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痉挛或强直发作,目前认为是由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受搏动性血管(责任血管,offending vessel)压迫所致。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成为治疗HFS的首选方法。虽然MVD治疗HFS疗效肯定,但仍有术后效果不明显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本文就近年来MVD相关技术进展(如侧方扩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术前三维影像技术神经血管重建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神经内镜在术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以提高MVD术后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丘脑底核(STN)是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主要靶点,使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准确地发现STN的感觉运动区,提高治疗精准度,提高DBS治疗效果;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和风险目前介绍的比较少。现通过10例帕金森病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精准定位作用与风险。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1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4~5个通道),同步使用评分法记录,结合宏电极刺激结果,选择最终置入刺激电极的通道,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不同,测量通道的长度。结果不同的通道显示了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以及其放电的强度与长度。比较最后电极植入通道与术前的预设中心靶点显示:左侧STN:放置中心位置6例,非中心4例,其中前方2例,外侧1例,内侧1例;右侧STN:中心位置5例,非中心5例,其中外侧4例,内侧1例,STN感觉运动区的通道长度:左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5±1)mm(3~6 mm),右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3±0.7)mm(4~6 mm)。10例患者手术中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 10例患者中选择预设靶点即中心靶点的比例只有50%~60%,有40%~50%的患者最终放置植入电极的位置与预设的靶点不同。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覆盖整个STN,通过记录其电信号并分析比较,可以准确显示出STN的运动区域,选择最佳的通道植入电极,提高DBS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是DBS手术中一种可以提高精准定位,同时也非常安全有效监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35.
华北新农合实施前后病员流向分布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下的新农合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观察450万人口范围内的新农合运行状况,统计对比当地实施新农合前后卫生服务利用程度的各项指标。结果:年住院率、两周就诊率、门诊分流构成、住院分流构成等各项卫生服务利用指标,较新农合实施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结论:新农合的实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使农村居民就诊医院的层次重心下移,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利用,缓解了城市大医院的压力。  相似文献   
36.
文章结合华北北部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现状,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现实工作中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医疗卫生工作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7.
脊髓栓系综合征1224例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224例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数据分析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方法 患者均行神经系统检查和MRI检查,并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前后相应地应用尿动力学、神经电生理等检查监测手段.术后疗效按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进行评定.结果 按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评定方法1197例(97.7%)达到Ⅰ级,19例(1.5%)达到Ⅱ级, 8例(0.7%)为Ⅲ级.手术近期疗效:显效174例(14.2%),有效891例(72.8%),无效153例(12.5%),加重6例(0.5%).结论 尽早地并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已达成共识.MRI检查、尿动力学以及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可以提高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8.
外伤性小脑幕切迹下疝手术时间、伤型与疗效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外伤性小脑幕切迹下疝的术前时间、伤型与手术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8例小脑幕切迹下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GOS评分评价预后,评价时间为伤后一年。结果按GOS评分分组,平均术前时间良好组为(153.68±80.59)mn;中残组(170.83±82.40)mn;重残组(238.50±96.24)mn;植物状态组(243.13±104.71)mn;死亡组(251.54±138.31)mn。各组术前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复合硬膜外(或下)血肿者,良好率、死亡率分别为12.77%和46.81%,单纯硬膜外(或下)血肿者良好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9.02%和14.63%,两组相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在脑疝发生后2h 30mn内解除脑疝,疗效一般较好。②复合性硬膜外(或下)血肿者死亡率较单纯硬膜外(或下)血肿者明显升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采用微侵袭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方法。方法:总结应用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治疗重型脑干出血9例经验,并对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术后处理做初步讨论。结果:全部病例立体定向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存活5例。结论:立体定向手术对脑干出血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重型脑干出血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0.
高血糖、胰岛素与炎症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糖历来被认为是患者对于应激的正常生理反应,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它可满足葡萄糖依赖器官的能量需要,故处理多施以传统方法,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即当其血糖水平〉12.2mmol/L时经皮下或静脉给予胰岛素治疗。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应激性高血糖与患者的预后不良直接相关,而胰岛素强化治疗是近年来危重病人血糖水平的有效措施,对降低病死率效果显著。胰岛素强化治疗可纠正负氮平衡,同时其抗炎效应也可能对危重病人机体反应、保护器官功能有益。本文就以上观点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