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在复杂性肾结石微创PCNL术前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复杂性肾结石行微创PCNL患者80例分2组:实验组40例,常规术前检查外,加作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检查;对照组40例,术前只进行常规检查。对比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30)min、(100±30)min,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0%、82.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5%;结论 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能较好显示结石与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的解剖关系,对缩短复杂性肾结石微创手术时间、提高清除率和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肺动脉栓塞急慢性分期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0例肺动脉栓塞病人的胸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作出急性、慢性初步诊断结果,与临床分期、溶栓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例肺动脉栓塞病人的82条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分为5种类型:Ⅰ型管腔中心充盈缺损,共25支;Ⅱ型附壁充盈缺损,与管壁呈锐角相交并凸向腔内,共28支;Ⅲ型附壁充盈缺损,与管壁呈钝角相交并凹向腔内,共13支;Ⅳ型管腔环形狭窄,管腔缩小50%以上,共9支;Ⅴ型血管腔完全堵塞,没有增强,共7支。Ⅰ型~Ⅴ型血栓溶栓有效率分别为92%(23/25),87.5%(24/28),21.98%(2/13),35.78%(3/9),42.86%(3/7),各组间有明显差异。Ⅰ型~Ⅳ型血栓的CT分期与临床分期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1.7%(22/25),89.3%(25/28),76.9%(10/13),77.8%(7/9),平均符合率为83.93%。结论Ⅰ型和Ⅱ型是急性肺栓塞的典型表现;Ⅲ型和Ⅳ型则是慢性肺栓塞的表现,Ⅴ型表现不能说明血栓存在的时间。CT对急性分期的区分比慢性分期更加接近于临床分期。螺旋CT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在区分肺动脉栓塞急、慢性分期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经支气管动脉给药预防肝癌肺转移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预防肝癌肺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肝癌患者按栓塞化疗 (TACE)后是否实施支气管动脉灌注 (BAI)化疗将其分为A组 (31例 )与B组 (36例 )。前者仅行单纯性TACE治疗 ,后者则在TACE完成后即刻将导管送至双侧支气管动脉给予预防或治疗剂量的抗癌药。BAI次数及间隔时间与TACE相同。跟踪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转移与生存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 6~ 2 4个月。A组发生肺转移 9例 ,出现较明显呼吸道症状者 8例 ,6、12和 2 4个月肺转移率分别为 9.1%、15 .4 %和 71.4 % ,其生存率分别为 71.0 %、4 1.9%和 2 2 .6 %。B组仅见 5例肺转移 ,3例出现了呼吸道症状 ,其 6、12和 2 4个月肺转移率分别为 0、10 .5 %和 2 5 .0 % ,生存率分别为 75 .0 %、5 2 .7%和 33.3%。两组 2 4个月肺转移率对比差异性非常显著。结论 经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防治肝癌肺转移非常有效 ,能明显降低肝癌患肺部转移的发生率 ,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对番禺区部分妇女乳腺癌普查情况分析,了解区内乳腺癌的发病情况。方法:2007—2009年对番禺区10012名35~70岁妇女进行乳腺检查,询问生活史、乳腺临床触诊,结合钼靶及彩色B超检查,对有肿块者作病理活检确诊。结果:在本次普查中35~70岁妇女乳腺癌患病率0.699%o(7/10012),50~59岁组为本地区乳腺癌高发年龄阶段,发病率为1.02%o(2/1965)。结论:番禺区妇女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值得大家引起重视,应加强宣传,建立早期普查的正确观念。  相似文献   
45.
对不能手术或放疗后复发的鼻咽癌(NPC),采用咽升动脉灌注综合治疗是一种新的尝试。国内外报道甚少。1984年肖学和等用手术方法分离出咽升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复发性NPC3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993我们改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至咽升动脉,灌注联合治疗复发性NPC 5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透明质酸钠在阻塞性输卵管介入再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钠防治输卵管粘连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358例输卵管阻塞患者分对照组(245例)和研究组(113例)。对照组经导管、导丝将阻塞输卵管开通后,注入松解液: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做消炎灌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注入医用透明质酸钠预防复发粘连。随访术后3个月的通水通畅率,观察两组病例在术后复发再阻塞的情况,患者半年内受孕率。结果研究组113例经子宫输卵管碘水造影,10条输卵管因手术缺如,阻塞216条,介入复通210条,再通率为97.2%(210/216);术后随访3个月通水达到无阻力108例,占95.6%(108/113)、发生再粘连5例,占4.4%(5/113)。对照组245例中输卵管堵塞441条,单侧切除后输卵管缺如49条,复通428条,复通率为97.1%(428/441);术后随访3个月,通水达无阻力214例,占87.3%(214/245)、发生再粘连31例,占12.7%(31/245)。两组术后再粘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有39例、对照组有56例患者妊娠,妊娠率分别为34.5%(39/113)和22.8%(56/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卵管再通术后使用透明质酸钠能有效防止输卵管再粘连阻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7.
余姚市0~7岁流动儿童分布及其计划免疫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益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61-1562
[目的]为了解余姚市流动儿童的分布及其计划免疫状况。[方法]在本市部分地区,采取分级选点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了18个市区、乡镇、村流动儿童点,0~7岁儿童2 951名,其中流动儿童812名,占27.57%。其比例按市区、乡镇、村的顺序由大到小排列。流动儿童的来源:外省占51.35%,外县占31.65%,外村占17.00%。[结果]流动儿童建卡率为80.91%,五苗全程覆盖率为70.94%,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相应指标。[结论]调查表明:全市0~7岁流动儿童比例大,绝对数多,地理分布不平衡,计划免疫状况差,是我们今后计划免疫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用安射力320(碘佛醇)和76%泛影葡胺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SG)的检查结果。方法:将458例欲行HSG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用安射力320),B组(用76%泛影葡胺),对比检测结果,包括子宫、输卵管、盆腔病变及术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子宫、输卵管、盆腔病变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1),术中不良反应情况A组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用安射力320和76%泛影葡胺造影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但安射力320可以减轻患者疼痛,不良反应小于76%泛影葡胺。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搜集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共6例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病例经肾上腺肿瘤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分析。结果: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明显好转,术后肿瘤明显缩小,其中5例行外科Ⅱ期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1例术后出现转移。结论:介入治疗晚期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可为患者创造外科手术治疗或射频消融机会,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0.
对2004-10~2005-10胰腺癌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22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36~75(平均58)岁.肿瘤位于胰头16例,胰体尾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皮肤、巩膜黄染,消瘦,上腹部及腰背部疼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