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6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205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骨质疏松症、小脊柱关节突炎症、椎间盘退变性疾患、腰背肌的萎缩等引发伴有脊柱矢状位失衡的老年退行性脊柱疾患[1-3]。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常伴发顽固性腰痛,身体前倾,如果单纯稳定病变节段或单纯矫正后凸成角节段,忽略脊柱矢状位平衡极易导致手术失败,术后患者仍有顽固性腰痛。所以,分析老年退行性脊柱疾患中脊柱-骨盆参数改变可以用于更好诊断及治疗老年退行性脊柱疾患,而且对脊柱的手术矫形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2.
<正>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8岁,因"车祸后腰背疼痛伴双下肢瘫痪及排尿困难8h"入院。患者伤后即感腰背部剧烈疼痛,双下肢感觉及活动丧失,就诊时感排尿困难,给予留置导尿。专科情况:胸腰段后凸畸形,T12棘突压痛及叩击痛,胸腰  相似文献   
103.
<正>1940年德国Hall等报道13例棘突骨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为铲土工人,因此Hall将这类孤立性的棘突骨折命名为Clay shoveler骨折[1],即"铲土者骨折"。随着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水平越来越高,用铁铲进行劳作的工种越来越少,这种由于铁铲劳作导致的孤立性棘突骨折也越少见,但Clay shoveler骨折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泛指发生在下颈椎或上胸椎的孤立性棘突骨折[2]。  相似文献   
10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减少,成骨分化能力降低是不能实现有效自身修复的细胞病理原因,坏死区周围的硬化带阻碍了骨修复的实现。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改善坏死区的血运及促进骨修复的治疗结果分析尚缺乏系统报告。 目的:根据随访结果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 方法:2005-05/2008-09共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4例,所有接受细胞移植股骨头坏死均为ARCO1或2期,共76髋。采用浓缩自体骨髓细胞悬液回注坏死股骨头内并结合髓芯减压,剩余骨髓血洗涤回输。其中ARCO1期患者仅行干细胞悬液注射,ARCO2期患者移植后行髓芯减压,以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状态。 结果与结论:至2009-03,共随访(22.3±4.2)个月。至随访终期,66髋较细胞移植前疼痛缓解或无明显进展,功能改善,占86.9%;10髋疼痛加重,ARCO分期进展至3或4期,其中3髋行人工关节置换。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种治疗方法中,与其他减压及手术方法相比更符合针对病因的治疗,进一步扩大应用有可能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5.
PD-1是CD28分子家族的成员之一,表达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通过PD—L1或PD—L2表达负性调控信号。PD—l的免疫受体络氨酸转化基序(ITSM)磷酸化后可以募集SHP2降低PLCg2,P13K,VAV和ERKl/2的激活,进而调控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免疫耐受。PD-1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PD-1与其配体的生理学作用表明调控PD-1途径是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一个靶向目标。本文总结了PD-1与其配体的免疫调控功能以及在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Toyama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的21例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肿瘤节段位于C1/2 6例,C2/3 4例,C3/4 3例,C4/5 3例,C5/6 2例,C6/7 1例,C1/2伴C2/3 1例,C4/5伴C5/6 1例.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4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采用Toyama方法分型,Ⅰ型1例,Ⅱ a型4例,Ⅱ 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10例,Ⅲb型2例,日Ⅴ型1例;I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T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术前JOA评分4~15分,平均8.7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11例,E级4例.对15例肿瘤主要位于后方和椎管内且向前生长不超过椎问孔的Ⅰ型和Ⅱ a型、Ⅴ型及几乎所有Ⅲa型肿瘤选择后路手术;早期有1例C1/2Ⅲa型肿瘤行寰枢椎侧方入路;对4例肿瘤侵及椎管内并且在颈前方存在肿块的Ⅱb型和Ⅲb型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对1例瘤体位于颈椎前方的Ⅱ C型肿瘤选择单纯前方入路.1例Ⅲb型及3例TF或IF分期Ⅱ期者因切除较多骨质而行内固定重建,单侧固定3例,双侧固定1例.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术后即刻出现单侧上肢-过性瘫痪1例,经激素及脱水药物治疗3d后缓解;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后闭合;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颈椎反屈畸形.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14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后半年时JOA评分10~17分,平均13.2分,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18例.1例Ⅲa型患者后路手术后1年椎间孔外部分局部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Toyama分型较完善,对于手术方式和入路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75±1d雌性SD大鼠35只.