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黄芪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细胞损伤的作用,黄芪预处理是否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目的:探讨黄芪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影响。设计:以Wistar实验大鼠为实验对象的随机分组对照。单位: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及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材料:实验于2004-02/12在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组化实验室完成。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将动物随机分为黄芪预处理组(黄芪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黄芪组术前给予腹腔内注射黄芪注射液,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术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1周后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即取缺血再灌注边缘区的心肌,对照组取相对应部位心肌。应用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测定心肌凋亡细胞指数的改变: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心肌细胞bcl-2(抑凋亡基因)及bax(促凋亡基因)基因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凋亡细胞数。(2)bcl-2和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心肌凋亡细胞数:黄芪组低于缺血再灌注组[(14.06&;#177;9.97)%,(19.34&;#177;12.30)%,τ=1.863,P&;lt;0.05]。②bcL-2基因表达:黄芪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无明显差异[(9.14&;#177;4.46)%,(8.99&;#177;4.54)%,P&;gt;0.051。③box基因表达:黄芪组低于缺血再灌注组(12.65+7.23)%,(18.12+7.92)%.τ=2.096,P&;lt;0.05]。结论:黄芪预处理可使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明显下调,从而使心肌细胞凋亡减少,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2/12在承德医学院解剖学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0.05,0.1,0.2g/(kg&;#183;d)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术前分别给予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0.05,0.1,0.2g/(kg&;#183;d)组大鼠黄芩茎叶总黄酮0.05,0.1,0.2g/(kg&;#183;d)灌胃,连用1周;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至手术前24h。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麻醉开胸暴露心脏,穿线结扎冠状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1h,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将实验过程中不符合要求的动物剔除。实验结束后,摘取大鼠心脏,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实验过程中将不符合要求的动物剔除,并予以补足,进入结果分析40只大鼠。①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3.68&;#177;1.35,4,83&;#177;1.33)μkat/g(P〈0.01)],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0.05,0.1.0.2g/(kg&;#183;d)组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4.49&;#177;1.44,4.84&;#177;1.67,4.8]&;#177;1.56)μkat/g(P〈0.05&;#177;0.01)]。②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6.77&;#177;4.38,3.86&;#177;1.76)nmol/g(P〈0.01)],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0.05,0.1,0.2g/(kg&;#183;d)组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2.73&;#177;1.99,3.81&;#177;2.10,2.82&;#177;2.29)nmol/g(P〈0.05-0.01)]。结论: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能通过增强心肌抗氧化酶的活性,抵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损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3种剂量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0.1g/(kg&;#183;d)剂量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测股骨小转子与股骨外侧皮质的位置关系,为转子间骨折小转子的固定提供依据.[方法]对120侧完整成人干燥股骨小转子的纵径、横径、后倾角及股骨外侧皮质对应关系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小转子纵径为26.38±2.44 mm,横径为15.61±1.49 mm,应用后倾角为17.66°±10.56°.经小转子最下点在股骨外侧中线上对应点的上倾角为26.33°±3.33°,斜向上固定小转子顶点的最短螺钉长度为41.41±4.08 mm.[结论]股骨小转子解剖位置后倾,可参照斜坡顶点确定小转子解剖范围,拉力螺钉的适合进钉点在外侧皮质中线上平对小转子下极,距斜坡顶点3.5~4.0 cm,后倾角度为10°~45°,上倾角为25°~30°,螺钉长度为45~50 mm,此数据对设计带小转子固定钉孔的股骨上段解剖钢板或锁定钢板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为证实大颗粒小泡(LGV)参与突触传递的学说、为痛觉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用形态和机能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延长针刺时间后LGV在抑痛过程中于突触部位的胞吐。方法:用辐射热致痛、针刺镇痛,并延长针刺时间,电镜下观察、记录了LGV于突触部位的胞吐。结果:观察发现,实验组动物中枢神经内有较多的LGV于突触部位胞吐其内含的递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高频率、较长时间的针刺过程中LGV于突触部位的胞吐增加。结论:LGV可能通过于突触部位的胞吐参与了痛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25.
