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以100 ng/ml核激活因子κB( NF-κB)受体配体(RANKL)诱导培养,并同时添加不同溶度的阿司匹林(0,0. 25,0. 5,1. 0,1. 5 mmol/L)培养5天。在不同时间点,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的方法来观察破骨细胞诱导生成能力,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其破骨细胞系标志基因,包括组织蛋白酶K( CTSK)、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和降钙素受体(CTR) mRNA的表达。裂解不同培养条件的细胞并提取蛋白上样,行western印迹检测NF-κB通道蛋白的表达以及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通道蛋白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确定NF-κB的P65的核易位。结果 阿司匹林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其标志性基因TRAP、CTSK、MMP9及CTR的mRNA表达均有所下调;磷酸化的P65、P50、IKB-a、P38以及氨基端激酶(C-JNK)和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均有所减少,而其非磷酸化的蛋 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同时对NF-κB P65的核易位也表现出抑制效果。结论 在RAW264. 7细胞系中,阿司匹林通过抑制NF-κB系统(P65、P50、IKB-a)和MAPKS系统(P38、C-JNK和ERK)通道的激活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且在一定范围内和阿司匹林浓度呈正相关。阿司匹林可能具有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潜能。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合并主要血管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12例小腿严重软组织损伤同时合并主要血管缺损患者。3例患者行一期清创+骨折固定+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桥接血管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患者行一期清创+骨折固定+负压吸引敷料覆盖、二期行游离皮瓣修复手术。结果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5~36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好。术后1例出现创面感染,1例术后第1天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边缘局部坏死,均经对症抗炎、手术探查及二期行植皮后治愈。皮瓣供区未见并发症。术后下肢Johner-Wruhs评分的优良率为10/12,LEFS评分平均为65.4分±8.5分。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桥接修复技术治疗下肢软组织损伤合并主要血管缺损患者,可在保留肢体主干血管的同时覆盖创面方法,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对34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进行术前CT扫描、数字化三维重建。将数据导入MEM-300-E熔融挤压快速成型设备构建脊柱模型,直观评估脊柱畸形情况,设计手术方案。其中半椎体畸形22例,椎体分节不全、腰椎严重后凸6例,半椎体合并分节不全等混合畸形6例;胸椎(T2~T10)7例,胸腰段(T1l-L2)18例,腰椎(L3~L5)9例;合并脊髓低位或拴系5例,脊髓空洞和骨性纵裂1例;术前侧凸Cobb角50^o-125^o(平均750)。后凸50^o~110^o(平均78^o)。均采用单纯后路畸形矫正及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将消毒后的快速成型脊柱模型于术中指导手术进行。术后复查脊柱X线平片及CT三维扫描。并于术后再次进行快速成型构建矫形后脊柱模型。结果:手术时间3.5~7h,平均4.5h;术中失血400~1500ml,平均1100ml;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三维CT扫描示矫形和内固定效果满意,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27例42个先天性半椎体切除彻底,术后侧凸Cobb角5^o-25^o(平均16^o),侧凸畸形矫正率为80%~98%,后凸畸形矫正率为100%,生理曲度恢复正常;7例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的先天性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效果满意,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期间矫正率丢失不明显。结论:脊柱快速成型能够直观地反映脊柱畸形情况.可指导术前评估、手术计划制定。对手术矫形和内固定操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钉道强化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椎弓根钉道局部强化技术及其结合膨胀式椎弓根螺钉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效果.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及加工的钉道局部强化装置,向钉道周壁点状注入CaSO4骨水泥以强化椎弓根钉道.5具新鲜冻存人体脊柱标本,每具随机选取4个腰椎共20个腰椎标本,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为10个区组.设计四种固定方法:A组(普通椎弓根螺钉)、B组(普通椎弓根螺钉+钉道局部强化)、C组(膨胀式椎弓根螺钉+钉道局部强化)、D组(普通椎弓根螺钉+钉道内灌注CaSO4骨水泥),随机应用在每个区组的2个椎体共4个椎弓根钉道.分别测试每个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及能量吸收值.从剩余腰椎标本中任意取两个腰椎,应用钉道局部强化技术后利用Micro-CT观察钉道周壁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C、D两组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均值及能量吸收值均值高于A组(P<0.01)及B组(P<0.05),B组最大轴向拔出力均值及能量吸收值均值高于A组(P<0.01),C、D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钉道局部强化技术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结合使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可进一步提高螺钉的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55.
