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翻转静脉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寻静脉翻转后对引导神经再生的影响,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静脉段取出后,先将其内外翻转成一外膜在内,内膜在外的翻转静脉。然后再用此翻转静脉段桥接修复大鼠自体坐骨神经10mm缺损(IOVG)并与常规静脉桥接修复方法(CVG)进行对比研究。术后5个月,进行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与CVG相比,IOVG组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直径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提高。结论:翻转静脉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简单而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28 例确诊骨肉瘤患者于化疗前后接受MRI 扫描。按治疗疗效分为疗效良好组和疗效较差组,分析两组治疗前后ADC 值差异。结果 28 例骨肉瘤患者中疗效良好组21 例,疗效较差组7 例。治疗前疗效良好组和疗效较差组平均ADC 值分别为(1.12±0.16)×10-3mm2/s 和(1.57±0.20)×10-3mm2/s ;治疗后分别为(2.33±0.18)×10-3mm2/s和(1.97±0.22)×10-3mm2/s,经独立样本t 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ADC 值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DC 值对于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方面有较好价值,且治疗前ADC 值可用于预测疗效。  相似文献   
43.
颈椎疾病前后路手术的选择与并发症的防治(附5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疾病的前后路手术选择与并发症防治。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疾病共512例。其中,前路扩大脊髓减压376例;后路手术136例。结果:平均随访8.1(0.3~14)年,前、后路手术的优良率分别为90.2%和90.4%。结论:对于脊髓前方的压迫、少节段病变、运动障碍为主者,宜行前路手术。对于脊髓后方的压迫、多节段病变、感觉障碍为主者,宜行后路手术。对于来自脊髓前后两方的压迫,可分期或一期施行后、前路手术。尤应注意防治并发症,一旦发生,立即处理。  相似文献   
44.
作者应用股方肌骨瓣移位术治疗股骨颈良性病变9例,疗效满意。认为股方肌骨瓣具有位置表浅、解剖位置恒定、血供丰富等优点,是治疗股骨颈良性病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
选择性动脉栓塞后骶骨肿瘤切除6例吴学建1)陈书连2)王利民1)皮国富1)贺长清1)陈风苞1)左铁臣1)1)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郑州4500522)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郑州450003关键词动脉栓塞;骶骨;肿瘤;切除术由于骶骨肿瘤血供丰富,手术时...  相似文献   
46.
我院自1990~1996年收治晚期桡神经损伤患者26例,均采用屈腕肌腱移位来重建伸腕伸指功能,经过随访,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12~49岁,平均34岁,其中,8例为神经损伤后桡神经缝接后功能恢复欠满意者;12例为损...  相似文献   
47.
李玮  吴学建 《中原医刊》2011,(11):18-19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在前足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使用足底内侧皮瓣进行修复,标记内踝与足跟间胫后动脉走行投影线,标出内踝前缘延续线与足底内侧缘交点,此处定为皮瓣旋转点。从旋转点至第1、2跖骨头间划一直线,为皮瓣设计的轴心线。在轴心线两侧各5cm、跖骨头后面足底的非负重区,按照足部扩创后创面的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13个月,受区不臃肿、外观满意;供区外形恢复良好,未有感觉异常。结论使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部软纽织缺损简单灵活,治疗安全性高,功能外形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婴儿手及前臂环扎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解除手外伤环扎压迫,探查血管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管吻合;随访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全部9例肢(指)体成活,获得1年以上随访,患指无继发坏死,无短缩畸形,痛温觉与健指无明显异常,屈伸功能良好;仅腕部损伤严重病例,皮神经恢复欠佳,局部感觉功能减退.结论 用显微外科技术急诊修复婴儿手外伤可以有效避免致残,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婴儿手外伤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特点及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例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损伤节段分别为8例T_(10)-T_(11)、7例T_(11)-T_(12)、2例T_(12)-L_1、3例L_1-L_2;其中单纯脱位者8例,合并四肢骨折12例、肺挫伤10例、腹腔脏器损伤7例、失血或创伤性休克7例、颅脑损伤5例;术前MMT肌力分级0级9例,Ⅰ级11例。20例患者均在合并症处理稳定的基础上,予以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脱位椎体完全复位率为85.00%,另3例双侧关节突交锁严重导致复位仍不完全。术后4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经局部缝合、加压包扎后康复;1例切口感染,经对症处置后得以痊愈。20例术后7 d、12个月的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9例MMT肌力分级为0级者,术后均未恢复;11例Ⅰ级者,1例术后恢复至Ⅱ级,5例恢复至Ⅲ级,5例未恢复。9例ASIA分级为A级者术后均未改善;11例B级者,5例术后恢复至C级,6例未恢复。所有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2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无固定松动或断裂情况。结论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损伤严重,且多伴有复合伤;经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操作简便,术后恢复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在复杂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意义,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1月,将41例复杂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Ⅰ组:自体血液回输组(n=23),Ⅱ组:非自体血液回输组(n=18)记录回输的血量、并发症,对术后第1d、第7d的血常规进行观测。结果 Ⅰ组术中平均每人自体血回输1835ml,无输血反应及并发症。Ⅰ、Ⅱ两组术后第1d、第7d血常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术中自体血回输是复杂脊柱外科手术中安全有效补充失血的方法,能明显减少同种异体血输入。自体血液回输对血液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