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多节段脊椎骨折13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表明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多节段脊椎骨折能较好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比,研究一种减少剥离范围、保留小关节囊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技术,以减少腰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损伤。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需行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椎板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当日日期为单双号,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自正中口剥离至双侧小关节外侧)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PLIF)100例,B组采用新技术(自正中切口剥离至小关节突内缘,保护小关节囊)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PLIF)110例,其中A组年龄为48.4±0.7岁,男56例,女44例,B组年龄为47.3±0.9岁,男63例,女4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置钉准确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A组为143±12min,B组为120±13min,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280±10ml,B组为170±7.5ml,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引流量A组为216±10ml,B组为125±8ml,B组明显少于A组(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置钉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平均19个月随访,A组融合率96.0%,B组融合率93.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比,保留小关节囊的改良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对椎旁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患者应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治疗后精神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11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5例给予心理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56例增加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 PSQ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术后肿胀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AS、PSQI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及48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肿胀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渐进性肌肉训练能够有效消除四肢骨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改善睡眠质量,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2005年12月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13例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平均随访17个月,手术前和随访时分别进行ASIA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的测量,并且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20.9±3.8mm,后凸角度为18.0°±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5±3.5mm和8.0°±3.0°,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神经功能AISA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能较好地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具体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应该作到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变化,探讨其对诊断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3例,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DVT组和Control组,分别于入院后1d、术后1d、7d、14d检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B)、D-二聚体(D-dimer),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浆FIB含量在手术前后Control组和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但术后14d降至正常;FDB手术前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术前含量较低,术后同样有一过性升高趋势,术后14d逐渐降低,术后各个时间点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FDP含量较高,术后1d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术后两组含量逐渐增高,术后7d、14d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 DVT组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的检测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早期预防及治疗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D-二聚体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实验室无创伤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伸直间隙优先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9例患者39膝(骨关节炎36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LDK JOINT PS型假体。术中按术前测量外翻角度先进行股骨远端截骨,再根据胫骨髓外定位装置,行胫骨平台截骨,最后行股骨前后、斜面及髁间窝的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2,6周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18.3±30.4)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272.7±106.1)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结论伸直间隙优先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减少重复截骨的发生率,显露清晰,操作简便,可以充分保证术后膝关节完全伸直,力线正确。  相似文献   
17.
国产重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粗隆问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及其他内科疾患使骨折不易愈合。随着近年髓内固定物的发展,多种股骨髓内钉用于临床。我院2001年3月~2005年5月应用国产股骨重建钉治疗4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摘要] 目的:探讨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6(non-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6,PTPN6)基因在不同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Eca109、Yes-2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qPCR 法检测不同食管鳞癌细胞株(TE1、Eca109、Kyse150、Kyse170、Yes-2)中PTPN6 mRNA的表达水平,以pcDNA3.1-PTPN6 质粒分别瞬时转染食管鳞癌细胞株Eca109和Yes-2,应用qPCR和Wb法检测PTPN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应用MTS、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法检测过表达PTPN6 基因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PTPN6 基因在5 种食管鳞癌细胞侏中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相比,经pcDNA3.1-PTPN6 转染后,Eca109 和Yes-2 细胞均高水平表达PTPN6(P<0.05 或P<0.01);过表达PTPN6 基因后,Eca109 和Yes-2 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被抑制(均P<0.05)。结论:PTPN6 基因高表达能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可能是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细胞株及组织中miR-4687-5P及STIM1基因的表达及STIM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况,进一步探讨miR-4687-5P与STIM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两者是否具有共同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应用q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法检测ESCC细胞株(TE13、KYSE150、T.Tn)及89例ESCC及相应癌旁非肿瘤组织中miR-4687-5P及STIM1基因的表达及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ESCC组织中miR-4687-5P与STIM1基因表达均明显下调,且表达具有一致性。miR-4687-5P与STIM1基因在3株ESCC细胞系中表达较弱,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细胞株后两基因表达均明显增强,而甲基化条带明显减弱或消失; ESCC组织中,STIM1基因启动子区呈高甲基化状态,且其甲基化频率与STIM1及miR-4687-5P的表达均相关(P 0. 01)。结论 ESCC中miR-4687-5P与STIM1基因表达均下调; miR-4687-5P表达可能受宿主基因STIM1启动子的调控,其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状态可能是引起miR-4687-5P与STIM1基因在ESCC中表达下调的共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