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直肠癌远侧肠壁癌细胞的浸润及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方法探讨直肠癌安全远侧切缘的合适长度。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了68例直肠癌远侧肠壁中癌细胞的浸润规律及p53的表达范围。结果:52.9%(36/68)直肠癌远侧肠壁存在癌细胞浸润,其中88.9(32/36)的患者浸润距离≤2cm,均未超过3cm,并与原发癌的大本类型,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相关,23.5%(16/68)直肠癌远侧癌旁组织存在p53的表达,其中81.3(13/16例)的患者p53的表达范围≤2cm,均未超过3cm,并与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不相关。结论:3cm可作为直肠癌的安全远侧切缘。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总结GDC治疗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共治疗40例40个动脉瘤,其中8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进行栓塞。术前H-H分级Ⅳ级3例,Ⅲ级6例,Ⅰ-Ⅱ级31例。采用GDC进行栓塞。结果 致密填塞动脉瘤33例,不全填塞7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结论 GDC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比较理想的方法,但对于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53.
青海省大部地区系游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由于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医疗卫生一穷二白的极端落后状况,目前,群众卫生条件和内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乡村医务人员很少,卫生保健尚未开展,群众“看病难”、“治病难”仍然很突出,针对这种状况,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培养合格的牧民医生,已成为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现从牧区特点和现状考虑,提出自己的想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空回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 1993年 10月~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 13例空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结果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发病至确诊时间 2个月至 7年。剖腹探查确诊 7例 ,腹腔镜腹腔探查确诊 4例 ,术前确诊的仅 2例。随访 2个月至 9年 ,除 1例死于其它疾患外 ,余 12例均健在 ,无空回肠间质瘤复发病例发现。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甚好 ,但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 ,易致长期延误诊治 ;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避免小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 ,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5.
直肠癌安全远切缘与K-ras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直肠癌的吻合口复发率在5%~15%犤1犦,其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直肠癌远侧癌旁黏膜的残留,而这种癌旁黏膜已有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等分子水平的改变,可能发展为新生癌犤2犦。由此,我们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直肠癌远侧癌旁移行黏膜中K-ras及p53基因的突变范围,拟从分子病理学领域探讨直肠癌的安全远切缘。1.材料与方法:本组资料为1998年6月~2000年6月间在我科住院手术的68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2~80岁,中位年龄52岁。高、中分化腺癌50例,低分化腺癌7例,黏液腺癌11例。DukesA、B、C及D期分别为14、23、25、6例。54例行…  相似文献   
56.
目的阐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LRH)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36例接受LRH的肿瘤病人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为起于右髂窝上缘,位于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交界部的蓝色条纹。肠系膜上动脉在系膜内难以目视辨认,走行于SMV左侧。回结肠血管出现率100%,为升结肠系膜内、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附近、搏动的条索。胃结肠干出现率77.8%(28/36),包含上右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者占比为89.3%(25/28);后者亦可直接注入SMV。胃结肠干于胰切迹右缘的横结肠后间隙汇入SMV右壁。右结肠动脉在胰颈下缘起始,常与胃结肠干伴行或交叉。结论正确的间隙(肠系膜内间隙)、标志和线索(肠系膜上静脉),是LRH中血管定位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腹腔镜和同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肿瘤学结果的差异;观察腹腔镜形态学下结直肠解剖标志及关键血管区域淋巴清扫程度。方法连续地将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进入腹腔镜组(LO组,27例)和开腹组(CO组,23例),前瞻性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学结果;观察腹腔镜形态学下解剖标志及血管区骨骼化,评价区域淋巴清扫效果。结果LO组平均手术时间略短于CO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CO组;两组外科肿瘤学结果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切缘均阴性;腹腔镜形态下特殊恒定的解剖标志利于选择合适的解剖学平面及融合筋膜间隙进行游离从而实施可靠、安全的完整肿块切除、血管骨骼化及关键区域淋巴结清扫;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与开腹组相比,术后前3天内腹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恢复指标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安全、可行,达到同等肿瘤学根治效果;腹腔镜形态学下观察发现肿块切除完整,血管解剖结构清晰,区域淋巴清扫满意;平均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机体功能恢复快,总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微小RNA-221(miR-221)和CDKN1C/P57表达情况,并探讨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癌细胞增殖、凋亡及CDKN1C/P57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以及4种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Caco2中miR-221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析CDKN1C/P57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将miR-221和anti-miR-221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转染Caco2细胞系,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miR-2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041±1.40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806±0.341,P<0.01);同样,miR-221在4种人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亦高于正常对照细胞.CDKN1C/P57 mRNA水平在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差异并不显著;但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结直肠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019±1.708比0.972±0.316,P<0.01).癌细胞转染anti-miR-221后,CDKN1C/P57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率增高,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同时S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R-221可能通过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使CDKN1C/P57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从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anti-miR-221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miR-221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9.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现状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于日、韩等国家,我国胃癌病例大多以进展期胃癌为主.手术根治作为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发展.然而针对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治疗的诸多方面,在国内外仍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在手术适应证、具体术式以及重建方法选择、镜下完成D2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的近期疗效与远期肿瘤学疗...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观察5-氟尿嘧啶(5-Fu)以CO2为载体行腹腔气雾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3、6、12、18、24 h时间点组;用自行研制的气雾化疗仪将5-Fu气雾化后行腹腔灌注(0.1 ml/g),在相应时间点抽取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血,取出结肠、胃、肝、肾及肺脏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中5-Fu浓度.结果 腹腔液、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血,结肠、胃、肝、肾及肺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峰值均出现在1 h组,药物浓度均随时间延长呈递减趋势;腹腔液中的药物浓度在1 h组中达到峰值(259.7730 mg/L);在1 h组中门静脉(PV)血中药物浓度浓度(7.4933 mg/L)是下腔静脉(ICV,5.5930 mg/L)的1.3倍;组织中肾脏浓度最高,1 h组浓度为2.4030 mg/L,肺、胃浓度次之,结肠、肝组织中浓度依次较低.结论 5-Fu腹腔气雾化疗具有其药代动力学优势,有望有效杀灭游离癌细胞和微小癌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5-fluorouracil (5-Fu) in rats. Methods Thirty SD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1,3, 6, 12, 18, 24 h time point groups; the 5-Fu (0. 1 ml/g) in aerosol was perfused into the abdominal cavities of rats with self-developed instrument. The blood of the portal vei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and samples of the colon, stomach, liver, kidney and lung were collected on the corresponding time poin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5- Fu in 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ated by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Results The peak drug concentrations of the peritoneal fluid, blood of the portal vei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tis sues of the colon, stomach, liver, kidney and lung all appeared in the 1 h group, and drug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 along with time; the peak drug concentration of peritoneal fluid in 1 h group was 259. 7730 mg/L. The peak drug concentration of portal vein blood in the 1 h group was 7.4933 mg/L, about 1.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inferior vena cava blood (5.5930 mg/L). Among the visceral organs, the peak drug concentration of renal tissue (2. 4030 mg/L) in 1 h group was highest, followed by that of the lung, stomach, colon, liver in turn. Conclusion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 with 5-Fu has pharmacokinetic advantages, which can kill free cancer cells and micro-cancers proba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