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在汶川地震中,我院收治70岁以上老年患者128例,由于多患有不同程度原发疾病,伤情较重,治疗效果和整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2.
背景: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创伤早期的应激阶段,创伤局部和全身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还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无菌性炎症阶段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全身循环血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例,分别在关闭伤口时、置换后1,4和24h采集静脉血样本以及创伤局部引流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循环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在各个时间点上创伤局部引流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循环血(P<0.05);置换后早期循环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创伤局部引流血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但仍高于循环血中的水平(P<0.05);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在置换后无显著改变,且在创伤局部和循环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后急性无菌性炎症阶段,循环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不会直接反映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3.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 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 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 < 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24.
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治疗腕舟骨骨折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采用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早期疗效.方法 对自2010年1月~2011年3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3例腕舟骨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骨折按Herbert-Fisher分型,术中采用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固定治疗,术后复查随访.结果 本组平均获随访14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发生腕舟骨坏死.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4例,中2例.结论 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腕舟骨骨折有效的方法,能达到骨折复位和稳定固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是目前组织工程和骨愈合研究的热点。已有大 量文献报道骨诱导形成蛋白(BMP)在该过程中的作用,随着微小RNA( microRNA,miRNA)的发现,其 对BMP在MSC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作者归纳总结了 BMIP及其相关miRNA在MSC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一些常用生物材料在诱导MSCs 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对BMP及相关miRNA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测T值均≤–2.5,术中均于伤椎邻近椎体注射1.5ml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术前和术后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围术期基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神经功能情况(ASIA分级),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和Cobb角.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40min,出血量150~350ml;术中无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无明显骨水泥渗漏和螺钉松动.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末次随访X线片及CT示椎体骨折均愈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迹象,未见明显骨水泥渗漏.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能有效强化骨质疏松条件下内固定的初始稳定性,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减轻椎管内压迫,有利于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能很好地维持骨质疏松条件下内固定的远期稳定性和骨折椎体的高度,显著降低了远期螺钉松动和椎体塌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27.
汶川大地震挤压伤特点与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5.12汶川大地震挤压伤特点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2008年5月12日-6月18日,在汶川大地震救治过程中收治202例四肢软组织挤压伤伤员.男110例,女92例:年龄1岁7个月~16岁25例,17~60岁129例,61岁以上48例.挤压时间30 min~154 h.对60例开放性损伤者行清创包扎或缝合术;16例18侧肢体毁损者及6例8侧肢体因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行截肢术;32例42侧肢体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危象者行筋膜腔切开解压术;15例行坏死肌肉切除术31次;9例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伤员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therapy,CRRT).结果 2例在GRRT治疗期间因肠道及颅内出血死亡,余200例伤口或创面全部愈合.其中198例于治疗后15~120 d痊愈出院,2例8个月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53 d.22例26侧肢体截肢术后3~6个月均安装假肢,功能良好.结论 挤压伤治疗原则是"积极减压,慎重截肢",肌肉变硬及肌酸激酶、血钾增高是筋膜腔切开解压术的金指标,难以抉择时宁可早期减压;坏死肌肉切除不尽或坏死界限不清者应行开放性截肢.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价去势手术联合激素注射对绵羊股骨近端骨密度(BD )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成年绵羊16只 ,分为假手术组(n=8)和实验组(n=8).假手术组仅对双侧卵巢进行显露 ;实验组中显露并切除双侧卵巢(OVX) ,术后1个月开始肌内注射泼尼松龙(0 .45 mg · kg -1 · d-1 ) ,共持续注射10个月.测量处理前、后绵羊股骨近端的BD ,通过压缩实验和轴向拔出实验评价处理后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结果 处理前两组绵羊B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假手术组绵羊处理前、后股骨近端B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实验组绵羊处理后股骨近端的BD显著下降 ,且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处理后的BD(P<0 .05).实验组的最大压缩应力和能量吸收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实验组的最大轴向拔除力和能量吸收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去势手术联合激素注射的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绵羊股骨近端的BD及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一期内固定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68例。围手术期处理主要包括正规化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术后支具保护下逐步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监测药物副作用等。结果:68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平均2.2年随访,结核治愈、后凸畸形纠正,10例患者出现化疗相关的并发症对症或调整药物后症状控制。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0.
背景:由滑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7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炎性细胞因子,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将病例组分为活动组49例和稳定组30例。 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且活动期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均呈正相关(r=0.459,0.379,0.455;P < 0.05)。说明白细胞介素17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等同样能反映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