脊神经沟与颈神经前支嵌压关系的神经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脊神经沟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形态学变化,探讨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取60具成尸(男28,女32)120侧颈椎,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进行观察,并统计脊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结果: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自C3至C6均逐渐增大,其平均值分别为(4.5±1.2)mm和(4.3±1.2)mm;②3到7颈神经前支横径逐渐增大,平均值为(2.9±1.0)mm;③颈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C5最小(1:1.54),C4次之(1:1.67),C3最大(1:1.75)。结论: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累关系密切,下颈段(C5,C6)颈神经受累几率可能大于上颈段(C3,C4)。  相似文献   
26.
单宁酸-氯化铁媒染法显示大鼠嗅球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光镜下观察大鼠嗅球微血管构筑及其形态结构。方法:应用单宁酸—氯化铁媒染法(TA—Fe法)显示嗅球微血管。结果:嗅球内微动脉系呈树状分支,大致分为三层血管网;毛细血管网的网眼形状、大小不一;第一层和第六层血管较稀疏,中间四层血管密度高。结论:TA—Fe法可清晰地显示嗅球微血管,神经元集中的部位血管亦密集。  相似文献   
27.
目的:光镜下观察改良TA—Fe法显示肾微血管和组织细胞的效果。方法:经TA—Fe法媒染的大鼠肾的两组冰冻切片,一组切片用改良方法经脱水、透明、封片,另一组切片用原TA—Fe法作为对照。结果:改良前后TA—Fe法均能显示肾微血管和肾小管。封存片后结构更清晰,肾血管球毛细血管分叶更明显。肾小囊上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足细胞以及球内系膜细胞核亦被良好显示。切片可较长时间保存,但立体感较改进前略差。结论:改良TA—Fe法显示肾微血管和组织细胞效果更好,适合做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28.
海马CA1区神经元对缺血极为敏感,Kirino采用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模型率先发现CA1区神经元呈迟发性死亡.近年,各国学者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进行了不懈地研究,海马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表现为坏死与凋亡共存现象.文章综述了引起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诸多因素,如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线粒体损伤、自由基过度生成及兴奋性氨基酸扩散性抑制等.  相似文献   
29.
目的:用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在甲醛致痛时,延长针刺时间并增强针刺频率,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承德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Wistar大鼠60只,雌雄不拘。按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即针刺组、甲醛 针刺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20只。每组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4只。①针刺组大鼠应用针麻仪(9-6805Ⅱ型、输出电压5V)在相当于人的“四白(”处给予针刺。②甲醛 针刺组先给予大鼠前爪跖侧皮下注射5g/L甲醛150μL致痛10min,然后进行针刺,针刺方法同上。③生理盐水大鼠只给予前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50μL,不给予针刺。以上3组大鼠中,每组的5个亚组大鼠在原实验(针刺0.5,1,1.5,2,2.5h,针刺疏密波频率40Hz/s)基础上,将针刺时间分别延长至4,6,8,10,12h,针刺疏密波频率增至60Hz/s。在分别给予实验条件处理后立即将各组大鼠麻醉处死,经升主动脉插管灌注生理盐水150mL,经固定液固定后取出脑干,切片,电镜下观察,记录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情况。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无脱落。①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数量比较:在针刺镇痛早期,各组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数量均增加,到10h时达高峰,甲醛 针刺组反应最明显,针刺组次之,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后随针刺时间延长大颗粒小泡的数量及胞吐呈下降趋势,逐渐出现大颗粒小泡衰竭现象。②胞吐按下列过程连续进行:大颗粒小泡与质膜接触、融合进而形成小的开放通道;通道进一步开大,呈“Ω”样,其内的物质开始排入细胞间隙;大颗粒小泡完全将其内的物质排入细胞间隙,自身的单位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结论:在一定时间内,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数量随针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可能通过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胞吐释放其内储存的化学物质,参与了对甲醛致痛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72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丁苯酞80mg/kg),每组24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思蓝(EB)含量,透射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病理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多[(79.14±1.65)%vs(73.06±0.68)%,P<0.01],EB含量明显增加[(9.45±0.94)μg/g vs(3.45±0.45)μg/g,P<0.01],MMP-9mRNA表达上调,TIMP-1mRNA表达少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轻,EB含量显著减少,血脑屏障损伤减轻,MMP-9mRNA表达下调,TIMP-1mRNA表达上调(P<0.01)。结论丁苯酞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可能与调整MMP-9/TIM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