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9月~2002年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19例,男5例,女14例,年龄47~68岁。病变节段L4~510例,乙3~43例,L5~S12例,L3~4、L4~54例。术后随访自行拟定下列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症状完全消失;良:症状明显改善;可:症状好转;差: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结果 术后17例获得4~18个月(平均8.1个月)随访,结果:优1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4.1%。术后6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有骨桥形成,无内植物松动断裂。结论 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具有复位固定优良、对椎管干扰小及易获得植骨融合等优点,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腰椎肿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腰椎肿瘤提供更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8月,行一期前后路TES治疗2l例腰椎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28~69岁,平均47.6岁.腰椎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8例(术前已切除原发病灶或同期切除病灶).病灶均为单节段,位于L_1 3例、L_2 3例、L_3 8例、L_4 5例、L_5 2例;按Enneking分期:原发良性肿瘤S3期8例,其中6例伴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I A期3例,Ⅱ期2例;8例转移性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按Tomita外科分型,2型3例,3型7例,4型5例,5型5例,6型1例.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9例,E级7例.18例患者术后按病理类型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治疗前后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5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100 ml.术后随访1.0-5.5年,平均2.7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其中14例疼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明显缓解.除2例转移性肿瘤术后12个月内死亡未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外,19例患者术后1年脊髓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其中C级1例,D级2例,E级1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50,P<0.01);原发腰椎肿瘤患者中,1例骨巨细胞瘤术后12个月肿瘤局部复发,行局部病灶清理手术,1例骨肉瘤和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分别与术后13个月和18个月死于肺转移;转移性腰椎肿瘤患者中1例前列腺癌、1例肺癌的患者分别于术后7至12个月由于多器官转移死亡,1例肾癌转移患者局部肿瘤复发放弃治疗.其余的患者均存活至今,未发现局部复发和其他部位转移灶.结论 一期经前后联合人路TES治疗腰椎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出血灶周脑组织MMP-9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prauge-Dawley(SD)大鼠56只,分为正常组(8只)和手术组(48只),手术组选择出血后12、24、48、72、96、120h共6个时间点,每点各8只。在脑立体定向仪下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法制备脑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MMP-9的表达水平;用干湿重法测量脑含水量(BWC);用测定渗出脑血管外的EB量来评价BBB的通透性,电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ICH灶周脑组织MMP-9的表达在48h达峰值,脑水肿于72h达峰值,两者呈正相关(r=0.698,P〈0.01)。电镜观察到血管周围水肿,神经元水肿。结论MMP9参与了ICH后灶周脑组织水肿的过程,诱导或加重脑水肿。  相似文献   
64.
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the transplant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combination with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on the repair of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n adult rats, spinal cord of adult rats (n= 32) was injured by using the modified Allen' s method. One week after the injury, the injured cords were injected with Dubeeeo-modified Eagles medium (DMEM , Group Ⅰ ), MSCs (Group Ⅱ ), NGF (Group Ⅲ), and MSCs plus NGF (Group Ⅳ). One month and two months after the injury, rats were sacrificed and their injured cord tissues were section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nsplanted cells. The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SCs were examined by immunoeytoehemieal staining. At the same time, rats were subjected to behavioral tests by using the open-field BBB scoring system. Immunoeytoehemieal staining showed that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the transplanted cells partially expressed 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 (NeuN)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At the same tim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BBB locomotor rating scale (P〈0. 05) were observ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More importantly, further functional improvement were noted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MSC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and astroeytes. MSCs and NGF can promote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improve functional recovery. There might exist a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MSCs and NGF.  相似文献   
65.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外源性目的基因的良好靶细胞,在脊髓损伤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基因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活性.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4-03/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SD大鼠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80±20)g.干预用重组腺病毒载体Adv-GDNF感染体外培养的BMSCs,并与脊髓背根神经节共培养.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检测BMSCs中的GDNF的表达,提取细胞总RNA进行RT-PCR扩增GDNF基因,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培养上清中的GDNF含量,并通过与脊髓背根神经节共培养观测GDNF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RT-PCR.②免疫荧光结果.③GDNF的体外活性.次要结局①BMSCs的培养与鉴定.②ELISA检测蛋白表达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免疫荧光显示Adv-GDNF感染BMSCs 48 h后即有GDNF的表达,体外培养的BMSCs经Adv-GDNF转染后有GDNF的转录,其培养上清应用ELISA方法分析,在感染24 h后即有GDNF的表达,并可持续5~7 d的高峰.Adv-GDNF感染的BMSCs的培养液上清可以促进脊髓背根神经节大量轴突的生长.结论Adv-GDNF基因可以在BMSCs中稳定、高效表达,其表达的GDNF具有促进轴突生长的活性,为GDNF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纤维蛋白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探讨它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2月龄新西兰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自股骨大转子处抽取骨髓4~6ml, 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后取单核细胞层,D-Hanks液洗涤离心2遍,悬浮于含10%FBS的DMEM培养液中,行原代培养.传代的细胞分为2组,一组继续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一组用条件培养基培养.分别收集细胞接种于含纤维蛋白胶的培养板中.不含材料的培养板中接种细胞作为对照.于不同时间进行处理,用于相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行MTT及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测定.结果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纤维蛋白胶表面生长,逐渐粘附.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细胞光吸收值(OD值)、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方面相近,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纤维蛋白胶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长增殖、分化都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载体.  相似文献   
67.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纤维蛋白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探讨它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取2月龄新西兰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自股骨大转子处抽取骨髓4~6ml,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后取单核细胞层,D-Hanks液洗涤离心2遍,悬浮于含10%FBS的DMEM培养液中,行原代培养。传代的细胞分为2组,一组继续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一组用条件培养基培养。分别收集细胞接种于含纤维蛋白胶的培养板中。不含材料的培养板中接种细胞作为对照。于不同时间进行处理,用于相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行MTT及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测定。结果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纤维蛋白胶表面生长,逐渐粘附。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细胞光吸收值(OD值)、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方面相近,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 纤维蛋白胶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长增殖、分化都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载体。  相似文献   
68.
69.
昏迷是临床常见急症,据相关报道,昏迷病人占首诊病人总数的3%。由于昏迷的病因涉及多个学科的一系列疾病,同时由于患者本身不能提供详细的病情,虽通过详细的体检可发现一定的线索,但诊治仍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临床医生在第一时间内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做出正确的临床分析,确定初步诊断,这对进一步的诊治及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现就昏迷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0.
克林澳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克林澳与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 6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2组 ,采用单盲分别给予克林澳和尼莫地平进行治疗 ,于治疗前后按神经功能缺损标准作检测。结果 :克林澳对脑梗死的疗效明显快于尼莫地平 ,克林澳副作用少 ;克林澳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优于尼莫地平组。结论 :克林澳治疗脑卒中较尼莫地平疗效快 ,更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