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首诊昏迷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2.
徐涛  方煌  王欢  陈栎昀  丁一帆  许浩然  汪波 《骨科》2023,14(2):105-110
目的 探讨后路双棒异质性去旋转技术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治中的临床疗效和远端融合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5例接受后路双棒异质性去旋转矫治的Lenke 1A和2A型AIS病人,所有病人随访1年以上。所有病人在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位平衡、矢状位平衡等参数。分析末次随访时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55例病人的随访时间为(48.8±24.8)个月。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50.8°±10.4°,术后矫正至8.2°±4.9°,末次随访时为9.1°±4.9°,矫正率为82.3%±9.2%;术前腰弯Cobb角为28.5°±7.0°,术后矫正至5.1°±3.2°,末次随访时为6.3°±4.1°,矫正率为77.9%±13.6%。末次随访时7例病人出现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率为12.7%。远端融合至最后实质性接触椎(LSTV)-1的病例中,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病人与未发生的病人在手术年龄、Risser征、LSTV与下端椎(LEV)的位置关系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1,P=0.014,P=0.020)。结论 采用后路双棒同步异质性去旋转矫治Lenke 1A和2A型AIS,可以获得满意矫形效果,有助于重建和维持脊柱平衡,减少尾侧融合节段。对于Lenke 1A和2A型AIS病人,若骨骼成熟度正常,LIV可以选择LSTV-1。若骨骼成熟度低,LSTV与LEV相差两个椎体时,可以选择LSTV-1作为LIV。但在LSTV与LEV相差一个或少于一个椎体时,远端叠加现象的风险增加,LIV应选择LSTV。  相似文献   
103.
周传坤  夏晓枫  邹凯  高书涛  王欢  方煌 《骨科》2017,8(6):493-496
【】 选择性胸椎融合是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策略中比较经典而始终存在争议的话题。随着内固定系统的不断创新与临床分型系统的不断发展,选择性胸椎融合的指征也不断在更新,但目前尚无公认一致的标准,故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4.
【】 目的 探讨椎旁巨大伴多发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1例胸腰段椎旁巨大伴多发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腰痛半年,加重伴左大腿前内侧酸胀麻木3天入院。术前腰椎MRI示:L1-2水平椎管外多发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包膜完整。术前诊断:椎旁多发神经鞘瘤。全麻下行全肿瘤切除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结果 病理检查:肿物大体观呈实性灰白色胶冻样,镜下见肿瘤细胞散在,呈梭形,束状排列,胞核呈卵圆形或波状,异型性少见(HE×400)。免疫表型示:S-100(+),VIM(+),CD34(散在+),EMA(-),GFAP(-),Ki-67 <1%。术后症状缓解,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脊柱巨大伴多发神经鞘瘤较为少见,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针对肿瘤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早期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5.
背景:纳洛酮对各种类型的昏迷具有显的促醒作用。一般认为纳洛酮的促醒作用与抑制内源性阿片肽(主要为β内啡肽)有关,但昏迷的程度并非一定与β内啡肽水平呈正相关。目的:在已证实促醒剂纳洛酮对皮质神经元具有直接兴奋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阐明纳洛酮的兴奋皮质作用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的单因素设计。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材料: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出生8~12d健康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50~250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在20~24℃的室温下进行。灌流槽置于倒置显微镜载物台上,选择表面光洁,胞体呈三角型或锥形且折光性强,有一个以上突起的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以急性分离Wistar大鼠额叶皮质锥体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作用下,皮质神经元膜电位和自发性电活动频率变化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剂量纳洛酮的兴奋反应率、去极化幅度和自发电活’动增加的比率。结果:急性分离的皮质神经元对100,50,10,0.1μmol/L等纳洛酮的兴奋反应率分别为83%,67%,86%,71%,33%,对应的去极化幅度分别为9.8,9.6,8.4,5.2和1.3mV,自发电活动增加的比率分别为587%,375%,291%,125%,69%。结论:纳洛酮对皮质神经元具有直接兴奋作用,且其兴奋作用具有典型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6.
以诊断为脑栓塞而收治入院的女性患者1例.39岁.6h前在劳动时突发意识不清倒地,口角流涎,无四肢抽搐;查体:肺部听诊无异常.心率90次/min,律齐.P2强于A2.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4级收缩期杂音及第三心音.并随体位变化;意识模糊.混合性失语.右鼻唇沟浅.右肢体肌力2级.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头颅CT示左侧半卵圆肜可疑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构建猿肾病毒40大T抗原基因(SV40Tag)介导的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株,为下一步基因打靶研究其分化分子机制提供稳定的细胞来源. 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含有SVd0Tag的质粒pCMVSV40T/PUR转染人前软骨干细胞(PSCs),经嘌呤霉素筛选,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并连续传代.用免疫组化、RT-PCR、Southern印迹杂交法对转染细胞进行鉴定,并检测SV40Tag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基因组的整合情况. 结果 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命名为永生化前软骨干细胞(IPSCs),能连续传代培养,细胞生长迅速.免疫组化和RT-PCR证实IPSCs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阳性,并可检测到SV40Tag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Southern印迹杂交显示IPSCs基因组中存在SV40Tag cDNA. 结论 成功构建了SV40Tag介导的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株.  相似文献   
108.
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们通过形态学、化学发光、电生理检测、图象分析等手段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室运动纤维再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坐骨神经运动纤维的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诱发动作电位峰值,轴突数、直径、髓鞘厚度均优于对照组,从而首次证实了神经生长因子能维持轴突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对运动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化作用。方法:在两组男性尸体椎骨的一侧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作为对照(对照侧),另一侧填入CPC后再置入螺钉作强化固定(强化侧),15min和12h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然后用CPC重新固定12h后拔松的椎弓根螺钉并测得其Fmax。结果:强化侧Fmax和对照侧比较,15min后提高了55%,12h后提高了83%;重新固定后,两侧Fmax较固定前分别提高了54.2%和63.6%,差别有显著性意义(Wilcoxon's检验,P<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能强化椎弓根螺钉的固定。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锶盐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11个月龄Wia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卵巢切除(OVX)组和卵巢切除加锶盐(Sr)组.于手术1周后,Sham组和OVX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口服,Sr组则给予锶盐口服[SrCl2,250 ms/(kg·d)],持续12周.第13周时,取近端胫骨行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 CT)检测骨微结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评价锶盐对大鼠骨质疏松的骨重建的影响.结果 micro CT提示与去势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骨小梁体积、骨小梁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而骨小梁间距明显减少(P<0.05).静态和动态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均表明锶盐可明显提高骨重建过程骨形成而降低骨吸收的作用.结论 锶盐可以促进去卵巢大鼠骨重建过程中的骨形成参数而降低骨吸收的参数,改善雌激素减少导致的骨小梁微结构的退变,这可能是锶盐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