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5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执行2个月以上高强度抗震任务的部队战士血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部队战士的静脉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并与健康体检的战士进行比较。结果参加抗震救灾战士的血红蛋白、白细胞及分类、血小板、红细胞等血细胞参数发生改变,与健康体检的战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强度抗震任务对战士血细胞参数产生影响,据此可科学合理安排战士平时的高强度训练。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骨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死亡情况。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入院诊断、合并内科疾病及死亡原因等。结果共收集54例死亡患者,男性26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82.3岁。57.4%的死亡患者因髋部骨折入院。合并内科疾病最常见的为高血压,占44.4%。同时患有≥3种疾病的患者占48.1%。肺部感染是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占70.3%。结论骨科老年住院死亡患者中以髋部骨折最常见,多数患者通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肺部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背景:近年来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脊柱载荷”评分系统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国内外已有报道肯定了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各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10-10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8例,均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8.9个月;末次随访平均相对后凸畸形Cobb角9.0°,平均矫正丢失6.3°。A、B、C型骨折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分别为6.4°,5.7°,7.4°;脊柱载荷评分≤6分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5.7°,脊柱载荷评分≥7分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7.5°;胸腰段骨折(T11-L2)和下位腰椎骨折(L3-L5)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分别为6.3°,6.5°。11例(30%)矫正丢失大于10°,平均11.5°(10.1°-16.3°),其中A型骨折组4例,B型组4例,C型组3例;脊柱载荷评分≤6分组5例,在脊柱载荷评分≥7分组6例;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有效地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不受限于AO骨折分型及脊柱载荷评分,对于治疗胸腰段骨折和下腰椎骨折,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4.
背景: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必须进行外科矫形治疗,尽量恢复股骨正常的生物力线。目前尽管截骨矫形方案很多,但楔形外翻截骨已成主流,矫形后单纯外固定并发症较多,螺钉、钉-板系统等髓外固定存在问题较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交锁髓内针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的髓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23例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颈干角为56°-110°,平均79°,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1.9-8.9 cm,平均4.0 cm。所有患者均行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平均1年。所有内固定物均牢靠。股骨生物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处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0°-125°,平均112°,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固定前延长1.5-2.5 cm,平均2.0 cm,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影响不明显。固定后19例患者中3例正常行走无跛行,7例扶双拐行走,5例扶单拐行走,4例不扶拐轻度跛行。固定后19例患者中12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明显缓解,加重并出现新疼痛1例。所有患者固定后均无感染、再骨折及畸形进展。结果证实,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效果良好,不仅可减少植骨量、充分矫正畸形及预防复发,而且中期随访观察证实截骨面处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改善良好,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85.
2006年4—12月,我们在利比里亚执行二级医院维和医疗任务。联合国维和二级医院与我军野战医疗所有许多相似之处,借鉴维和二级医院耳鼻喉科实践经验,以探讨我军野战医疗所耳鼻喉科配置及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评估下颈椎损伤分类(subaxial cervical spine injury classification,SLIC)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及其对颈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2008年7月入院的下颈椎脊柱脊髓损患者30例,均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和系统的神经学体检,按照SLIC系统的原则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估,即骨折的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disco-ligamentous complex,DLC)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无损伤、压缩型、爆裂型、牵张型和旋转/平移型;将D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根据神经学体检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持续脊髓压迫.分四组医师根据SLIC系统对30例患者资料进行评定,计算SLIC评分,并根据评分决定其治疗方案.3个月后进行再次评估.使用Cohen加权Kappa系数对SLIC总分、骨折形态、DLC状态、神经损伤状态、治疗选择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分析.根据SLIC评分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计算SLIC亚类(骨折形态、DLC状态、SLIC总分、治疗选择)的Kappa系数位于中度和较高可信度之间(0.47~0.69),针对神经损伤状态亚类的Kappa系数为0.83,可信度高,诊断一致性较高.两次可信度评估的Kapp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相同方法计算SLIC系统可重复性,SLIC亚类(骨折形态、DLC状态、SLIC总分、治疗推荐)的Kappa系数位于中度和较高可重复性之间(0.53~0.78),针对神经损伤状态亚类的Kappa系数为0.89,为高度可重复性.根据SLIC评分选择治疗,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9.2%,此组患者治疗后无神经损伤加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 SLIC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于颈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87.
本研究检测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和CD34的表达,分析细胞表达CD271与CD133及CD133与CD34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设计组合用CIN5-PerCP、CD271-PITC、CD133-PE和CD34-FITC标记骨髓细胞,获得细胞后以FSC、SSC和CD45反复对细胞群进行定位和筛选,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上述表达。结果表明,骨髓细胞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16%、0.20%和0.43%,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后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0.49%、0.47%和1.07%;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共表达率为0.02%,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CD271^+CD133^+的共表达率为0.03%。90%CD133^+细胞表达CD34,40%CD34^+细胞表达CD133。结论:建立的三色荧光联合检测方法可作为检测骨髓中CD271^+,CD133^+和CD34^+细胞的方法。CD271阳性细胞与CD133和/或CD34阳性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CD271可能在评价和指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灾难性事件可以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国人民解放军是“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中坚力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此次汶川大地震震级空前,损伤惨重,部队官兵长时间执勤,心理困扰非常明显。为了了解地震对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执行任务的某集团军官兵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部位周围组织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将雌性SD大鼠24只分为步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制作第10胸椎段脊髓损伤模型。步行训练组在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后1周开始进行步行训练,共训练9周;对照组不接受干预。制作模型后每周利用BBB评分评定后肢运动功能,8周后取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轴突示踪分析。 结果后肢运动功能:步行训练组在伤后4周(步行训练3周)时,BBB评分较对照组出现明显改善(P<0.05),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伤后第10周,P<0.01)。损伤部位神经丝(NF)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对照组胶质瘢痕中可见许多排列比较规则、与脊髓纵轴方向一致的NF阳性纤维穿行,步行训练组除了可见少量NF阳性纤维在胶质瘢痕中穿越,还可见较多的NF阳性纤维围绕空洞边缘延伸,其NF阳性纤维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部位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2组损伤部位周围均可见呈红色的排列凌乱的GAP-43表达,步行训练组GAP-43+组织免疫荧光灰度值较对照组高 (P<0.05)。皮质脊髓束再生:2组损伤部位尾侧均未见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标记的纤维。 结论步行训练能明显增强脊髓损伤大鼠后肢损伤部位组织的可塑性,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但未能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并比较髓内钉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前臂尺、桡骨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交锁髓内钉和钢板治疗前臂尺、桡骨干骨折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中情况(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术后疗效(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情况)。结果符合入选标准共86例,其中髓内钉组40例,钢板组4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髓内钉组术前等待时间短,出血量少,术中透视次数多,住院时间短,简单骨折(A3型)所占比例少,与钢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DASH评分、Grace-Eversman评分和钢板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髓内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率相对较高,但和钢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钢板螺钉相比,髓内钉治疗前臂尺、桡骨双骨折具有手术等待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率高等优点,但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两组疗效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