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2篇
综合类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肝移植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AR组和非AR组,比较2组患者肝穿刺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中期(1~6个月)和后期(6个月后)AR组中的发生率,并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共185例次肝穿刺、161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入组,110例次AR,其中早期32例(29.1%)、中期54例(49.1%)、后期24例(21.8%).A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低于非AR组,但淋巴细胞相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高于非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或相对值≥4%共28例,其中AR组25例(22.7%),早期、中期和后期AR分别为2例(6.3%)、13例(24.1%)和10例(41.7%),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100%.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非排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2.
供肝动脉变异和植入前动脉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供肝动脉变异类型,术中损伤原因及植入前重建的方法。方法1993年10月至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共行供肝切取和修整术600例,术中记录肝动脉变异类型和术中动脉误伤,重建变异肝动脉,形成单一的备吻合血管。结果在600例供肝中,19·2%(115/600)供肝动脉变异。53例(53/600)变异动脉须血管重建,其中39例(39/53)代替性或副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1/53)代替性肝右动脉来自腹腔干,5例(5/53)代替性或副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2例(2/53)变异肝左动脉和3例(3/53)变异肝右动脉离断后来源不清,3例(3/53)变异肝左和肝右动脉双重替代。6例(6/485)供肝切取术中意外损伤正常肝动脉,需要动脉重建。变异肝动脉损伤19例(19/115),均行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变异动脉与脾动脉(36/53)、胃十二指肠动脉(12/53)以及复杂的吻合方法(5/53)。结论供肝快速切取过程中,肝动脉变异增加肝动脉意外损伤发生率,损伤变异动脉均须在植入前重建。变异动脉重建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肝动脉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73.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患者胆管并发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动脉狭窄(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肝动脉介入治疗对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本中心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22例OLT后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HAS的介入治疗对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 22例OLT术后HAS患者,3例于术后近期行再次肝移植术,1例死于严重感染.其余18例HAS患者中,GGT和ALP升高发生率为100%,胆管狭窄(BS)的发生率为61.1%(11/18),胆漏的发生率为5.6%(1/18).12例患者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后,6(50%)例发生BS,经胆道介入治疗后,0例治愈,6(100%)例好转;2例患者未行肝动脉介入治疗,1例发生BS,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患者在出现BS后诊断HAS,均接受肝动脉和胆道介入治疗,0例治愈,3(3/4)例好转,1(1/4)例无效.结论 OLT后合并HAS患者的胆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动脉介入治疗对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理想.  相似文献   
74.
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对策。方法对2003年9月到2004年12月间在我院肝脏移植中心施行肝移植术且符合研究标准的130例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肌注剂型HBIg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联合预防HBV再感染并长期随访,分析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30例中128例术后血清HBsAg转为阴性并检测到HBsAb,平均随访12.2个月,HBV再感染率为6.3%(8/128例)。结论肝移植术前HBeAg阳性、HBVDNA定量达到或超过10^5eopies/ml、术后1dHBsAg阳性及HBsAb〈200U/L是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治疗方式与时机的选择.方法 总结2003年10月至2007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5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分析介入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支架植入和再次肝移植对肝动脉并发症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5例,2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行再移植治疗,术后均存活;3例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后,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死亡,1例再次出现HAT,并再次移植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后1个月内出现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stenosis,HAS)者12例,因肝功能衰竭行再移植2例;支架植入10例(治疗后因胆道缺血性改变行再移植4例);6例再移植患者存活4例,因颅内出血和感染死亡2例.术后1个月后出现HAS者8例,行肝动脉支架植入5例,肝功能好转.因胆道缺血性改变接受再移植1例.另外2例行保守治疗,情况稳定未作处理.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治疗应根据并发症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HAT的治疗以再次肝移植为主,HAS以介入治疗为主,一旦出现胆道缺血性改变,应及时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应用胆道缺血兔模型,探讨超声造影检测胆道微循环受损的可靠性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手术组及假手术(SO)组.术后5d进行血清学(ALT、AST、GGT、ALP、TBIL)、胆道普通超声、超声造影与病理学检查[HE染色和微血管密度(MVD)测定].结果 (1)血清学:手术组各指标均较正常组、SO组明显增高(P<0.05).(2)普通超声:手术组胆管表现与正常组、SO组差异显著,表现为胆管扩张、管壁增厚.(3)超声造影:手术组胆管壁各时相增强水平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减低(P<0.05).(4)病理学:手术组胆管壁损伤明显,MVD显著减少(P<0.05).结论 CEUS可通过检测胆管壁灌注过程反映胆道血供,胆管壁增强水平的减低反映了胆管微循环受损的病理改变.胆道缺血有望成为CEUS新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不同Child-Pugh分级对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肝癌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接受肝移植的肝癌受者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3年的无瘤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5.6个月,3年总的DFS和OS分别为68.4%和65.7%。Child-Pugh A、B级肝癌患者(113例)的3年DFS和OS分别是68.6%和66.2%,Child-Pugh C级肝癌患者(12例)的3年DFS和OS分别是66.7%和65.6%,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管侵犯(P=0.001)和肿瘤数目3个(P=0.025)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甲胎蛋白(AFP)400μg/L(P=0.035)、血管侵犯(P=0.031)和肿瘤数目3个(P=0.008)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ild-Pugh C级与A、B级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预后无显著性差异,AFP、血管侵犯和肿瘤数目是影响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肝移植可作为Child-Pugh C级肝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在核苷类似物联合低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干预下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0例因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即开始给予核苷类似物控制病情,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核苷类似物联合低剂量HBIG的预防方案.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HBV再感染发生率、存活率及预后.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2周HBV DNA水平、HbeAg水平、YMDD变异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和核苷类似物使用情况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40例患者术后发生HBV再感染33例,再感染率为9.7%,再感染时间为术后(8.4±13.2)个月(2~49个月),术后1、3、5年再感染率分别为7.0%、10%、13%.33例患者HBV再感染后均停用HBIG,并调整核苷类似物的用量,除3例HBV DNA定量为3 log10~5 log10拷贝/ml外,其余均控制在3 log10拷贝/ml以下.340例患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9%、83%和82%,其中HBV再感染者分别为94%,87%,81%,未再感染者分别为89%,82%,82%,Log-rank检验显示HBV再感染对患者长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828).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P=0.035)、HBVDNA定量>5 log10拷贝/ml(P<0.001)是发生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复发后HBV再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分别为27.9%和8.7%(P=0.001).结论 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及术前HBV DNA>5 log10拷贝/ml是影响HBV再感染的高危因素.在核苷类似物联合HBIG预防方案的干预下,HBV再感染对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9.
肝静脉狭窄是肝移植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率较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例成人活体肝移植术后肝静脉狭窄患者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狭窄的诊断方法及介入治疗效果。经皮肝静脉造影术可确诊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经皮经肝球囊、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静脉狭窄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报道首例肝移植术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诊疗经过和化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经验。通过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 例 42岁男性病人在肝移植术后38个月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经过适当的免疫抑制剂调整使其安全度过化疗期并获得缓解。复习相关文献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白血病病人17例,1年以内的病死率高达52.94%。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少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病人染色体变异类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肝炎病毒的感染可能和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