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或其他类型肾上腺肿瘤摘除术后患者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4月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摘除术的19例高血压患者的电子麻醉记录单(S组),并选取同期于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其他类型肿瘤摘除术的38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D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ASA分级、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长、麻醉时间、术中镇静、镇痛及肌松药用量、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结果两组性别、ASA分级、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镇静、镇痛及肌松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D组[30.0(25.0~42.5)min vs 20.0(15.0~20.0)min,P0.05]。S组PACU滞留时间亦明显长于D组[70.0(57.5~82.5)min vs 45.0(33.5~55.0)min,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摘除术的患者与同等条件下行肾上腺其他类型肿瘤摘除术的患者比较,术后拔管时间与PACU滞留时间明显延长,可能与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晚期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植入手术中镇静、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IDDS手术的晚期癌痛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组(Dex组,n=20)和单用芬太尼组(Fen组,n=20)。Dex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内共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5 μg/kg,后以0.2~0.5 μg/(kg·h)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至术毕。Fen组泵入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前5 min均静注芬太尼1 μg/kg。术中依据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间断静注芬太尼。记录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15 min(T2)、30 min(T3)、45 min(T4)、60 min(T5)、75 min(T6)、90 min(T7),术毕(T8),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15 min(T9),入PACU 30 min(T10)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患者完全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与Fen组相比,Dex组MAP在T2、T3时降低,HR在T2~T8时减慢,SpO2在T2~T8时升高,VAS评分在T3~T5、T7~T10均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在T1~T10均升高(P < 0.05)。与Fen组相比,Dex组芬太尼用量减少,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P <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能安全地用于晚期癌痛行IDDS手术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并能节省芬太尼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肺栓塞(PE)是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然而膝关节镜术后PE发生鲜有报道,易被忽视,导致严重后果.该文报道了1例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后发生PE的病例及其抢救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后发生PE可能是由患者的内科基础疾病、术中腘部血管内膜损伤、止血带应用时间过长、手术应激反应以及术后凝血药物的使用等因素导致,需要进行细致的术前评估,熟练轻柔地进行术中操作,术后密切观察下肢及全身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CXCL13和CXCR5在骨缺损成骨微环境中的表达特征,为探索趋化因子调控成骨微环境与间充质干细胞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以20只新西兰白兔建立骨缺损模型,以脱蛋白骨移植修复.在术后1、2、4、8和12周分别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Western blotting技术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CXCL13和CXCR5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XCL13集中表达于载体支架与宿主骨床的修复界面;CXCR5在修复界面、髓腔及支架核心表达较强.Real-Time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4周时,CXCL13和CXCR5 mRNA的表达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术后4周时,CXCL13和CXCR5蛋白表达水平最高.结论 CXCL13和CXCR5与成骨活跃程度相关,并表现为明显的时间与位点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对胸腔镜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律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90)和对照组(n=90),两组均采用负荷量加维持量给药方案,胺碘酮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应用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随后以1 mg/min泵速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则泵入等量生理盐水。结果:胺碘酮组消融完成后、电复律后、手术结束时房颤转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胺碘酮组术中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术中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趋于稳定(P < 0.05),术中正性肌力药和缩血管药用量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胸腔镜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中静脉应用胺碘酮,可提高消融完成后整体房颤转复率和术中电复律成功率,且更利于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36例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81.2岁,平均骨折病史9.4个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回顾分析围手术期的并发症,评估术后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站立行走,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2.6±8.4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86.7 ±6.2,优良率达91.7% (33/36).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术后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性水肿;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完善的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的及时处理是手术取得良好恢复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左心室肥厚患者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开放后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在本院全麻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左室肥厚患者5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27)和对照组(n=27)。主动脉开放前30 min,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150 mg,5 min泵完;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胺碘酮组室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室颤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除颤能量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胺碘酮组临时起搏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在体外循环结束后,胺碘酮组较对照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升高(P < 0.05),且血管活性药剂量高于对照组(P < 0.05);但在手术结束前,两组血管活性药剂量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无明显差异性(P > 0.05)。结论:胺碘酮能安全用于并降低心内直视手术的左室肥厚患者主动脉开放后室颤发生率并减少室颤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除颤能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中空羟基磷灰石(HA)微球装载趋化因子CXCL13,观察其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趋化效应.方法 采用压力渗透法将重组人CXCL13 (rhCXCL13)装载于中空HA微球,ELISA法测定其体外释放曲线.以含CXCL13浸提液处理的MSCs为实验组,单纯DMEM处理的MSCs为对照组,通过Boyden小室法与活细胞工作站观察两组MSCs的迁移率、迁移速率和迁移效率,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MSCs中CXCL13特异性受体CXCR5的表达.结果 rhCXCL13最终累积释放率约为80%,释放周期延续至30 d以上.实验组MSCs的迁移率、迁移速率和迁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MSCs中CXCR5表达增强.结论 中空HA微球是CXCL13的有效控释载体,其释放的CXCL13具有对MSCs良好的趋化效应,可能与CXCR5受体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 先天性并指畸形是一种常见的手部畸形,影响外观和功能,治疗需要手术整形,包括分离并指、重建指蹼和修复创面等步骤。若手术不当,常会造成斑痕挛缩畸形,再做手术治疗时,比首次手术更为困难。自1989年以来,我们收治28例,获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严重股骨近端畸形病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股骨侧重建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严重股骨近端畸形的THA病例,术前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价股骨近端形态,术后随访THA的近中期并发症,测量双下肢长度与髋关节旋转中心恢复情况,观察截骨部位愈合情况和内固定的有效性 结果 术前影像学检查可见严重股骨近端畸形,存在复杂的形态改变,28例涉及股骨大粗隆形态或位置异常.术后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2.00 ±2.57)分,较术前的(45.80 ±7.84)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照Linde-Jensen标准,39例THA的旋转中心恢复在真臼水平;手术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骨折、脱位、撞击;2例术后遗留0.5~1.5 cm下肢不等长,所有截骨部位获得骨性愈合 结论 大粗隆形态和位置异常是股骨近端畸形的重要病理参数,需要依据术前评估制定个性化的THA股骨侧重建策略,其中软组织松解、截骨技术和假体选择是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