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用路路通注射液引起药疹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2.
狼疮肾炎58例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累及的脏器,按1982年WHO肾脏病理分类标准将狼疮肾炎(LN)分为6个型.LN的病理变化复杂多样,不同的病理类型预后不同,本文将2000-12~2002-12我院收治的58例LN患者进行肾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旨在阐明LN的病理特点及其潜在的免疫耐受缺陷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3.
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的MRI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MRI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9例接受颈椎前路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18例,非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81例。测量MRI横断面椎间盘突出层面的椎间盘前后径、椎体前后径、椎管前后径、椎管最小径,算出椎管侵占率和椎管矢状径比减小值,对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和非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的两组病例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数值间有统计学差异,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椎管侵占率﹥0.45,椎管矢状径比减小值﹥0.23,非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椎管侵占率﹤0.58,椎管矢状径比减小值﹤0.39。结论: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的MRI测量有助于术前评估是否为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当椎管侵占率>0.45,椎管矢状径比减小值>0.23,可疑是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要求仔细检查后纵韧带是否破损;当椎管侵占率>0.58,椎管矢状径比减小值>0.39,可诊断为硬膜外型椎间盘突出,要求切除后纵韧带,取出椎管内的椎间盘。  相似文献   
94.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需经一定时间方能呈现符合诊断标准的临床表现,因此延误数月乃至数年的早期诊治时机,出现明显骨关节破坏才确诊治疗,已难取得理想疗效。200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又重新修订了RA治疗指南,提出:治疗的最高目标是病情完全缓解、通常治疗目标、RA治疗原则、治疗内容:①非药物治疗。②药物治疗。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1986~2004年,笔者手术治疗累及颈椎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27例。结果 本组27例中椎管内韧带骨化18例,脊髓损伤的原因依次为韧带骨化所致的椎管狭窄,椎间盘损伤和椎体后骨刺及椎间不稳定。术前均为不完全性损伤,非手术治疗不提高脊髓功能。术后脊髓ASIA分级平均改善1级。后路手术椎板切除率、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前路手术可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一般为不完全性损伤,损伤的内因依次为椎管内韧带骨化所致的椎管狭窄、椎间盘损伤、椎间骨赘和椎间不稳定。适当的手术可改善脊髓功能。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相似文献   
96.
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目的:研究风湿性疾病在中国的流行情况。方法:研究由于国际抗风湿联盟合作开始,以后向纵深发展。结果:风湿性症状人群中常见,例如膝痛北京郊区农民中占241%(男)及358%(女)。因风湿性疾病不得不停止工作的,北京郊区占30%,汕头郊区占50%,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分别为032%~038%和011%~026%。类风湿关节炎DR4中的DRB10405频率增高(619%比211%),且与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骨侵蚀重关联。强直性脊柱炎95%HLAB27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病率077%(哥本哈根标准)或033%(圣地亚哥标准),中国患者多为DRB10803、DQA10103、DQB10601。结论:膝骨关节炎老年人49%有之,但在青壮年中亦不少见。系统性红斑狼疮以查血抗核抗体为首要的筛选工具的调查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97.
来氟米特治疗狼疮肾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及病理疗效。方法 对22例肾活检确诊为Ⅱb以上的LN患者,观察来氟米特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临床和免疫指标;通过重复肾活检,观察治疗前后肾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价其对LN病理活动性的影响。结果LN患者使用来氟米特一般在用药1~2个月开始起效,3个月后明显有效,维持用药到6、9、12个月时仍能保持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改善和稳定。1年后,临床SLEDAI评分明显改善,重复肾活检发现有8例发生病理转型(转型率为36.4%),由重转轻。其余病例虽未发生转型,但病理表现均稳定好转,肾脏活动性指数明显下降,无一例复发。来氟米特的副作用较小、较轻,经对症治疗均能恢复。结论 来氟米特能较好地控制LN的病情活动,防止复发,且副反应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治疗狼疮肾炎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98.
强直性脊柱炎误诊并手术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1992-01-01~2004-12-10在我院诊治的738例强直性脊柱炎(AS)病例,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分类标准,其中男655例、女83例,男∶女=7.9∶1。年龄9~51岁,以10~29岁居多,病程15d至30年。家族史阳性者205例。HLA-B27阳性率为67%。1.2确诊时间发病1年内确诊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压迫脊髓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存在脊髓前后受压同时前方压迫明显(MRI上椎管侵占率≥50%)的132例CSM患者分为三组:A组(53例),一期后路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B组(48例)。后路椎管成形术;C组(31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平均随访27个月,比较和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近期(1年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A组在术后3个月和1年时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5.75%和84.51%.明显高于B组(61.41%和70.3%)和C组(66.49%和72.45%)同期改善率(P〈0.05)。术后半年时A、B、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1.25%和80.65%。B组有2例、C组有1例因症状改善不满意或复发分别于1年后再次手术。各组之间疗效差异与患者年龄、病程及术前病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于脊髓前、后受压而前方局部压迫特别明显的CSM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更加充分,有利于脊髓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评定来氟米特在治疗狼疮肾炎(LN)中的作用,分析两次肾活检肾脏病变类型的转化特点。方法经过来氟米特治疗LN并经过9~17个月后重复肾活检的21例LN,采用Katafuchi和Austin的评定标准,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病理变化和LN的活动性指数及慢性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在第2次肾活检时,肾小球的节段性病变和肾小球的纤维素样坏死或“白金耳”改变与第1次有明显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N的病变类型有转化,转化率43%,主要是Ⅳ型(70%)和Ⅴ型(40%)变化明显。③第2次肾活检有42%活动性指数下降,有53%(10/19)慢性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来氟米特首次用于治疗LN,并经重复肾活检证明病变类型有转化,由重转轻,活动性指数降低,可减缓疾病的进展,其作用机制有待于积累更多的重复肾活检病例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