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建立脊髓损伤犬腹壁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利用截瘫平面下健存的体反射建立膀胱人工反射弧,是否可实现可控制性排尿?目的:通过在健存连续的脊髓上建立犬腹壁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的自身左、右侧对照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4/2004-1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成年雄性实验家犬6只,体质量10~12 kg。干预:将犬的右T2肋间神经前根近端与右S2神经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将S2神经后根远端与T12后根进行端侧显微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反射通路,通过刺激右侧腹壁激发排尿。神经根吻合术后9个月,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观察及根据膀胱压力增加值计算膀胱收缩功能并与左侧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电生理观察。②膀胱收缩功能。结果:6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T12椎管平面下截瘫前后,单相方波(115mV,1.0ms)刺激右T12神经后根,所有6只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其形态和波幅与左侧相似。②截瘫48h后,串刺激(1000mV,10Hz,2s)右T12神经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左侧的61%,刺激右侧腹壁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结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体反射建立新的人工膀胱反射通路为膀胱感觉的脊髓上传通路建立了神经通道,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新建立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可以产生膀胱收缩,实现犬可控制性排尿。  相似文献   
12.
Morbidityoffemoralheadischemicnecrosisincreasesyearafteryear.Causeofdiseaseisnotclear,whichisrelativetotrauma,drinking,hormoneutilization,anddecompressionsickness.Wetreated79casesoffemoralheadischemicnecrosiswithgraftingoiliacboneflapwithdeepiliaccircumflexvesselandreceivedgoodcurativeeffects.Wecomparedthemwith13casestreatedbytrans-plantinggranularboneafterdecompression,summaryasfollow.1Subjectsandmethod1.1SubjectsGraftingofiliacboneflapwithdeepiliaccircum-flexvesselgroupin…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四肢血管损伤常伴血管缺损,常用自体血管移植修复,但存在来源有限和创伤等缺点。目的:回顾性分析29例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损伤的保肢功效。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对象:选择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1989-01/2000-12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者29例。男23例,女6例。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9例,腋动脉6例,肱动脉2例,股动脉10例,股静脉1例,动脉1例。合并休克11例,占37.9%。合并骨折、脱位8例,周围神经损伤5例,感染3例。方法:采用人造血管与修整后的血管行端端间断吻合。感染性动脉损伤3例在手术中采用旁路迂回感染区,人造血管经过非炎性区再桥接,肌瓣和肌皮瓣覆盖感染区的方法。术后2周及1年随访时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MAS)评分方法评价肢体功能。主要观察指标:移植血管通畅率和保肢情况。结果: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保肢功效:肢体全部保存住,其中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长达12h已出现神经损害,后期出现足底溃疡。术后2周Doppler血流探测移植血管通畅率100%,1年复查时通畅率96.5%,肢体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9%。结论: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保住肢体及其功能的方法之一,其优势为术后短期评估血管通畅率及肢体功能优良率均较好。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 对17例(26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时间平均3.8(2~7)年.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进行X线分析.结果 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7(4~47)分提高到了术后的平均81.3(57~90)分,优良率88.5%;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或折断;异位骨化发生率15.3%(4髋).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病变,近、中期疗效较肯定.  相似文献   
15.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能力。方法 成鼠脊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E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体感诱发电位(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 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和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救治地震严重多发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汶川地震灾区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损害控制在24例四川地震灾区严重多发伤伤员救治中的经验,研究损害控制的方法、时机.结果 本组24例全部存活,5例截肢,4例重要器官衰竭者已脱离危险,3例尚需进一步行清创和植皮手术,其他伤员均已完成确定性手术并在顺利康复中.结论 地震灾区严重多发性损伤特点与平常不一样;骨科损害控制有利于提高地震灾区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特别是前线和后方二级医院联合采用可有效地控制损害.  相似文献   
17.
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伤害控制(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伤害控制原则在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治疗资料,颈椎骨折并截瘫1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高位截瘫2例,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12例。神经功能评定按ASIA分级。[结果]31例获得平均14个月随访。29例颈椎骨折愈合,神经症状10例完全恢复,13例有Ⅰ级以上恢复,8例无变化。死亡1例。[结论]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急诊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待病情稳定后7—10d内安全地进行最终手术,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对17例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小腿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并探讨该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时机、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8年以来16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结果,探讨手术时机、植骨固定和髋臼置换的方法。结果 经6~66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16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36分。结论 髋臼骨折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但Ⅰ期全髋关节置换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人造血管在治疗四肢大血管损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作者自1995~2002年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损伤2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人造血管在治疗四肢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方法23例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4.7岁.手术清创和探查后,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人造血管移植修复方法.结果采用人造血管移植23例,肢体全部保存,肢体功能恢复较佳.结论四肢大血管损伤救治应快速诊断、快速救治,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