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8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91.
误区之一:风湿病只包括风湿热(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新的认识:风湿病是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大类疾病;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退行性或代谢性骨关节病及感染性关节炎等十大类百余种疾病。误区之二:老年人才会患风湿病。新的认识:不只是老年人,所有不同年龄的人包括儿童都会患风湿病,而严重的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在青壮年中更常见。  相似文献   
192.
颈椎黄韧带的骨化与钙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与胸或腰椎节段相比,发生于颈椎的黄韧带骨化与钙化相对较少。本文报告19例国人颈椎黄韧带骨化与钙化(6例经病理检查,13例根据手术及影像学所见)。分析结果表明,颈椎黄韧带骨化或钙化多与后纵韧带骨化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因素合并造成颈脊髓损害,这一特点与胸椎黄韧带骨化有所不同。文中就颈椎黄韧带骨化与钙化之诊疗特点进行了讨论,并重点对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3.
小儿椎管内肿瘤较少见,加之小儿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相对难以辨认,故早期易误诊。我们自1981年12月至1983年5月共收治5例,来诊时均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其中4例误诊为其它疾病。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尽早诊治,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4.
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   总被引:57,自引:1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11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81例)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7~68个月,平均19.9个月。横突间植骨组融合率85.2%,椎间植骨组融合率96.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真性滑脱及Ⅰ度以上退变性滑脱,椎间植骨融合率100%,横突间植骨融合率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植骨组优良率93.3%,横突间植骨组优良率88.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植骨与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相近。对于Ⅰ度退变性滑脱,横突间植骨仍是有效的植骨融合方法,但对于真性滑脱或Ⅰ度以上退变性滑脱,应行椎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95.
背景:长节段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3节段)所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外科极少见却高度致残的疾病,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360°环形减压治疗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同时比较术中对后纵韧带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治疗效果(切除法与漂浮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致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治疗方式及随访信息。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接受单纯后壁切除,B组患者接受经后路的360°环形减压,B组患者由被进一步分成两个亚组:后纵韧带切出组和后纵韧带漂浮组。 结果:4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6人(12.2%),女性43人(87.8%)。平均年龄为53.0±8.74岁。14例接受单纯后壁切除的患者纳入A组(平均减压节段为5.0±2.4,3-11),35例接受360°环形减压的患者纳入B组(后壁平均减压节段为5.0±1.7,3-9;腹侧平均减压节段为2.4±0.7,1-5),B组中,29例患者的后纵韧带得到完全切除(亚组1),其余6例患者接受了后纵韧带的漂浮法治疗(亚组2)。49例患者中的39例得到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9个月。A组患者的平均JOA评分从5.4±1.8上升至 7.5±2.8 (改善率为 43.3±41.8%) ,B组患者的平均JOA评分从3.7±1.8 上升至7.9±2.4 (改善率为 59.2±28.6%) 亚组1患者的改善率为63.4±29.4% ,亚组B患者的改善率为38.8±11.7% ,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 (A组:21%, B组::63%,亚组1:62% ,亚组2:67%)和术后神经损害加重(A组:35%, B组::29%,亚组1:31% ,亚组2:17%)。 所有25例脑脊液漏中的23例在末次随访中完全吸收;所有15例术后神经损害加重患者中的12例在末次随访中较术前得到改善。 结论:经后路360°环形减压是治疗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完全切除后纵韧带比后纵韧带漂浮处理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6.
目的:探讨寰枢椎转移瘤外科治疗的疗效以及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2例寰枢椎转移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外科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前者进一步分为后路枕颈固定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组(后简称粒子置入组)和其他外科治疗组。分析三组患者的生存期及外科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缓解程度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22例患者中,17例(77.3%)获得随访资料,外科治疗组11例,其中7例行后路枕颈固定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术,4例行单纯后路枕颈固定术或Halo-vest外固定;保守治疗组6例。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粒子置入组48.0±27.0个月,其他外科治疗组22.0±8.3个月,保守治疗组6.0±1.2个月,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科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24.8d,颈痛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VAS颈痛评分自治疗前8.4分下降至治疗后3.0分,Karnofsky日常状态评分由治疗前65.5分上升至治疗后79.1分,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病灶累及寰枢椎稳定的转移瘤,后路枕颈固定能够迅速重建上颈椎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枕颈固定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放疗能够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持续破坏肿瘤细胞,可能有助于转移灶局部病变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7.
