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以及各种膳食营养素的比例、来源是否合理,以指导患者饮食,合理改善膳食结构,促进身体康复。方法:采用24h膳食回顾自我记录法,连续记录患者7d早、中、晚3餐及3餐外的进食情况(水除外);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DRIs)进行比较。结果: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宝塔相比,大部分血液病患者豆类、蔬菜、水果、乳类及肉鱼禽的摄入量较少,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水平较低,分别达到RNI的69.0%和82.0%,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热量营养素来源分布中的比例较为合理,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质来源的40%以上;维生素A、维生素C、硫胺素、核黄素的摄入量均明显不足;矿物质中,除了铁的摄入水平较好以外,其他元素摄入均较低,尤其是钙,其平均摄入量仅达到参考标准的40%左右。结论:血液病患者的膳食结构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大部分患者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硫胺素、核黄素、钙、锌、硒摄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2.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9岁,因"间断头痛、头晕5年余,加重半年,同时伴呕吐、间歇性抽搐",于2011年5月29日入院.查体:神志不清,步态不稳,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心肺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I示:左侧颞额叶巨大肿块,最大层面6.0 cm×5.5 cm×6.8 cm,边界清楚,占位效应明显,周围无水肿,病灶跨过中线凸入右侧,左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右偏,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呈高信号,可见分层,上部信号较高,见图1,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见图2,增强并脂肪抑制序列示病灶上部呈低信号,未见强化,下方实质性部分不均匀轻度强化,局部见囊状无强化低信号区,见图3.MRI拟诊:左颞额部占位,畸胎瘤可能性大.手术后病检:成熟性畸胎瘤.  相似文献   
33.
患者 男,34岁。近半年来反复头痛、头晕并逐渐加重,伴恶心、频繁呕吐、视物模糊。查体:一般体检及化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MRI平扫显示透明隔区不规则肿块,边缘分叶,并累及双侧脑室,伴梗阻性脑积水,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图1),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图2),增强后肿块中度强化,不均一,并见片状不强化囊变坏死区(图3)。MRI诊断:透明隔侧脑室肿瘤性病变,考虑中枢神经细胞瘤可能。  相似文献   
34.
患者,男,58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于2004年3月29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未及.血常规:Hb 41g/L,WBC3.87×109/L,ANC 1.77×109/L,BPC 229×109/L,网织红细胞0.0013,绝对值1.4×10+/L,MCV、MCH及MCHC均正常.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并对比分析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的异同之处。方法 采用24 h膳食回顾和连续7 d膳食记录法获取12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0例慢性白血病患者摄入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食物构成和热能、营养素摄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白血病患者的豆类、蔬菜、乳类等食物的摄入量明显低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所建议的食物摄入量;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钙、锌和硒的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RNI)和(或)适宜摄入量(AI)百分比均低于80 %,其中能量、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钙的摄入水平属严重缺乏状态。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大部分食物种类的摄入量、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及占RNI和(或)AI百分比均有低于慢性白血病患者的趋势,其中水果、谷类、维生素A、核黄素、铁的摄入量,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3、0.040、0.035、0.045、0.009)。结论 白血病患者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普遍较低,膳食结构存在一些不合理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比慢性白血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普遍存在较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36.
患者,男,58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于2004年3月29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未及.血常规:Hb 41g/L,WBC3.87×109/L,ANC 1.77×109/L,BPC 229×109/L,网织红细胞0.0013,绝对值1.4×10+/L,MCV、MCH及MCHC均正常.  相似文献   
37.
患者女,28岁,因反复出血28年,于2002年12月入我院.患者于出生后第四天出现脐带残端渗血不止,应用止血剂治疗10天,血止愈合.  相似文献   
38.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已有一定进展,但某些类型仍有高度复发的危险性。已知1岁以下婴儿白血病治疗多数失败,部分反映了其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不仅骨髓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ALL有高度复发危险,年龄小也使其对治疗远期效应和神经心理毒性易感。本文报告了1岁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价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探讨其对患者免疫抑制治疗(IST)的影响和在晚期克隆性血液学异常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检测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分析其与反映骨髓造血衰竭参数的相关性,评价遗传不稳定对IST近期疗效的影响及IST对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彗星参数尾矩(TM)、Olive尾矩(OTM)、彗星细胞率(Come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患者年龄、性别和外周血细胞计数与骨髓造血细胞各项彗星参数无相关性(P值均>0.05);比较Comet%<21.64%组与Comet%321.64%组、OTM<1.58组与OTM≥1.58组重型从(SAA)患者IST后6个月治疗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T治疗对SAA患者彗星参数无明显影响,获得部分治疗反应者Comet%、TM、OTM以及获得完全治疗反应者Come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例SAA患者在发生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前彗星参数均明显增高.结论 遗传不稳定性增高与骨髓造血衰竭可能是AA同一病理生理机制导致的不同表现形式;治疗前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对SAA患者IST近期疗效无影响;IST可能减轻获得治疗反应者骨髓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  相似文献   
40.
患者男,63岁,因轻度咳嗽、渐进性呼吸困难5年,加重1年,于2010年2月20日入院.曾行抗炎治疗效果欠佳.体检:一般状况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行喉气管CT扫描,示胸廓入口层面气管内两个结节状软组织影突起,大小约1.3 cm×1.0 c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CT诊断:气管内占位性病变(肿瘤或息肉).电子喉镜示:距声门下约1.5 cm处气管内见蘑菇状新生物,基底部靠气管前壁,瘤体随咳嗽气流可上下移动,喉镜考虑为气管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