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修饰柑橘果胶(modified citrus pectin,MCP)和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已分别被证实能通过不同机制抑制肿瘤转移的形成。探讨不同浓度的MCP及与ES联用后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经小鼠脾脏下极包膜注入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13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MCP组、中剂量MCP组、高剂量MCP组、ES组、低浓度MCP ES组、中浓度MCP ES组和高浓度MCP ES组。MCP加入饮用水中,各组浓度分别为0、0、0.01、0.025、0.05、0、0.01、0.025及0.05g/L,ES剂量均为2mg/kg,腹腔内给药,隔天1次。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情况。制作肝转移瘤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组织中galectin-3、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galectin-3和VEGF浓度。结果(1)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0、80.0、73.3、60.0、86.7、73.3、73.3和60.0。高浓度MCP组、中浓度MCP ES组、高浓度MCP ES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肝转移灶数目均明显减少(P<0.05);高浓度MCP ES组与ES组比较,肝转移灶数目明显减少(P<0.05)。(2)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脾脏种植瘤体积中位数分别为1.51cm3、0.93cm3、0.77cm3、0.70cm3、1.25cm3、1.15cm3、0.75cm3和0.67cm3。中浓度MCP组、高浓度MCP组、中浓度MCP ES组、高浓度MCP ES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脾脏种植瘤体积均明显缩小(P<0.05)。(3)各组肝转移瘤galectin-3、VEGF表达相互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4)阳性对照组和各治疗组的血清galectin-3、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值<0.01);阳性对照组与各治疗组相互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5)各组肝转移瘤MVD分别为28.47±3.22、27.47±3.22、26.92±1.47、26.91±2.41、26.43±1.47、26.50±3.09、25.45±1.96和24.73±3.09,各浓度MCP ES组肝转移瘤MVD计数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值均<0.05)。结论单用MCP或与ES联用均能有效抑制结肠癌肝转移和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2.
Galectin-3是Galectin(半乳凝素)家族的一员,能识别糖蛋白和糖脂的特异性低聚糖结构,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和凋亡、细胞黏附、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浸润与转移等。Galectin-3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Galec-tin-3在某些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其在不同类型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甲状腺癌及肺癌等患者中的高表达水平,与低生存、肿瘤复发、预后差及对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相关。对于某些肿瘤,Galectin-3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诊断标志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3.
为我校的病理学教学质量,我们病理学教研室根据病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病理学教学尝试,摸索出了一套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思路,即在教学中主要围绕"炎症"对病理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优化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授课质量.  相似文献   
24.
肝癌端粒酶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在本世纪 30年代 ,Muller等首先发现在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末端有一个用于维持染色体稳定的特殊结构 ,Muller称之为端粒 (Telomere)。若能维持端粒 ,细胞就有可能获得永生。 70年代末 ,Blackburn等从四膜虫染色体中分离出端粒结构 ,并确定其为 5′ -TTGGGG - 3′的连续重复序列 ,它保护染色体末端不被降解 ,防止染色体相互融合、重组 ,保证细胞的正常分化与繁殖[1] ,但在细胞进行性分化中 ,端粒长度会逐渐缩短。当端粒长度缩短到某一特定长度时 ,细胞即停止分化开始衰老死亡[2 ] 。 1985年 ,Greide…  相似文献   
25.
刘海鹰  马长宝 《北京医学》2000,22(3):191-191
原发于鼻腔和鼻窦的恶性淋巴瘤较少见 ,文献报道发病率为所有恶性肿瘤的0.2%~0.8%.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原发于鼻腔和鼻窦的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对大鼠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愈合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30只,每只背部切取2个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并原位移植缝合,上部皮片下注入bFGF为实验组。下部皮片为对照组,术后大体肉眼观察皮片成后情况,并于2,4,6,8d取材镜下组织学观察CD34阳性细胞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微血管密度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片成活率分别为93%及64%,经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t=3.701,P&;lt;0.01)。其镜下观察CD34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及肉芽组织厚度两组均有明显差异(P&;lt;0.01)。结论:bFGF具有广泛的细胞增殖效应,可通过多个环节促进小血管形成及肉芽组织增长.加速移植皮片与周围皮肤的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Solis融合器与钢板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椎间融合效果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4年127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术前病程、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椎闻融合率,钢板内固定68例,S011s融合器59例。定期随访,临床效果按照Odom评分进行评价,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随访42个月(12~75个月),根据Odom评分,钢板固定组优良率为83.7%,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4.6%,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均可获得成功,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融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钢板固定组。钢板固定组中1例出现螺钉松动,行再次手术取出钢板及螺钉。融合器组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经保守治疗,椎间融合成功,未行特殊处理。结论: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椎间融合率之间无明显差别,融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同均优于钢板固定组,对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融合术,Solis融合器具有较多的优点,可以作为钢板内固定的替代,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人。不宜单独使用Solis融合器。  相似文献   
28.
目的:介绍应用管状吻合器行结肠造口术的方法以及观察护理。方法:对12例患者应用端端吻合器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术后密切观察护理。结果:12例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造口恢复良好,无出血、感染、坏死等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管状吻合器行结肠造口术可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易于观察护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椎间盘显著退变与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不稳的关系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椎间盘显著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前动态X片和MRI,了解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的相关因素,随访观察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显著退变椎间盘的上方相邻椎体不稳率71.4%,明显狭窄椎间隙及上方相邻椎间隙处常存在明显的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或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60.8%和57.1%,优良率分别为88.5%和81.3%。结论:显著退变椎间盘的上方相邻椎体有失稳倾向,脊髓压迫存在静态和动态压迫因素,手术应采用前路多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或后路椎板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30.
乌司他丁对断肢再植中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断肢再植中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断肢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对照组围手术期不接受乌司他丁;乌司他丁组于再灌注前静脉给予乌司他丁0.5万U/kg。分别于术前(T1)、术中再灌注后30分钟(T2)、术后3小时(T3)、术后24小时(T4)、术后72小时(T5)共5个时点采集中心静脉血,观察患者血浆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变化。结果vWF两组升高趋势一致,于T2时点开始上升,对照组T2、T3、T4、T5与T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乌司他丁组T2、T3、T4、T5与T1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上升幅度小些,两组比较在T2时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断肢再植时ET-1有增高趋势,对照组T2已明显上升,T3达高峰,以后有下降趋势,但T5仍高于T1;乌司他丁组ET-1于T4上升,T5恢复术前水平。结论断肢再植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激活与损伤,乌司他丁对断肢再植中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