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目的:探讨和总结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的方法和技能。方法:以犬颈动脉创伤前后实验检测及上海市南汇区6万人次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试验与实践为依据,分析和总结出流速和压力检测的基本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以及检测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出现各种异常波形的识别。结果: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分颈动脉血流速度检测和压力检测。流速检测的关键技术是检测部位的选择、多普勒探头与检测部位颈动脉间角度及探头施加力量的掌握、正确信号的血流声音及波形的识别;压力检测时探头施压应适宜,并与颈动脉垂直,声音清脆。结论:正确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方法是获得真实检测结果的必要条件,检测过程中应按熟练掌握检测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评价T2* mapping成像技术在诊断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下腰痛患者(症状组)及12名无症状志愿者 (对照组)行腰椎间盘MR扫描,在L1-S1共120个椎间盘放置ROI,测量相应的T2*值,并按Pfirrmann标准对常规 T2WI显示的椎间盘进行分级,分析并比较症状组和对照组腰椎间盘内T2*值的差异,对T2*值与椎间盘分级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症状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t=5.04,P<0.05)。症状组腰椎间盘平均T2*值为(76.90±33.10)ms,低于对照组[(116.00±71.60)ms,P<0.05]。症状组和对照组T2*值均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0.84、-0.76,P均<0.05)。结论 T2* mapping成像技术能为影像学量化诊断腰椎间盘退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
川芎、当归萃取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评价川芎、当归萃取液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技术 ,分离出川芎、当归的萃取液。参照动 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 ,建立大鼠血栓形成模型。以不同浓度的川芎、当归萃取液及阳性药物阿司匹林用于实验大鼠 3d后 ,分别测定血栓湿重。结果 :川芎、当归萃取液高剂量组 (80mg·kg-1)和阿司匹林 (30 0mg·kg-1)对照组的血栓湿重显著减少 ,与溶剂对照比较 ,P均 <0 0 5 ;但 2组间比较 ,P >0 0 5 ;而川芎、当归萃取液 2 0 ,4 0mg·kg-1组的血栓湿重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P均 >0 0 5。结论 :川芎、当归萃取液高剂量对实验性大鼠血栓形成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萃取液ig对小鼠和大鼠的毒性.方法:小鼠ig复方丹参萃取液7d,计算最大耐受量;长期毒性试验用大鼠连续ig 180天,观察其体重、食量及粪便等一般临床体征,检测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并对主要器官或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结果:小鼠灌胃最大耐受时为10g/kg,相当临床用量的971倍;大鼠长期毒性试验中,中、高剂量组ALT、ALP升高,光学显微镜病理切片发现,中、高剂量组的大鼠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害.其它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未发现其它受检脏器与受试药物有关的明显毒性病理改变.停药30d后血液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组织学趋向正常,表明对肝脏的毒性是可逆的.结论:长时间给予复方丹参萃取液(0.195g/kg)无毒副反应,提示该药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5.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率不断攀升,且预后差,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世界备受关注的疾病之一。目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治疗主要为教育训练。由于缺乏针对性强的精准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差强人意。近年来的数项研究证实,与典型发育的对照组(typical development children)相比,ASD患者肠道微生物有改变,存在肠道菌群失调,9%~91%的ASD患儿有胃肠道疾病症状,约半数伴有腹泻或便秘。若干研究证实了益生菌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治疗ASD的疗效,益生菌既可缓解其胃肠道症状,也可改善部分行为问题,我们将就A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目前ASD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6.
目的比较单独认知行为疗法和帕罗西汀对轻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依从性差异。方法将64例轻性抑郁障碍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6周,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评定减分值及6周后疗效,并评定各期依从性。结果①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 D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P=0) ②帕罗汀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第6周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16.5,P=0.06) ③治疗初期2周时药物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u=385.5,P〈0.05),4~6周治疗后,患者依从性没有显著差异(u=424.5和348.0,P〉0.05)。结论单独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疗效相当,且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微出血(CMBs)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SWI序列检测出CMBs的30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MRI、T2*WI及SWI多序列对比研究,比较分析CMBs在各序列中的影像学表现、分布及检出敏感度。结果 SWI序列发现全部30例67个病灶,敏感度为100%。在SWI序列上表现为2.2~5.3mm大小不等的边界清晰、锐利的信号缺失灶。T2*WI序列共检出病灶18例51个,表现为信号缺失影,检出病灶的敏感度为76.1%。常规MRI的T1WI序列和T2WI序列共检出4例10个病灶(14.9%)。SWI序列与T2*WI序列、常规MRI序列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序列对CMBs的检出敏感度高于常规序列及T2*WI序列,CMBs病灶的检出可以反映脑内微血管病变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脑安软胶囊改善急性脑梗塞大鼠行为学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频电凝手术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塞大鼠模型,Beder法检查大鼠行为;并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其对缺氧诱发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电流增大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为27.96±3.95%,并伴有行为明显受损;20mg/kg、40mg/kg或80mg/kg脑安软胶囊治疗能明显减小脑组织梗死面积,分别为12.38±10.61%、13.39±7.65%和10.49±8.89%.脑安软胶囊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大鼠急性脑梗死所致的大鼠行为障碍,快速抑制海马神经元缺氧后NMDA诱发的电流增大.结论:脑安软胶囊对大脑中动脉阻断所致的脑组织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它可明显改善脑组织损伤所致的行为学障碍,抑制缺氧诱导的NMDA受体活化.  相似文献   
49.
目的:以利培酮为对照,检验奥派(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各症状群的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40例与利培酮组40例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采用放射免疫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末分别测定血清PRL水平。结果:8周末PAN-SS的减分率,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分别为(69.46±20.18)%和(68.57±20.83)%。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用TESS评定两药不良反应,阿立哌唑组评分为(3.23±2.67),利培酮组为(3.93±5.79),不良反应轻微。8周末血清PRL水平,阿立哌唑组(12.33±12.18)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120.35±75.64)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立哌唑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50.
切应力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应力作用对体外培养的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平行平板流动腔装置模拟体内血流切应力(5dynes/cm^2和25dynes/cm^2)作用于内皮细胞12h,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和DNA片段凝胶电泳,观察不同切应力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NOS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静息状态下,体外培养的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呈多角形“铺路石”状排列,形态大小均匀。不同切应力(5,25dyne/cm^2)作用12h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但与静止状态细胞的基础水平相比,Western blot分析发现,牛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eNOS蛋白表达在低切应力时降低;低切应力还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凝胶电泳检测出现明显的DNA梯形带;但在高切应力(25dynes/cm^2)作用下,内皮细胞eNOS表达水平与未处理组接近,而且DNA片段凝胶电泳也未见明显凋亡现象。结论低切应力可降低内皮细胞eNOS蛋白表达和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提示低切应力可能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eNOS表达降低和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