局部注射缓释型bBMP对去势绵羊椎体骨骼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椎体骨强度的局部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卵巢切除法(OVX)对6只成年雌性绵羊去势,低钙饲养1年后,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后确定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采用拉丁方设计方案,通过经椎弓根注射途径,分别在每只动物的L4~L6注射三种药物:实验组A注射20mgbBMP/FS,对照组B注射20mg bBMP,对照组C单纯注射FS。L3椎体设为空白对照组D。术后3个月,采用骨密度测量仪和MicroCT对绵羊腰椎骨密度及骨小梁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轴向加压实验对腰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对椎体力学性能进行评估。结果绵羊去势1年后,腰椎骨密度平均下降20.6%,动物模型成功建立。接受实验处理3个月后,实验组A骨密度(1.334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B、C及D组骨密度(1.139g/cm^2,1.163g/cm^2和1.177g/cm^2)。MicroCT分析表明:实验组骨小梁的密度、连接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实验组A最大压缩应力、最大压缩应变、能量吸收值及骨质弹性模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C及D组。结论bBMP复合纤维蛋白胶可以促进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椎体的骨密度及骨强量,可以作为局部治疗脊柱骨质疏松的新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6.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IFNSF)于1953年由Dalaney和Street首次报告以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处理的复杂性及挑战性,日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我们总结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20例IFNSF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7.
膨胀式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测试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pediclescrew,EPS)的骨-器械界面强度及耐疲劳强度,评价EPS的脊柱后路固定强度。方法:100个新鲜小牛腰椎随机分成A、B、C三组,以USS,Tenor,CDH螺钉为对照螺钉,分别对EPS进行最大旋出力矩实验、轴向拔出实验和翻修实验,记录最大旋出力矩(Tmax)、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和翻修后最大轴向拔出力。并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上对螺钉进行150万次的周期载荷疲劳实验。结果:EPS的Tmax、Famx显著大于三种对照螺钉(P<0.01)。EPS翻修时的Fmax亦显著高于对照螺钉(P<0.05)。150万次周期载荷疲劳实验完成后,四种螺钉均未出现疲劳折断现象。结论:EPS较目前常使用的非膨胀椎弓根螺钉有更好的脊柱固定作用及翻修性能,其耐疲劳强度与其它三种螺钉相当。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探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ensive pedicle screw,EPS)在腰椎不稳症内固定治疗中的初步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3月,在27例腰椎不稳症患者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中采用EPS,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25~72岁,平均49.4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9.4个月。患者应用EPS的合并指征依次是骨质疏松14例,对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翻修3例,术中改钉道重新植钉4例,腰骶椎锚定融合3例.增加额外的矫形力3例。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椎体间骨性融合X线CookSD标准对疗效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观察内固定器械相关情况。结果术后1例椎间盘突出翻修病例合并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于术后23d切口延期愈合,未合并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末见神经、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7.8个月(12~39个月)。27例患者所用EPS均完全膨胀,共81枚,每例用1~7枚不等,平均3.1枚。JOA改善率显效16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85.2%(23/27),其中24例达融合X线标准,融合率88.9%。1例螺钉松动、拔出,融合失败,滑脱复发;1例因术后局部不适于术后3个月取除内固定;1例固定稳定但无融合X线证据。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合并有骨质疏松等骨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对腰椎不稳症的内固定治疗采用EPS是有效的;EPS的应用拓宽了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0.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和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Albright于1941年首先将骨质疏松列为临床疾病\[2\],目前随着世界人口老年化比例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由骨质疏松引发的相关临床疾病,如椎体骨折、椎体滑脱、脊柱侧凸以及股骨上端骨折等\[3\]。外科手术最常用的术式即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椎体成形术或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及螺钉置入内固定等\[4~6\]。随着医学、材料学和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结合,各种新型内固定器械及新型骨填充材料的不断涌现,选择和建立一个能够较好模拟人体骨质疏松状态下相关临床疾病状态的大动物模型是开展骨质疏松病因和临床治疗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