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诱导成骨过程中神经营养因子(NTFs)家族及受体的表达,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BMP骨诱导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右侧股后部异位成骨模型,实验组植入rhBMP-2胶原复合物,对照组仅植入相同体积的胶原海绵。分别于术后7、14和21d取材,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结果]组织学证实rhBMP-2胶原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而对照组未见成骨。术后第7d,在大量软骨形成期NGF和TrkA阳性染色达到高峰,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BDNF在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中有阳性染色,其受体TrkB仅在成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有表达;NT-3与NGF表达相似,其受体TrkC仅在成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有阳性染色。术后第14d,NGF和TrkA阳性表达局限于部分成骨细胞、骨样细胞和成骨样细胞;NT-3在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中明显表达。术后21d,只有少量成骨细胞、成骨样细胞中有NGF和TrkA的表达。RT—PCR检测结果显示,NTFs mRNA于术后第7d表达最高,与免疫组化中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相一致。[结论]NTFs及其受体在rhBMP-2诱导成骨过程明显表达,提示NTFs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协同BMP的诱导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102.
我们采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最新研制的霍乱弧菌“O”分型血清81型,首次对河南省非0—1群霍乱弧菌196株进行了血清分型的研究,不同来源的非0~1群霍乱弧菌,除24株未定型者外,可分为37个血清型,分型率为87.8%。以 O_2和O_7型较多。作者认为,O_2血清型为河南省已发现的主要菌型,而且是我省腹泻病患者主要致病菌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河南省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05~2009年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菌型检测、药敏试验和携带毒力基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河南省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波动在16.15~31.5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23.43/10万.6~10月为发病高蜂;各年龄组中5岁以下耍幼儿发病率最高,为110.85/10万,不同职业中农民发病最高,其次是散居儿童和学生.分离的流行菌株优势菌型是F2a、F4c和F1a,流行菌株对蓁啶酸、四环素、利福平、氨苄西林和氨霉素高度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噻吩耐药率逐年上升,耐7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达51.8%.有79.51%的菌株同时携带4种毒力基因.[结论]2005~2009年河南省菌痢发病率延续平稳下降趋势,流行菌株的菌型变化、耐药及多重耐药日益严重,毒力基因携带率高,给菌痢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04.
锁骨骨折系临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9%[1],而其中更以锁骨中段为甚[2].对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已得到众多临床医师的认同,由于其获得了即时的坚强固定,从而允许早期功能锻炼[3,4].但是传统的"大切口"、"广剥离"导致的不良后果亦屡有报道.随着微创理念并锁定技术的不断发展,锁定钢板亦逐渐应用于锁骨干骨折的治疗.笔者回顾2009年5月-2011年1月对67例锁骨干中段骨折(按Robinson分型[5 ]均属2B型)患者采用重建锁定板分别实施切开内固定和经皮插入微创法内固定两种方法,比较二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在跟骨关节内移位型骨折微创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治疗的55例跟骨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复位及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前手术设计及手术时间,评估术前骨折移位及术后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侧足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收集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5例病人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平均术前计划时间为31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6.7 min,术后影像学结果显示跟骨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Böhlers角、Gissanes角及宽度得到充分矫正,后关节面平整度恢复;术后未发生手术切口切缘坏死、裂开或继发感染,无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所有病人获得平均21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平均为88.7分,其中优30足(54.5%),良22足(40.0%),可3足(5.5%),优良率为94.5%,VAS评分平均为0.82分。结论 利用计算机对跟骨关节内移位型骨折进行术前手术设计,有利于术者术前明确骨折类型及完善手术方案,以指导跟骨骨折微创手术中的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植入操作,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2004-2005年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宿主分布情况。方法对从不同宿主样品中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生物化学鉴定、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2004-2005年从8种常见动物宿主及食品中共分离到230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5.65%分离自猪,致病性菌株中51.52%来自猪,所占比例最高,而分离自腹泻病人、兔的菌株均为致病性菌株。结论我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宿主分布广泛,猪是最主要的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成骨过程中,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探讨NGF对BMP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右侧股后部肌间隙内植入rhBMP-2胶原复合物。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7d,在实验组和对照组rhBMP-2植入部位,分别注射NG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第10、20和30天取材,进行放射学、生化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两组均于术后第10天有新骨形成,但实验组新骨生成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第10和第20天,实验组局部组织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段实验组局部组织钙和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0天,实验组骨组织胶原纤维排列明显较对照组规则。结论NGF具有协同rh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夏胜利  张锦  陈振东  郭秋生 《疾病监测》2002,17(12):448-453
目的调查研究河南省2000年3月17日-7月6日发生的腹泻合并急性肾衰病人的致病菌。方法采集病人、外环境、家畜和家禽标本620份,采用免疫磁珠集菌法、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及营养肉汤增菌、rfbO157、rfbO111引物多重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分离出99份E.coli O157∶H7菌株,其中rfbO157、志贺氏样毒素2(stx2)、溶血素(hlyA)、肠上皮细胞纤毛消除素(eaeA)基因和vero细胞毒性试验均阳性的有56株,其它基因组合7株,36株无毒力基因。结论99株E.coli O157∶H7在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生长形态、颜色,生化反应及毒力基因表现等方面出现多样化,对于今后在制定对该菌的诊断标准、传染源的控制及细菌毒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患者男,22岁。1988年5月9日入解放军307医院。主诉反复游走性关节痛一年余,近一个月加重。患者于1987年5月因右下腹痛作兰尾炎手术后,一般情况尚好。但术后半月发热,颈、背部出现许多黄豆大红斑,面部也有少量红斑,不痛,不痒,呈游走性。继之右肘和右膝关节红、肿痛、胀,局部发热,关节活动受限,全身有疲劳感。当地和外地医院拟多发性脓肿,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用红、氯、青、链霉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10.
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毒力基因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我国常见致病性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参照国外发展成熟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实验证实在我国分离到的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分布特征为 :ail 、ystA 、ystB-、yadA 、virF 占 5 6.2 % ;ail 、ystA 、ystB-、yadA-、virF-占 2 5 .6% ;其他型占18.2 %。结论 通过实验证实在我国引起感染暴发和流行的血清型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的分布主要为 :ail 、ystA 、yadA 、ystB-、virF 型 ,很少部分的ail 、ystA 、ystB-、yadA-、virF-根据以前的资料被认为是毒力质粒丢失的结果 ,其他型很有可能是非致病的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