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严重烧伤后全身免疫防御功能降低 ,胃肠道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治疗过程中如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可进一步加重肠菌紊乱 ,促使肠道菌及其毒素移位 ,加重病情[1] 。笔者单位于 1995年把双歧杆菌悬液用于严重烧伤患者 ,治疗菌群失调的腹泻 ,取得较好疗效[2 ,3 ] 。 1998年广谱抗生素美罗培南在临床应用 ,检测结果显示肠道菌群改变甚巨 ,并发生2例真菌感染。于是设计如下实验 ,观察双歧杆菌对肠道菌群的调理情况 ,以探讨严重烧伤患者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用后补充益生菌的必要性。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及分组 :1998~ 1999年 2月参加美罗培南Ⅱ期临…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是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对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被发现, 迄今已确定的生物标志物超过250种。脓毒症发生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灵敏度的提高将会导致新的生物标志物不断涌现。但针对脓毒症, 目前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性的用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 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评估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中的运用无疑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该文综述了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以期加强对目前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认识, 为生物标志物运用于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医学高等教育双语教学之现状与策略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语教学在医学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有助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师生突破非母语的局限性,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和实用性.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中的缺陷与局限性,浅析未来医学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可行性的探索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实习生在烧伤外科实习期间应规范日常医疗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多黏菌素E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多药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05年8月-2009年1月收治的9例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烧伤患者,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感染菌种仅对多黏菌素E敏感或其他抗生素对其无效的前提下,采用多黏菌素E静脉滴注(100×10~4~150×10~4U/d)或静脉滴注联合呼吸道雾化吸入或灌洗(50×10~4~100×10~4U/d)给药.观察其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后者比较用药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血流和肺部感染,1例血流、肺部和创面侵袭性感染,1例血流和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例患者应用多黏菌素E治疗后,血液中细菌清除率达92.3%;7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液MDR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从用药前的58.2%降至用药后的14.6%(P<0.01);1例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MDR革兰阴性杆菌得以清除.用药后,8例患者被判断为临床有效、1例为临床无效,有效率达88.9%.与用药前比较,9例患者用药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呈下降趋势;8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相近(P>0.05),1例患者明显升高但停药1个月后回降.用药期间和停药5 d内患者均未见神经毒性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在未出现更有效药物的前提下,合理应用多黏菌素E是目前治疗严重烧伤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感染是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引起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如何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发展是烧伤治疗的重要任务。临床上对感染尤其是烧伤感染的定义、诊断及救治仍存在较多的争议。该文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希望能加深读者对烧伤感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治疗导致细菌释放内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仍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即使在应用各种广谱、高效抗生素治疗感染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对抗菌治疗中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反应,如发热、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仍然没有取得防治的根本性进展.其中抗生素治疗中导致革兰阴性细菌释放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以及由其引起的严重损害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作用机理没有完全阐明,是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严重烧伤后,由于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肠腔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可侵入体循环及其它脏器,进而形成肠源性感染。肠源性感染可能与严重烧伤后引起的顽固性休克,难以控制的早期暴发性败血症的发生和发展相关,而且还可在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关注这个问题,并在发生机理方面做了研究,其中肠粘膜屏障功能削弱,包括肠粘膜通透性增高,被认为是发生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烧伤后早期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烫伤后早期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B组)、亚砷酸钠预处理组(SA组)及亚砷酸钠 槲皮酮预处理组(sA Qu组),另取6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Western blot检测HSP70蛋白表达情况,于30%TBSA Ⅲ度烫伤后3、6、12、24、48h检测血浆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变化,肠粘膜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肠粘膜损害情况。结果 亚砷酸钠预处理可显著诱导HSP70蛋白表达,槲皮酮预处理可明显抑制HSP70的诱导;SA组伤后各时相点小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低于B组,大鼠烫伤后血浆内毒素及D-乳酸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A组伤后多数时相点血浆内毒素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B组,SA Qu组小肠组织病理评分及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与B组无显著差别。结论 亚砷酸钠诱导的HSP70表达增加可明显减轻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的肠粘膜屏障破坏,降低肠粘膜通透性,减少肠道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20.
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烧伤后早期肠黏膜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大鼠烫伤模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伤后3、6、12、24和48h不同时间点肠黏膜组织内HSP70及热休克因子1(HSF1)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烫伤后3h肠黏膜组织内HSP70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分别在伤后6h和12h达高峰,伤后48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伤后3h大鼠肠黏膜组织HSF1出现一过性降低,伤后6h其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直至持续到伤后48h(P均<0.01)。结论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HSP70及HSF1表达均显著增加,提示严重烧伤早期即可引起肠黏膜组织细胞的应激反应,可能与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