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055篇
  免费   14180篇
  国内免费   4534篇
耳鼻咽喉   762篇
儿科学   1552篇
妇产科学   809篇
基础医学   7105篇
口腔科学   1888篇
临床医学   18478篇
内科学   10486篇
皮肤病学   1265篇
神经病学   2704篇
特种医学   45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99篇
外科学   9713篇
综合类   40036篇
预防医学   18216篇
眼科学   1478篇
药学   15214篇
  132篇
中国医学   16854篇
肿瘤学   6392篇
  2024年   806篇
  2023年   3372篇
  2022年   3637篇
  2021年   3446篇
  2020年   4059篇
  2019年   4173篇
  2018年   3923篇
  2017年   2015篇
  2016年   3164篇
  2015年   3592篇
  2014年   7510篇
  2013年   5541篇
  2012年   6692篇
  2011年   7192篇
  2010年   6629篇
  2009年   6406篇
  2008年   6405篇
  2007年   6631篇
  2006年   6105篇
  2005年   6216篇
  2004年   5562篇
  2003年   5219篇
  2002年   4225篇
  2001年   4172篇
  2000年   4580篇
  1999年   4325篇
  1998年   3941篇
  1997年   3869篇
  1996年   3730篇
  1995年   3236篇
  1994年   3064篇
  1993年   2333篇
  1992年   2019篇
  1991年   1832篇
  1990年   1591篇
  1989年   1407篇
  1988年   852篇
  1987年   725篇
  1986年   598篇
  1985年   582篇
  1984年   482篇
  1983年   405篇
  1982年   382篇
  1981年   320篇
  1980年   208篇
  1979年   109篇
  1978年   69篇
  1965年   44篇
  1964年   44篇
  1959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通过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结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指导NRDS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于2017年4月-2018年10月间在本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PS治疗。结果试验组对于呼吸窘迫缓解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内滴入PS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儿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S结合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82.
张莲  杨崇康  罗启鹏  刘佳  陈严平  沈勇 《中草药》2020,51(3):588-593
目的对毛茛科乌头属药用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乌头干燥的茎叶用甲醇回流提取,所得的浸膏用1.5%HCl溶解,醋酸乙酯萃取得总粗提取物。粗提物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经光谱数据(~1H-NMR、~(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乌头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羧基-吲哚(1)、corchoionol C(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棕榈酸酯(3)、松脂素(4)、(+)-N-formylnorglaucine(5)、oxoglaucidaline(6)、海罂粟碱(7)、(+)-cataline(8)、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9)、山柰酚-3-O-β-(2″-乙酰基)-半乳糖苷(10)、megastigmane(11)、山柰酚-7-O-α-L-阿拉伯糖苷(12)、山柰酚-3-O-β-D-吡喃木糖苷(1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4)、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5)。结论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5、6、8~15为首次从乌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方法 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段骨折268例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0.5~2.0年的随访,出现螺钉断裂18例,其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7.7个月,11例在取出内固定物前复查X线片时发现。断钉率:后侧植骨组(5/59)与未植骨组(6/71)高于后外侧植骨(7/138)(P0.05);爆裂型骨折患者(7/73)显著高于压缩型骨折(8/144)和骨折脱位型患者(3/51)(P0.05);未使用横杆组(10/113)显著高于使用横杆组(8/155)(P0.05);术后内固定物超过1年取出组(11/98)显著高于0.5~1年间取出组(7/170)(P0.05)。结论 发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或松动的主要原因有:1植骨融合不当;2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不当;3未正确使用横连杆;4内固定物取出过迟;5术后未佩戴支具或支具佩戴时间过短;6术者的操作不恰当。术中有效严格的植骨融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掌握其适应证,合理使用横连杆,适当时间取出内置物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提高术者的操作技术等都可以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出现。  相似文献   
84.
