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53篇
综合类   239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95篇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眩晕发作的关系.方法选择103例临床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患者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通过头颈部运动诱发眩晕,在诱发运动前及运动后即刻用彩色多普勒对双侧椎动脉走行、管腔结构、内径、血流速度(PV)和阻力指数(RI)进行测定.作详细记录,比较患者及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头颈部运动前后患者组的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增加者(55.6±12)cm/s vs(48.6±7.8)cm/s,(65.7±5.4)cm/s vs(52.7±8.7)P<0.05;降低者(62.4±2.8)cm/s vs (52.2±8.6)cm/s,(51.7±13.2)cm/s vs(46.6±3.8)cm/s P<0.05) 血管内径及RI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头颈部运动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的人数患者组多于对照组(57/103 vs 10/30,p<0.05),降低的人数患者组少于对照组(20/103 vs 9/30P<0.05).而且椎动脉有变化的血管条数及变化幅度患者组多于对照组,分别为106/206 vs 23/60,P<0.01及(增加者(10±8.7)cm/s vs(4.1±3.29)cm/s ;降低者(10.7±7.4)cm/s vs (5.58±5.3)cm/s P<0.05).(3)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均可以引起眩晕.但减低更易引起眩晕.结论(1)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大幅度变化(2)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2.
文章在系统回顾嵌入概念在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对嵌入式管理的基本含义、主客体关系、嵌入方式以及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要求,初步提出了实施嵌入式管理的措施,为进一步提高重大专项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控制管理风险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UPLC-TOF-MS法鉴定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定性分析方法。方法 Agilent SB-C18柱(100 mm×4.6 mm,1.8 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54 nm。ESI离子源,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器。对比自制对照品进行鉴别。结果 共鉴定出8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2',4,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查耳酮D、甘草查耳酮甲、4'-羟基-2',2'-二甲基吡喃[5',6',6,7]黄酮、甘草黄酮C、光甘草酮、甘草黄酮B和kanzonol E。结论 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UPLC-TOF-MS方法对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鉴定,对胀果甘草药渣综合利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制备CD20的单克隆抗体(mAb),并探讨对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CD20和pET-32a-CD20。以融合蛋白CD20-GST为免疫源免疫BALB/c雌性小鼠制备(mAb)。结果:CD20-GST和CD20-His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高效表达,经纯化后可获得高纯度的CD20蛋白。结论:成功制备高纯度CD20蛋白并以此为抗原制备了1株能够稳定分泌抗人CD20的鼠单mAb的杂交瘤细胞株BD11F4。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抗CD20单克隆抗体既可单独应用,亦可作为放射性同位素或细胞毒制剂的载体,其疗效显著,且使用安全,副反应小。许多研究报道已阐明了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几种可能的效应机制。目前,人们正致力于探索一些新的治疗策略以期提高这种疗法的特异性,减少其非特异性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建立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定性分析方法。方法 AgilentSB-C18柱(100mm×4.6mm,1.8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nm。ESI离子源,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器。对比自制对照品进行鉴别。结果共鉴定出8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2’,4,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查耳酮D、甘草查耳酮甲、4’-羟基-2’’,2’’-二甲基吡喃[5’’,6’’,6,7]黄酮、甘草黄酮C、光甘草酮、甘草黄酮B和kanzonolE。结论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UPLC-TOF-MS方法对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鉴定,对胀果甘草药渣综合利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全数字乳腺X线立体定位系统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实验组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立体定位系统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对照组行BARD穿刺针活检。分析两组的活检成功率和病理符合率。结果实验组活检成功率为100%,病理符合率100%;对照组活检成功率和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6.4%和81.4%,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早期乳腺癌诊断率为13.6%,对照组为8.5%,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数字化乳腺x线立体定位系统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能够充分发挥X线立体定位穿刺对疑似微小病变的高敏感性和麦默通旋切术微创、安全和特异度高的优点,对临床乳腺病灶活检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5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尿毒症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低血压的尿毒症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血液透析过程中加50%葡萄糖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8周,观察两组血压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LVEF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50%葡萄糖注射液可降低尿毒症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地增加了LVEF,提高了对透析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8.
邹会玲  孙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317-1319
目的:探讨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5月本院收治的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53例)根据自身抗体阳性与否(A+或A-),和B细胞功能存留与否(B+或B-)分为A+B+、A+B-、A-B+、A-B-不同组别,对各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及远期预后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长期的B细胞功能主要决定于DKA缓解后当时的B细胞功能,而不是其自身免疫标志物。B细胞功能丧失的DKA患者,无论有还是没有自身免疫标志物,都具有1型糖尿病的临床和生化特征,他们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结论:"AB"方案把自发酮症倾向糖尿病(KPD)患者做了准确的分类,能够非常好地预测他们的长期临床和生化变动。它极好地区分了KPD的亚组  相似文献   
69.
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6例,术前颈椎曲I度不良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12及24个月时颈椎运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手术邻近节段是否发生退变、术后Odom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痛VAS评分.结果:术后3、12及24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不良的患者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局部后凸加重(P<0.05);而使用Prodisc-C者得到改善(P<0.05).所有患者的Odom、JOA和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1例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曲度和运动功能,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曲度不良患者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70.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Brv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凶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问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冈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