骨内脂肪瘤累及脊柱十分罕见,约占所有骨内脂肪瘤的6%。诊断依赖CT及MRI表现,并通过病理诊断确诊。绝大多数病例可以保守治疗。怀疑恶变、病理性骨折及引发症状的骨内脂肪瘤是手术干预的指征。肿瘤的刮除是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我们报道一例累及相邻节段上颈椎的骨内脂肪瘤,并且讨论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这是一例男性27岁无症状的上颈椎骨内脂肪瘤患者。通过右颌下三角入路切开活检确诊。未采取肿瘤的切除。12个月随访,MRI提示肿瘤无变化。  相似文献   
198.
"涵洞塌陷法"360°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涵洞塌陷法"360°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手术治疗26例TSS患者,男17例,女9例;年龄43~67岁,平均56岁.19例为上胸椎(T1-4)椎管狭窄,其中5例为单纯前方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压迫脊髓,14例为前方OPLL合并脊髓后方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压迫脊髓;7例为中下胸椎(T5~12)椎管狭窄,均为胸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其中5例为胸椎OLF合并OPLL,2例为胸椎OLF合并胸椎间盘突出.术前Frankel分级:B级6例,C级13例,D级7例.采用"涵洞塌陷法"360°脊髓环形减压术:首先从后路应用椎管后壁切除法,去除脊髓后方压迫;然后切除残留的关节突,沿椎弓根斜向内60°至椎体后壁两侧去除椎体后1/3的松质骨,形成一个"涵洞",分离脊髓硬膜前方与椎体后壁和OPLL的粘连后,压塌"涵洞"壁,取出OPLL块,完成脊髓前方的减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除2例患者在术后13~27 d有短暂脊髓功能障碍加重外,余24例均恢复.术后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26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5例,E级9例.无一例发生双下肢瘫痪.结论 "涵洞塌陷法"360°脊髓环形减压术从后方一次去除胸脊髓前后方压迫,属于直接减压,术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9.
 目的 探讨疏松骨骼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对内固定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3月龄雌性SD大鼠24只,切除双侧卵巢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3个月后将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右侧股骨髁植入钛合金螺钉后于髓腔内分别注射5 mg、10 mg辛伐他汀或空白PBS缓冲液。术后1个月行骨密度测定、螺钉周围骨微结构定量分析,测定螺钉最大载荷,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MP-2的表达。结果 辛伐他汀5 mg组、10 mg组骨密度分别为(201±23.3)、(207.9±23.5) mg/cm2,与空白PBS缓冲液组(170.8±13.8) mg/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螺钉骨整合率分别为51.4%±3.0%、52.6%±4.1%,较空白PBS缓冲液组(27.3%±4.9%)增加,螺钉周边各项骨微结构指标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螺钉的最大载荷分别为(161.5±9.4)、(161.9±11.4) N,高于空白PBS缓冲液组(145.7±9.6)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P-2的表达较空白PBS缓冲液组增强。结论 疏松骨骼局部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可促进内植物周边的骨整合,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其作用机制与局部注射辛伐他汀促进BMP-2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0.
目的:对青少年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进行分析,探讨腰骶部骨与关节结构形态变异在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骨科在2006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76例连续的20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回顾所有患者的病史、统计患者的身高、体重及BMI并将其与文献中报道的同年龄组正常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体重及BMI进行比较。从所有病例中选出只累及L4/5或L5/S1的病例共63例,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腰骶结合部骨与关节结构形态,即腰椎正位X线片上髂嵴连线高度、L5横突长度及移行椎畸形情况,分析其与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身高及体重均显著性地高于同年龄组正常青少年的平均值。髂嵴连线高度正常或过高(33例)、L5横突长度过长(44例)、无移行椎或有腰椎骶化畸形(44例)的患者发生L4/5间盘突出的几率分别为97.0%(32/33)、70.5%(31/44)和68.2%(30/44);反之,髂嵴连线高度低(30例)、L5横突长度正常(19例)、有骶椎腰化畸形(19例)的患者出现L5/S1间盘突出的几率分别为86.7%(26/30)、73.7%(14/19)和68.4%(13/19)。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患者身高过高和/或体重超重有关;腰骶结合部的发育变异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发生的节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