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6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205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切除结合缝合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对31例半月板旁型囊肿采用关节镜下囊肿切除结合缝合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评估。结果25例患者最终获得临床随访,随访26~37个月,平均随访29.3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为(69.1±17.5)分,术后随访时评分(93.7±27.6)分。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囊肿复发,膝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关节镜下切除结合缝合是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闭合囊腔,避免囊肿复发,通过缝合稳定半月板边缘,避免半月板的再次损伤。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病例15例,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1~64岁,平均35.5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6和12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分析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最佳适应证。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8个月。13例股骨干骨折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2±4.1)个月,14例股骨颈骨折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4±2.9)个月。合并症:1例股骨远端骨折由于狭部限制,重建钉过细,局部旋转不稳定,并发肥大性骨不连;1例股骨中段骨折延迟愈合;2例股骨干旋转畸形愈合;1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末次随访时进行Friedman-Wyman评定,优12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股骨重建钉适用于绝大部分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合并股骨干近端或狭部骨折。但对于股骨颈头下型、难复位的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干远端骨折,股骨重建钉并非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大鼠颈段红核脊髓束(RST)损伤后急性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2组:双侧RST损伤组(n=9)和假手术对照组(n=9)。制作双侧RST损伤模型,24 h后处死动物,以损伤处为中心取长约0.5 mm脊髓组织,将各组中的3只动物标本混合,提取总RNA,共得到6份RNA样品,使用含有28000个大鼠基因的Affy-metrix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基因变化。结果大鼠RST损伤后24 h表达发生变化的有153条基因,表达上调的有136条,表达下调的有17条。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大部分表达上调(Scn9α除外),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中有8条基因表达上调。结论 RST损伤后多种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24.
股骨头是骨缺血性坏死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晚期骨坏死常会造成股骨头的塌陷,导致关节畸形、炎症,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虽然对于晚期塌陷患者有采用旋转截骨、金属内植物支撑、打压植骨恢复股骨头高度等方法,但是这类手术难以恢复股骨头的正常外形,仅仅推迟了关节置换的时间,最终导致关节炎,出现疼痛及功能障碍。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具有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及长期生存率高的优点,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虽在某些方法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比如早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1],但目前仍存在有争议且临床中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如脊柱脊髓损伤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早期手术还是延期手术?手术入路选择前路还是后路?另外,临床上细胞移植已应用于脊椎损伤的治疗,显款了一定的效果,但运动功能恢复几乎为零,研究者对细胞移植有何新的思路?本文对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上述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6.
嗅鞘细胞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G)的培养及其对大鼠脊髓挫伤加横断伤的修复作用。方法: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OB)做OEG培养,OEG植入挫伤加横断伤的大鼠脊髓内(A组),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B组)和单纯椎板切除(C组)的对照组。观察术后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取材,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和双笨亚甲胺(Hoechst)标记的OEG在体内存活情况。结果:(1)手术4周后,BBB运动功能得分A组均高于B组。(2)在脊髓损伤区及其周围,神经纤维A组数量多于B组,均少于C组。(3)Hoechst标记的OEG大量存在于A组脊髓损伤段周围。结论:OEG移植具有明显促进脊髓挫伤加横断伤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长期以来多发伤中长骨骨折的处理方式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多发伤长骨骨折患者的生理状态不稳定,早期手术(24 h内)会导致骨折处脂肪和髓内容物释放增加,引起脂肪栓塞,因此一般延迟手术.  相似文献   
28.
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使用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2月,应用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18例。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8例骨折均获得满意愈合,无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出现钢缆或钉尾凸出于皮下刺激皮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92.4±2.3)分,膝关节ROM:(126.5±10.8)°;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94.3±2.5)分,膝关节ROM:(131.6±12.7)°。结论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的原则,操作简便有效、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比较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高龄股骨颈患者14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关节置换组)和空心钉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其中关节置换组89例,男28例,女61例,平均年龄(84.10±3.10)岁;内固定组55例,男20例,女35例,平均年龄(86.80±2.8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 :144例术后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骨折侧别、术前合并症、骨质疏松、ASA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转ICU人数、围手术期死亡人数上差异不明显。但是内固定组较关节置换组年龄更大(t=5.311,P0.05);关节置换组术前骨折移位程度高于内固定组(χ~2=6.894,P=0.0090.05);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人次上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关节置换组在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患者,若骨折存在明显移位(GardenⅢ、Ⅳ型),首选人工髋关节置换,其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若骨折移位不明显(GardenⅠ、Ⅱ型)或患者合并较多内科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手术耐受差,术后预期寿命不高,首选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30.
尺神经干中手内肌功能束组的分布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绍光  顾立强  邵岩  孙天胜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17-119,i0002
目的: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鉴别尺神经内的手内肌功能束组在断面上的分布,为选择性修复提供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04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完成。新鲜成年男性尸体上肢标本6具,左右各半,为脑死亡病人捐献遗体。分离尺神经及其分支,墨汁标记方位后在各个分段平面取材,冰冻切片机横断面切片后进行Kax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以区分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根据染色结果,结合显微解剖结果和各分支自神经干分出的先后位置,观察判断手内肌功能束组在断面上的分布情况。 结果:①运动束染色特点:高倍镜下见多数纤维染色呈现中等强度阳性反应,酶染色局限于轴索。髓鞘不染色,低倍镜下见只有少量稀疏的块状酶染区。②感觉束染色特点:高倍镜下所能分辨的有髓纤维.酶反应阴性。但是其间有大量强阳性的群块状酶染区(无髓纤维分布区),低倍镜下呈密集的团块状,均匀分布于神经束内。③混合束染色特点:可见上述两类来源神经纤维酶染色特点。刚开始混合的束内,两类来源的纤维各占一方;而后相互交错,但是神经纤维的两类来源,根据其酶染特征,还是清晰可辩;最后两类纤维充分混合,散布在整个束内,低倍镜下整个束内有较感觉束稀疏的块状酶染区。整个混合过程一般经过一两个节段就会完全混合。④各断面中功能束组分布的判断:在深支汇入平面,深支(手内肌)束组表现为运动束染色特点,浅支束组表现为感觉束染色特点,两束组间间隔明显;到前臂6/16平面,手内肌束组和浅支束组完全混合。从前臂13/16-16/6平面在神经干断面的感觉束是腕背支束组,混合束是包含手内肌神经纤维的混合束组。运动束是前臂屈肌束组,根据位置可以判断出其功能,在前臂15/16腕背支束组与混合束组有了初步的纤维交错,上臂1/8平面腕背支束组、尺侧腕屈肌束组与混合束组完全混合,上臂3/8平面指深屈肌束组与手内肌束组混合,3/8平面以上功能束完全混合。 结论: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显微解剖结果,能够在组织断面上判断出手内肌功能束组的分布位置和范围。在手术中结合应用该方法,将有助于手内肌功能束组的判断和保证选择性修复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