随机取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剩下5只作正常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制作成T10段脊髓损伤模型,实验组在造模后2周接受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移植部位为距离损伤中心0.5mm处的头侧和尾侧的脊髓中线上,每个部位注射4个点,深度为1.75mm、1.25mm、1mm、0.5mm;每点移植0.5μl含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各0.5×105个的DMEM悬液;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DMEM.造模后每周应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6周每组大鼠在大脑运动皮层后肢代表区注射10%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移植后8周取包含损伤部位(对照组)和移植部位(实验组)的脊髓进行HE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I神经丝(NF)免疫荧光双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检测及显微荧光照相.结果:造模后1-4周两组大鼠后肢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造模后5~8周实验组大鼠后肢BBB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9、10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异.伤后10周(移植后8周)时,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瘢痕和损伤范围较对照组小;实验组脊髓损伤部位NF阳性纤维计数为31~8.12根/切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7.80~2.58根/切片(P<0.01);实验组脊髓损伤部位GAP-43的相对表达量为1.27±0.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0.58(P<0.05);两组损伤部位尾侧脊髓均未见BDA标记的皮质脊髓束.结论: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修复的作用,但未能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执行2个月以上高强度抗震任务的部队战士血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部队战士的静脉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并与健康体检的战士进行比较。结果参加抗震救灾战士的血红蛋白、白细胞及分类、血小板、红细胞等血细胞参数发生改变,与健康体检的战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强度抗震任务对战士血细胞参数产生影响,据此可科学合理安排战士平时的高强度训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胸椎后凸畸形及硬膜囊粘连的处理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半关节突椎板整块切除治疗3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男32例,女21例;年龄43~73岁,平均54.7岁;骨化黄韧带限于中上胸椎者18例,累及胸腰段者35例.对多节段及跳跃型黄韧带骨化患者,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确定责任节段.对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或胸椎后凸畸形(>50°)时行多节段椎弓根固定并后凸畸形矫正;合并硬膜囊粘连时,采用粘连尾侧硬膜囊切开放出部分脑脊液,造成蛛网膜萎陷与硬脊膜分离,一并切除骨化或粘连的硬脊膜,尽量保留蛛网膜的完整性.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1分法)、Nurick分级和神经功能恢复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平均18个月.术前JOA评分1~9分,平均(4.3±2.3)分;术后为5~11分,平均(8.3±1.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11%~80%,平均65.8%,其中优18例,良20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71.7%.术前Nurick分级为2~5级,平均3.7级;术后改善为2.3级.结论 半关节突椎板整块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伴后纵韧带骨化或后凸畸形时,行椎弓根固定矫正后凸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蛛网膜萎陷后硬脊膜切除可处理较重的硬膜囊粘连或骨化.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臀部联体儿的术前评估、术前准备及手术分离方案.方法 对1例臀部联体双患儿(男性,胎龄37周,剖宫产,年龄3.5个月;属三胞胎中的两胞胎;体重共8.0 kg.两患儿具有独立的旧肢、肛门、阴茎,四肢均可独立活动)的联体情况进行分析,行X线片、MRI、B超、CT及三维重建、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检查显示双患儿L3以下腰骶椎棘突发育不全、椎板裂,L3以下硬膜囊共用,脊髓末段位于L3节段,脊髓无交叉共用,马尾神经未见明确的交叉,未见脊柱及骨盆的骨性连接,患儿各有独立的膀胱、直肠.测世共用硬膜囊的周长和而积,并进行术前评估,判断分离后硬膜可以直接缝合.术前进行多学科讨论和模拟手术演练,确定联体儿分离的手术方案.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联体儿分离术,术中选择交叉"V"形皮瓣覆盖创面,硬膜囊连接部切断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张力不高,予皮瓣下持续负压引流,无菌敷料加压包扎.结果 联体儿成功分离,术后6 h患儿双下肢活动正常,术后第1天拔除伤口引流管,皮瓣血运可.无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无神经损伤.随访6个月,皮瓣愈合良好,两患儿生长发育及神经功能均正常.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术前评估,仔细的术中操作,严密的术后管理,周密的学科协作,是臀部联体儿分离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