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人造血管在治疗四肢大血管损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作者自1995~2002年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损伤2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人造血管在治疗四肢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方法23例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4.7岁.手术清创和探查后,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人造血管移植修复方法.结果采用人造血管移植23例,肢体全部保存,肢体功能恢复较佳.结论四肢大血管损伤救治应快速诊断、快速救治,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4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经验,研究其原因、特点、救治方法。结果34例中血管吻合5例(14.7%),自体静脉移植7例(20.6%), 人造血管移植1例(2.9%),血管修补9例(26.5%),血管结扎6例(17.7%),压迫等保守治疗4例(11.8%), 无法处理或未来得及处理术中死亡2例(5.9%)。输血800~15200ml,平均2862ml。结果本组死亡 6例(17.7%),截肢1例(2.9%),手术成功修复27例(79.4%)。结论 (1)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和造成严重后果。(2)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提高医生的警觉性及手术技巧,规范操作可有效地降低发生率。(31)损伤以单纯的动脉损伤为最多见,单纯静脉损伤次之,因此治疗以修补为主,静脉移植次之。(4)患者常常并发较严重的原发病,为避免顾此失彼,多脏器的兼顾与多科室问的协调在救治中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23.
目的改良显微外科技术摘除腰椎间盘.方法对52例病人进行改良显微椎间盘摘除术,以术前定位为标记作棘突旁或正中切口,长度4~6cm,手术放大4倍条件完成.结果本组52例病人术后无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随访47例,时间为4~42个月,优良率为93.7%.结论本方法创伤小,出血少,组织修复快,脊柱稳定性得到保护,有利于病人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4.
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四肢血管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1989~2003年救治的251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2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29例全部保住肢体,其中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较长,神经损害,后期出现足底溃疡。结论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救治原则是生命第一、肢体第二;快速诊断、快速救治;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股动脉损伤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动脉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49例股动脉损伤病例在手术清创和探查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血管修复方法。采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16例(32.6%),血管吻合26例(53.1%),血管修补7例(14.3%)。结果 死亡2例(4.1%),肾衰1例(2.0%),截肢3例(6.1%),成功修复43例(87.8%)。结论 股动脉损伤的救治应遵循“生命第一、肢体第二”的原则;迅速诊断、及时救治,快速有效地止血是救治重点;应强调对深静脉的修复,并正确处理感染性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6.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较为常见的脊柱畸形,手术矫形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矫形过程中暴露、剥离组织较多,出血量大,需较大量的输血。为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输血费用,避免输血性疾病的发生,尽量减少输注异体库存血。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联合自体血回输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中的作用。 方法:对46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行后路矫形时均进行术中控制性降压。其中17例未进行自体血回输,作为对照组,矫形后全部输异体库存血;另外29例均使用自体血液回输,包括矫形前预存自体血及矫形过程中自体血回输,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失血量及输血情况。 结果与结论:失血量:对照组400~1 000 (867±161) mL,实验组350~1400 (842± 376) mL,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输入库存血量:对照组500~1 800 (845±332) mL,明显多于实验组0~1 300 (423±237) mL(P < 0.01)。提示控制性降压可减少矫形过程中出血量,同时矫形后采用自体血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库存血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27.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容量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集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应用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7月间的60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11例)和常规复苏组(10例)。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1009.09ml,复苏时间102.72分钟,复苏后血红蛋白(HGB)98.36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3 175ml,复苏时间246分钟,复苏后HGB 79.90g/L。限制性复苏组和常规复苏组I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救复苏过程中,对伴有失血性休克的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限制性复苏,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2月我科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临床效果,评估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结果 1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获得6~62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3~10天,平均7天。88.2%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无感染、松动、脱位。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使患者早日下地行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9.
目的对比研究新型点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PC-LCP)和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老年骨质疏松性粉碎性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2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尸体股骨制成横断骨折,骨折间隙为1 cm,模拟粉碎性骨折模型。每对随机选取一根用PC-LCP固定,另一根用DCP固定。进行前后四点弯曲、轴向压缩及扭转实验,得到相应的弯曲、压缩和扭转刚度。结果 PC-LCP固定骨质疏松性粉碎性股骨干骨折后的弯曲刚度强于DCP的83.3%、压缩刚度强于DCP的76.5%及扭转刚度强于DCP的18.7%,前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接骨板PC-LCP固定骨质疏松性粉碎性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DCP。  相似文献   
30.
骨科损害控制(DCO)技术的应用使大量严重多发性骨关节损伤得到有效救治,并被逐渐应用到严重脊柱脊髓损伤、老年骨关节损伤等伤病的救治中。本文阐述了DCO的命名、定义、适应证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