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2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440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109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318篇
口腔科学   77篇
临床医学   1293篇
内科学   820篇
皮肤病学   84篇
神经病学   141篇
特种医学   47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24篇
综合类   2733篇
预防医学   1069篇
眼科学   121篇
药学   1132篇
  11篇
中国医学   1160篇
肿瘤学   293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632篇
  2010年   651篇
  2009年   672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609篇
  2006年   609篇
  2005年   547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404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中针对HLA抗体的检测和处理经验.方法 肾移植受者15例,术前行HLA分型、交叉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15例于肾移植后1~14 d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00 mg/d,使用5 d)治疗,或将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当PRA明显升高,且血清中出现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时,即行血浆置换(PP),共行1~5次,每次PP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100~150 mg/kg,最后1次PP后给予WIG 200~500mg/kg.结果 术后出现抗供者特异性HLA Ⅰ类抗体者9例,抗HLAⅡ类抗体者4例,同时出现抗Ⅰ、Ⅱ类抗体者2例.14例的AMR逆转,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差,于术后第10天切除移植肾.并行二行肾移植.2例AMR后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透析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随访12~52个月,1例因慢性移植肾肾病恢复血液透析治疗,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 将ATG、PP和IVIG联合应用能有效逆转AMR.  相似文献   
99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头痛1年加重10d入院。既往无发热及明显外伤病史。查体: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良好,肌力5级,病理征(-)。CT扫描显示右颞叶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同侧脑室轻度受压,水肿带不明显。MRI显示右颞叶巨大占位病灶,高低信号混杂,中间有低信号影(图1)。CTA显示M2段以上有一“腊肠样”结构(图2)。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长约60mm,宽约20mm(图3),静脉腔内有造影剂存留。  相似文献   
993.
不同剂量的罗库溴胺用于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冰  王怡鸾  李军  连庆泉 《海峡药学》2009,21(10):96-98
目的本研究从插管时间、插管反应、不良反应三方面对434例应用罗库溴胺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患者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手术患者434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罗库溴胺0.6mg.kg^-1(2ED95);Ⅱ组罗库溴胺0.9mg.kg^-1(3ED95)。麻醉诱导:两组分别给予咪唑安定0.04mg.kg^-1;芬太尼0.04mg.kg^-1;丙泊酚2mg.kg^-1;0.6/0.9mg.kg^-1相应剂量罗库溴胺诱导插管。记录插管时间及插管反应和不良反应。结果应用0.6mg.kg^-1罗库溴胺和应用0.9mg.kg^-1罗库溴胺插管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插管反应发生的机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0.6mg.kg^-1罗库溴铵能满足快速诱导插管需求,且插管反应和不良反应无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994.
曾睿峰  唐岩峰  何伟  李军  连庆泉 《海峡药学》2009,21(10):103-106
目的观察预给利多卡因、芬太尼或布托啡诺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选择符合标准择期手术病人160例,随机分为A组(布托啡诺组)、B组(利多卡因组)、C组(芬太尼组)和D组(对照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1min,四组病人分别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2mL)、利多卡因40mg(2mL)、芬太尼0.05mg(2mL)或生理盐水2mL。然后,所有病人以每秒0.5mL速度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00mg,从预给药开始由另外一名麻醉医生观察是否发生注射痛及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利多卡因组和布托啡诺组注射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芬太尼组注射痛发生率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各试验组效果:布托啡诺组≈利多卡因组〉t;芬太尼组。结论预给布托啡诺或利多卡因均可有效减少和减轻丙泊酚注射痛,但预给芬太尼不能有效减少疼痛发生率只能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颈动脉灌注联合黄芪注射液对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灌注消栓灵、灯盏花联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治疗组)55例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49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检查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改善血液流变学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灌注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达到补气、活血化瘀的效果,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脑缺血半暗带区的供血状态,能提高临床疗效且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96.
依那西普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期胎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致畸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4%,我国有500万的患者,女性多发,患病高发年龄在30~50岁,这些患者多数处于育龄期,部分患者有妊娠、哺乳的需要。RA的治疗药物主要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和顺铂联合应用对人卵巢癌3AO细胞系的抑制效应,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化疗药物对人卵巢癌3AO细胞系的抑制率(Fa);FCM(流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结果:吡柔比星和顺铂单独用药可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3AO细胞的生长。IC50(半数抑制浓度)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小。联合应用吡柔比星和顺铂后抑制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两药的IC50也比单独用药时显著降低;吡柔比星和顺铂舍用呈协同作用;两药单用和联合应用对细胞周期均有影响,细胞凋亡率均提高。结论:两药联合呈协同作用,药物的作用均与其诱导凋亡和影响细胞周期有关,但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98.
李军  王洁  高松 《中国医药指南》2009,7(8):110-111
目的为探讨分析血液流变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而对45例糖尿病DR患者,34例糖尿病无DR患者和31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些变化在DR组患者更为显著。结论DR的发生发展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所致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99.
保守治疗成人外伤性脾破裂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7):525-526
脾破裂在闭合性腹部损伤中最为多见,近年来,脾破裂占腹腔脏器损伤的30%~70%,脾脏在人体的免疫功能中所起的作用已为大家共识.脾破裂的治疗已由传统的脾切除术发展到各种保脾手术,如脾缝合,脾修补术,脾动脉栓塞,结扎术,网罩或捆扎术,部分脾切除术等.本院于2000年1月-2007年12月保守治疗脾破裂25 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椎间关节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椎间关节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椎间关节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68例.结果 268例,平均随访36个月,优良率为89.6%,并发症2.3%.结论 椎间关节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