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严重下肢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牵拉组织再生原理,对26例四肢高能量损伤后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采取病灶彻底切除+干骺端截骨搬移术。术后7 d以0.25 mm/6 h速度延长,固定延长至骨缺损端会合,于骨缺损处两断端加压并继续维持外同定支架至骨愈合。结果 26例全部获随访,平均随访56(20~92)个月。骨延长2~14 cm,平均5.5 cm,骨性感染全部治愈。带支架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23例骨缺损处及延长部位骨生长良好,达到了骨性愈合;3例断端骨接触后6个月无明显骨愈合,其中2例行自体髂骨植骨,1例拆除支架后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4~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截骨延长部位及骨缺损对合处对位对线良好。结论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术后感染控制良好,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新型点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PC-LCP)和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老年骨质疏松性粉碎性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2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尸体股骨制成横断骨折,骨折间隙为1 cm,模拟粉碎性骨折模型。每对随机选取一根用PC-LCP固定,另一根用DCP固定。进行前后四点弯曲、轴向压缩及扭转实验,得到相应的弯曲、压缩和扭转刚度。结果 PC-LCP固定骨质疏松性粉碎性股骨干骨折后的弯曲刚度强于DCP的83.3%、压缩刚度强于DCP的76.5%及扭转刚度强于DCP的18.7%,前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接骨板PC-LCP固定骨质疏松性粉碎性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DCP。  相似文献   
3.
骨科损害控制(DCO)技术的应用使大量严重多发性骨关节损伤得到有效救治,并被逐渐应用到严重脊柱脊髓损伤、老年骨关节损伤等伤病的救治中。本文阐述了DCO的命名、定义、适应证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容量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集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应用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7月间的60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11例)和常规复苏组(10例)。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1009.09ml,复苏时间102.72分钟,复苏后血红蛋白(HGB)98.36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3 175ml,复苏时间246分钟,复苏后HGB 79.90g/L。限制性复苏组和常规复苏组I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救复苏过程中,对伴有失血性休克的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限制性复苏,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2月我科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临床效果,评估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结果 1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获得6~62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3~10天,平均7天。88.2%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无感染、松动、脱位。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使患者早日下地行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4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经验,研究其原因、特点、救治方法。结果34例中血管吻合5例(14.7%),自体静脉移植7例(20.6%), 人造血管移植1例(2.9%),血管修补9例(26.5%),血管结扎6例(17.7%),压迫等保守治疗4例(11.8%), 无法处理或未来得及处理术中死亡2例(5.9%)。输血800~15200ml,平均2862ml。结果本组死亡 6例(17.7%),截肢1例(2.9%),手术成功修复27例(79.4%)。结论 (1)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和造成严重后果。(2)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提高医生的警觉性及手术技巧,规范操作可有效地降低发生率。(31)损伤以单纯的动脉损伤为最多见,单纯静脉损伤次之,因此治疗以修补为主,静脉移植次之。(4)患者常常并发较严重的原发病,为避免顾此失彼,多脏器的兼顾与多科室问的协调在救治中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人造血管在治疗四肢大血管损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作者自1995~2002年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损伤2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人造血管在治疗四肢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方法23例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4.7岁.手术清创和探查后,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人造血管移植修复方法.结果采用人造血管移植23例,肢体全部保存,肢体功能恢复较佳.结论四肢大血管损伤救治应快速诊断、快速救治,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四肢血管损伤常伴血管缺损,常用自体血管移植修复,但存在来源有限和创伤等缺点。目的:回顾性分析29例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损伤的保肢功效。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对象:选择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1989-01/2000-12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者29例。男23例,女6例。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9例,腋动脉6例,肱动脉2例,股动脉10例,股静脉1例,动脉1例。合并休克11例,占37.9%。合并骨折、脱位8例,周围神经损伤5例,感染3例。方法:采用人造血管与修整后的血管行端端间断吻合。感染性动脉损伤3例在手术中采用旁路迂回感染区,人造血管经过非炎性区再桥接,肌瓣和肌皮瓣覆盖感染区的方法。术后2周及1年随访时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MAS)评分方法评价肢体功能。主要观察指标:移植血管通畅率和保肢情况。结果: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保肢功效:肢体全部保存住,其中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长达12h已出现神经损害,后期出现足底溃疡。术后2周Doppler血流探测移植血管通畅率100%,1年复查时通畅率96.5%,肢体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9%。结论: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保住肢体及其功能的方法之一,其优势为术后短期评估血管通畅率及肢体功能优良率均较好。  相似文献   
9.
Morbidityoffemoralheadischemicnecrosisincreasesyearafteryear.Causeofdiseaseisnotclear,whichisrelativetotrauma,drinking,hormoneutilization,anddecompressionsickness.Wetreated79casesoffemoralheadischemicnecrosiswithgraftingoiliacboneflapwithdeepiliaccircumflexvesselandreceivedgoodcurativeeffects.Wecomparedthemwith13casestreatedbytrans-plantinggranularboneafterdecompression,summaryasfollow.1Subjectsandmethod1.1SubjectsGraftingofiliacboneflapwithdeepiliaccircum-flexvesselgroup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分析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0-06/2004-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骨科就诊的150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明确的神经根性疼痛,,男96例,女5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即地塞米松组26例,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16例,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108例,地塞米松组进行单纯静脉应用地塞米松保守治疗,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在术后第4天开始应用地塞米松,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术后当天即开始应用地塞米松。均连用5d,1~5d用量分别为20,20,20,10mg和5mg。采用四度十级数字定级法在治疗前后对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判定,通过对所得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评估地塞米松对神经根性疼痛得治疗作用。结果:所有病例资料均在患者住院期间完成,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地塞米松组用药后神经根性疼痛有显著性减轻,用药后3,5d较治疗前神经根性疼痛均减轻(4.13±1.41,3.92±0.90,6.71±1.24,t=2.210,2.431,P<0.05)。②手术后,受术两组神经根性疼痛均有显著性减轻(P<0.05~0.01),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术后第5天疼痛较术后第3天未用地塞米松时减轻(2.28±1.13,3.22±1.30,t=1.983,P<0.05)。③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术后3d疼痛程度较迟用地塞米松组轻(1.98±1.25,3.22±1.30,t=1.887,P<0.05)。结论:短期应用地塞米松能迅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可以单独用于非手术治疗,也可配合手术治疗以增强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