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41.
目的探讨早期混合喂养对剖宫产术后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120例剖宫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观察组早期混合喂养,对照组母乳喂养。观察两组产妇泌乳时间、新生儿排便时间、生后4~5d血清胆红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乳汁分泌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新生儿排便时间、出生后4~5d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剖宫产新生儿早期混合喂养可以预防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银芪软膏外治糖尿病足溃疡对创面形态及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东直门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气阴两虚证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各脱落2例,在全身治疗方案及创面准备统一的基础上,观察组局部外用银芪软膏,对照组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治前、治疗后的溃疡愈合效果、溃疡面积、肉芽组织、上皮组织覆盖面积、疼痛评分及动态分析局部肉芽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 37%,对照组总有效率74. 42%,观察组治疗后的创面缩小率、上皮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生长率、局部疼痛减轻率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通过局部肉芽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升高VEGF、EGF、b FGF的作用,但观察组升高生长因子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银芪软膏能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肉芽组织中的生长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治疗前行螺旋CT增强扫描,利用选择性容积重建后处理技术建立仿真肝癌模型,观察仿真肝癌模型对肿瘤供血动脉、动静脉瘘和门脉癌栓的显示,并以此进行插管治疗,记录插管时间.结果 42例病人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和DSA对肝癌供血动脉及其走行的显示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肝动脉解剖变异5例,膈动脉参与血供3例,胃左动脉参与血供2例,肋间动脉参与血供2例,肾上腺下动脉参与供血2例;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和DSA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的显示无差别(P>0.05);TACE插管时间较常规缩短.结论 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及其走行,用于指导肝癌TACE治疗,可明显缩短插管和手术时间,获得较完全的栓塞,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探讨双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检测治疗后股骨头的转染率及表达。材料与方法用激素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80只,随机分为钻孔注入组、动脉灌注组、双介入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经皮穿刺于股骨头钻孔,直接注入携带血管生成素-1(Ang-1)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或/和经颈动脉穿刺,行超选择插管至双侧股骨头供血动脉,缓慢注入携带Ang-1的MSCs,对照组不作治疗。术后2、4、6、8周分别处死动物,取股骨头进行组织学观察、荧光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介入组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EGFP)/Ang-1质粒的MSCs分化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见高表达Ang-1基因,同时局部循环血管和成骨细胞增多。明显好于单独治疗组、对照组。结论携带Ang-1的MSCs经双介入治疗不仅能促进毛细血管的生成,而且能定向进行骨分化。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转染兔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及对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鉴定EPCs,脂质体介导转染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VEGF166质粒、空白质粒,同时经ELISA法检测转基因EPCs表达VEGF蛋白,并采用CCK-8法检测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FITC标记剂豆凝集素I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荧光双染证实正在分化的EPCs,同时经免疫组化法证实VEGF受体2FLk-1和VIII因子的表达;VEGF165质粒转染组EPCs上清液中表达VEGF166,VEGF165转染EPCs的转染率约22.5%;hVEGF165基因转染促进EPCs增殖。结论hVEGF165基因可成功转染EPCs,且可促进EPCs的增殖,为基因治疗血管性疾病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6.
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治疗前行螺旋CT增强扫描,利用选择性容积重建后处理技术建立仿真肝癌模型,观察仿真肝癌模型对肿瘤供血动脉、动静脉瘘和门脉癌栓的显示,并以此进行插管治疗,记录插管时间.结果 42例病人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和DSA对肝癌供血动脉及其走行的显示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肝动脉解剖变异5例,膈动脉参与血供3例,胃左动脉参与血供2例,肋间动脉参与血供2例,肾上腺下动脉参与供血2例;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和DSA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的显示无差别(P>0.05);TACE插管时间较常规缩短.结论 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及其走行,用于指导肝癌TACE治疗,可明显缩短插管和手术时间,获得较完全的栓塞,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治疗前行螺旋CT增强扫描,利用选择性容积重建后处理技术建立仿真肝癌模型,观察仿真肝癌模型对肿瘤供血动脉、动静脉瘘和门脉癌栓的显示,并以此进行插管治疗,记录插管时间.结果 42例病人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和DSA对肝癌供血动脉及其走行的显示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肝动脉解剖变异5例,膈动脉参与血供3例,胃左动脉参与血供2例,肋间动脉参与血供2例,肾上腺下动脉参与供血2例;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和DSA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的显示无差别(P>0.05);TACE插管时间较常规缩短.结论 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及其走行,用于指导肝癌TACE治疗,可明显缩短插管和手术时间,获得较完全的栓塞,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治疗前行螺旋CT增强扫描,利用选择性容积重建后处理技术建立仿真肝癌模型,观察仿真肝癌模型对肿瘤供血动脉、动静脉瘘和门脉癌栓的显示,并以此进行插管治疗,记录插管时间.结果 42例病人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和DSA对肝癌供血动脉及其走行的显示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肝动脉解剖变异5例,膈动脉参与血供3例,胃左动脉参与血供2例,肋间动脉参与血供2例,肾上腺下动脉参与供血2例;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和DSA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的显示无差别(P>0.05);TACE插管时间较常规缩短.结论 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及其走行,用于指导肝癌TACE治疗,可明显缩短插管和手术时间,获得较完全的栓塞,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9.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CT表现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破裂出血的急诊CT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CT检查,并采用Seldinger技术行急症肝动脉插管造影后给以碘化油、明胶海绵、不锈钢圈行栓塞治疗。结果:CT扫描显示肿瘤内明显出血3例,少量呈斑片状出血4例,腹水8例,其中合并肝被膜下出血6例。经介入治疗后15例病人全部止血成功,1例术后半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存活超过3个月者14例,超过6个月者11例,超过9个月者5例,超过12个月者1例,平均生存期6.2个月。结论:急诊CT检查对HCC破裂大出血诊断准确性高,急诊肝动脉栓塞可作为抢救肝癌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0.
螺旋CT血管成像(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geography,SCTA)作为新的微创的血管成像术,其二维/三维血管重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其中容积积分成像(VR)和最大密度重建(MIP)应用最广。目前比较两者在内脏血管优势的报道较少,且有争议〔2〕。本研究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