李宁  徐琴  黄勇华 《河北医药》2016,(16):2405-2408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步长制药)治疗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北京21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脑梗死伴心肌缺血患者,非随机分为脑心通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和对照组(仅基础治疗)。对比分析第4周、8周、12周时2组心电图变化以及使用NIHSS和改良mRankin评估第12周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入组544例,剔除16例(不良事件2例、自动放弃1例、违背规则1例、失访6例、其他6例),实际完成试验528例(包含测量资料缺失病例),其中脑心通组291例,对照组237例。心肌缺血改善的有效率脑心通组和对照组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14.9%, P =0.704);但第8周(27.7%、14.3%, P =0.001)和第12周(31.3%、16.9%,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第12周时NIHSS减少≥2分脑心通组(77.7%)明显高于对照组(68.4%)( P <0.05),mRankin 减少≥1分脑心通组(67.7%)显著高于对照组(56.1%)( P <0.05)。多因素分析心电图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脑心通( P =0.005)和第12周时AST的降低( P =00.47);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包括脑心通治疗、基线收缩压和肌酐水平、既往心脏病或高脂血症病史。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4种评分系统对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临床疗效的预估价值,以及与深层分子学反应(MR4.5)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IM治疗的240例初诊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4种评分系统分别进行危险度分层,并分析4种评分系统与3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3M-EMR)、6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6M-CCyR)和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12M-MMR)之间的关系,以及4种评分系统与MR4.5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40例患者治疗满3个月时,有219例患者评估EMR,其中有164例(74.9%)患者获得3M-EMR;治疗满6个月时,有180例患者评估CCyR,其中有130例(72.2%)患者获得6M-CCyR;治疗满12个月时,有111例患者评估MMR,其中有60例(54.1%)患者获得12M-MMR。4种评分系统的低危组患者(低危+中危)相比高危组患者对IM的治疗反应性更好,其中Sokal及ELTS评分与3M-E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TOS及ELTS评分与12M-M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Sokal评分(HR=0.69,95%CI:0.22-1.37,P=0.018)和3M-EMR(HR=0.47,95%CI:0.28-0.84,P0.01)与MR4.5独立相关,Sokal评分与3M-EMR结合能更好地预测MR4.5(HR=0.42,95%CI:0.21-0.82,P0.01)。结论:IM治疗初诊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低危组患者比高危组治疗反应更佳。Sokal及ELTS评分能较好地评估3M-EMR,而EUTOS及ELTS评分能较好地评估12M-MMR;Sokal评分的低危组与3M-EMR结合能更好地预测MR4.5。本研究结果为CML患者临床疗效的预估和及时更改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对预测MR4.5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将互联网+引入到脊柱外科教学中以此实现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7月我校没有接受过脊柱外科临床医学八年制6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且平均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学生接受翻转课堂知识教育,参照组学生则接受传统的课程教育。两组学生均由两名专业知识比较强,授课资历比较多的教师进行内容教学。对比两组学生的客观评分,调查两组学生自主能力以及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等养成情况。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笔试成绩、线上作业和最终学业汇报成绩均优于参照组,两组学生的平均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实验组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用互联网+对学生开展翻转课堂能够强化学生对医学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能在增加其能动性的基础上提升整体专业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探讨早期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治疗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治疗的34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发病后24 h内手术,16例)和常规组(发病后24~72 h手术,18例)。结果 早期组术后1个月死亡1例;常规组术后1个月死亡2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其余30例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与常规组相比,早期组术后3、6个月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神经功能及脑灌注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早期组恢复良好率(60.0%,9/15)明显高于常规组(20.0%,3/15;P<0.05);两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无统计学差异(60.0% vs. 33.3%;P>0.05)。结论 对于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能够显著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9.
为探讨姜黄素对甲醛致A549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的拮抗效应,采用培养A549细胞株作为实验材料,分为正常对照组、0.1 mmol/L甲醛组、姜黄素拮抗组(2.5、5.0、10.0、20.0 mg/L姜黄素+0.1 mmol/L甲醛组),对细胞染毒4 h后采用氯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沉淀法检测DPC率。结果显示,0.1 mmol/L甲醛染毒组DPC率高于对照组(P0.05),各姜黄素拮抗组DPC率均低于0.1 mmol/L甲醛组,但2.5、5.0、10.0 mg/L姜黄素拮抗组的DPC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mg/L姜黄素拮抗组DPC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较高浓度的姜黄素可以拮抗甲醛所致的DNA-蛋白质交联损伤。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