失后,启动加速度四个成串刺激(TOF)肌松监测.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当TOF值为0时进行气管插管.术中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于1.7%,根据BIS值(50±10)调节丙泊酚靶控泵入浓度.当TOF>0时追加罗库溴铵0.15 mg/kg.记录第一次追加罗库溴铵与诱导注射罗库溴铵时间间隔(T1),第二次追加罗库溴铵与第一次追加罗库溴铵的时间间隔(T2),第三次追加罗库溴铵与第二次追加罗库溴铵的时间间隔(T3);记录最后一次追加罗库溴铵后,从TOF>0到TOF≥50的时间间隔(T50).结果 克林霉素组和头孢替安组患者T1[(31.2±7.6)min vs(32.2±7 min)]、T2[(34.8±13.5)min vs(27.6±6.7 min)]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林霉素组患者的T3为(37.8±10.5)min,比头孢替安组的T3(30.9±6.3)min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林霉素组患者的T50为12 min(10.5,15.5),比头孢替安组的8 min(6.8,14.3)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预防性应用头孢替安比较,术前预防性应用克林霉素明显延长罗库溴铵的肌松维持时间和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柚皮苷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去势组(OVX)40只,假手术组(SHAM)10只。去势组采用背部双侧去卵巢术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3个月后,将去势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均造成左侧股骨中点骨折(OPF),然后用克氏针髓内固定,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再将制成骨折模型的去势组随机分成模型空白组(OVX+N)和3个实验组(OVX+L/M/H),每组10只,3个实验组分别予以柚皮苷(低剂量组1 mg/kg,中剂量组10 mg/kg,高剂量组100 mg/kg)灌服,SHAM组和OVX+N组给予同体积的双蒸水灌服,共4周。于OPF术后当日、4周、8周,C型臂X光机行X片检查,观察髓内针位置和骨折断端愈合情况;OPF术后8周,处死大鼠,取骨折处骨痂组织,行光镜下组织学观察、血生化指标检测及三点弯曲实验,测量骨痂最大承载负荷。结果:1去势组骨密度值显著低于SHAM组(P0.05),骨质疏松模型建立。2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8周SHAM组见大量成熟骨小梁形成;OVX+M组原始骨小梁逐渐改建成为成熟骨小梁;OVX+L、M两组有大量原始骨小梁,OVX组开始出现少量原始小梁状骨。3实验组中、高剂量组的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放射学观察结果示,OPF术后4周X线检测结果示各组均有骨痂形成,SHAM组有大量骨痂,OVX+M、H组有少量骨痂,OVX+N及OVX+L组有较少骨痂。OPF术后8周X线检查示,SHAM组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断端;OVX+H、M、L三组骨折线稍显模糊,生成骨痂大小依次为H组M组L组;OVX+N组骨折线仍清晰。5术后8周生物力学测定示,OVX+N组的三点弯曲载荷明显低于SHAM组(P0.01),实验组中、高剂量组的载荷较OVX+N组明显增高(P0.05,P0.01);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柚皮苷对去卵巢大鼠OPF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35.
桡骨小头骨折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肘部骨折之一,发生率很高,约为0.8%,治疗不当,常遗留肘关节疼痛,前臂旋转、伸屈功能障碍。我科从2006年3月~2009年10月治疗成人桡骨小头骨折病人68例,分别采取保守及手术治疗,CPM机功能锻炼,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慢性脓胸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两组均行全身麻醉,E组全身麻醉前实施超声引导下ESP阻滞,术毕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E组超声下胸椎旁间隙显示情况,ESP阻滞20 min后在锁中线处感觉阻滞范围;记录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1、4、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结果 E组有24例胸椎旁间隙显示不清,ESP阻滞20 min后感觉阻滞节段为4.9±1.0。E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G组(P0.05),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1、4、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能够提供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37.
改良1/3管形钢板结合拉力螺钉治疗老年 踝关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晋辉  谢林  洪友松  王庚启  康然 《中国骨伤》2010,23(12):936-937
目的:研究治疗老年A、B型踝关节骨折的一种手术器械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采用改良的1/3管形钢板结合拉力螺钉治疗老年踝关节骨折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58~81岁,平均69.3岁。按Danis-Weber分类:A型6例,B型8例。采用AOFA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总结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本组14例术后全部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术后根据AOFAS评分标准,总平均分(88.0±2.1)分。结论:根据每例患者的情况因人因病制宜,采用外踝改良1/3管形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老年A、B型踝关节骨折的良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全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7例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5.9 mm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结果随访1个月,7例患者术后VAS评分(1.87±0.66)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内窥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不会造成颈椎失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
<正>煤炭开采业的尘肺病例数占我国尘肺病人的一半以上,做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提高评价报告书质量,从源头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结合各省原煤产量,选择经常开展煤炭开采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具有甲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4家机构,对选取的4个机构中的相关评价报告进行整群调查。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modified-fe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M-FICB)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变动的镇痛效果。方法限期行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男17例,女43例,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M-FICB组(M组)和FICB组(F组),每组30例。M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4%罗哌卡因5ml于闭孔神经,15ml于髂筋膜间隙;F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4%罗哌卡因20ml于髂筋膜间隙。两组患者20 min后进行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记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前(T_0)、神经阻滞后10min(T_1)、20min(T_2)、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时(T_3)、术后24h(T_4)VAS评分。结果 M组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F组[(4.1±1.4)min vs(10.1±3.9)min,P0.05]。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5)min vs(2.1±0.5)min]。T_1~T_3时M组VAS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有效阻滞闭孔神经,可以减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摆放过程中的疼痛,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