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3D打印钛孔结构与实体钛结构椎体植入猪腰椎后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其活动范围情况及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18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L1-L6)随机分配到以下3组:对照组(未置换)、钛孔结构椎体置换组(取出L3椎体行钛孔结构椎体植入)、实体钛结构椎体置换组(取出L3椎体行实体钛结构椎体植入)。测试标本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结果 实体钛结构椎体置换组与对照组在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钛孔结构椎体置换组与对照组在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钛孔结构椎体置换组和实体结构椎体置换组在各方位的角位移运动范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 两种3D打印人工椎体方法均能获得良好的即刻稳定性,但3D打印的钛孔结构在融合方面优于实体钛结构。  相似文献   
52.
陈思进  廖歆  王倚天  杨欣建 《骨科》2015,6(4):220-223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已成为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但其退变发生的机制仍未明确。近年来,椎间盘退变的易感基因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椎间盘生长合成相关基因、分解代谢相关基因,椎间盘结构相关基因及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等,各基因引发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椎间盘退变研究的实验对象、研究方法、易感基因及其导致疾病的可能机制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切口下腰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腰椎骨折9例均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均行小切口开窗法治疗。结果 21例获得平均1.5年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优1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5.2%。结论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微创切口下腰椎内固定手术对治疗腰椎骨折及腰椎间盘突出均有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X-tube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0月在X-tube下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椎管狭窄32例。术前、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及VAS评估患者疗效,并在x线片上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手术平均时间60(55~70)min;手术切口平均长度3.5(3~5)cm;术中出血量平30(20~50)ml;平均住院时间6.5(6—7)d。术中无硬脊膜损伤发生。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21.6(12~31)个月。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无术后感染发生。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分别为38.96±1.68、16.28±3.12和3.60±1.40,VAS评分分别为7.16±0.78、2.56±0.76和1.04±0.70,三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3.48±0.56)mm和(12.41±0.87)mm,较术前(8.86±0.79)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X—tube下经肌间隙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经该入路行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及诊治中的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002-03—2010-03收治的49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均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平均随访54个月(3~99个月),平均下地负重时间11周(6~17周)。术后X线片及CT复查显示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7~28周),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时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根据Majeep功能评分:优4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5.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术后可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报告使用生物骨水泥(骨水泥加脱钙骨基质)固定髋假体柄34例临床及X线观察的研究结果。经平均随访29.6月,优秀率87.9%。生物骨水泥取得满意疗效可能是由于:早期通过骨水泥达到确切的机械固定;晚期DBM诱导成骨,使新生骨组织长入骨水泥;其固定材料与宿主骨融为一体,发挥更好的衬垫作用,从而吸收机械震荡,均匀传递应力,避免应力遮挡等,达到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要求,保证髋假体柄早期机械固定和晚期生物固定。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评估简易改良法(可吸收缝线+钢丝环扎)(A组)与锁骨钩钢板(B组)及克氏针钢丝张力带(C组)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简易改良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23例与锁骨钩钢板治疗25例及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21例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根据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症状和x线片评定疗效,按照Lazzcano标准,A、B、C 3组治疗的优良率分别是100%、100%、61.9%,A组与B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和A、B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简易改良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固定牢固,不损伤关节面,无需二次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8.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1 2月 ,对1 9例股骨远端骨折 (A型 7例 ,C型 1 2例 )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 ,并用Merchan膝关节功能评分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1 8例随访 8~ 2 6个月 ,平均 1 8.5个月 ,骨折均愈合。按Merchan膝关节功能评分 ,优 9例 ,良7例 ,可 2例 ,优良率 88.9%。结论 使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关节面复位好、固定可靠、便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初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中,比较侧卧位和俯卧位下置入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及安全性,同时比较两种体位对老年患者手术过程中耐受能力的影响.方法 总结2007年10月~2010年10月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2例老年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60 ~ 82岁,平均68.3岁;腰椎管狭窄25例,腰椎滑脱8例,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失稳9例.术中全身麻醉条件下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行CT检查.其中21例患者采取侧卧位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21例患者采取俯卧位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观察两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耐受能力,并比较分析其差异.术后在工作站系统上分析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破壁率的差别.结果 与俯卧位相比,侧卧位患者术中的二氧化碳分压较低,耐受能力较强(P<0.05).侧卧位病例共置入98枚椎弓根螺钉,平均每例患者置入4 7枚螺钉.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89枚,占90.8%.破壁9枚,占9.2%.俯卧位病例共置入88枚椎弓根螺钉,平均每例患者置入4.2枚螺钉.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81枚,占92.0%.破壁7枚,占8.0%.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破壁率没有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条件下与俯卧位相比,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侧卧位下行椎弓根螺钉的徒手置入同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体位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提高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60.
王倚天  杨欣建  颜滨  陈思进 《骨科》2016,7(2):141-144
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脊柱手术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脊柱手术多存在术中减压等操作,创伤较大,一旦发生感染而未及时处理,将会造成脊柱手术失败,继而发生脊柱失稳、假关节形成、神经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诊断要素及治疗标准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从以上两方面对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