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双靶向吉非替尼磷脂胶束纳米载体靶向肺癌干细胞和肺癌细胞方法制备吉非替尼纳米载体和双靶向吉非替尼磷脂胶束纳米载体,检测吉非替尼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zeta电位,培养肺癌细胞和干细胞分选,测定不同载药纳米载体在肺癌细胞中的蓄积效率、对肺癌细胞克隆球生长的影响、对肺癌细胞杀伤作用。结果双靶向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包封率、粒径均高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载药量、zeta电位低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载药纳米载体中的吉非替尼在各时间点的释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靶向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在肺癌A549细胞、A431细胞中的蓄积效率均高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靶向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肺癌A549细胞、A431细胞克隆球形成率均低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靶向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肺癌A549细胞、A431细胞在各时间点的存活率均低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靶向吉非替尼磷脂胶束纳米载体可双靶向杀伤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张丛  冯华  黄小龙  王旋 《天津医药》2023,(10):1040-1047
目的 探究蔓荆子黄素(Cas)对胃癌(GC)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微小RNA-378(miR-378)/配对相关同源框1(PRRX1)轴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Cas(0、5、10、20、40、80μmol/L)处理SGC-7901细胞48 h。将对数生长期的SGC-7901细胞分为:对照组、Cas低浓度组(10μmol/L)、Cas中浓度组(20μmol/L)、Cas高浓度组(40μmol/L)、Cas高浓度+miR-378小干扰RNA(siRNA)组(40μmol/L Cas+miR-378 siRNA)、Cas高浓度+PRRX1组(40μmol/L Cas+PRRX1过表达质粒)、Cas高浓度+miR-378 siRNA+PRRX1组(40μmol/L Cas+miR-378 siRNA+PRRX1过表达质粒)。MTT法、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划痕实验分别测定各组SGC-7901细胞活力、集落形成数量、凋亡率、侵袭及迁移能力;q PCR、蛋白印迹实验分别检测SGC-7901细胞miR-378、PRRX1蛋白表达水平;双萤光素酶实验验证mi...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百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等在线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调研,构建百合成分数据库;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各成分潜在作用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以抑郁症为背景从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通过与百合各成分靶点比对获得百合及抑郁共有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百合抗抑郁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得到百合发挥抗抑郁作用的16个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作用于88个抑郁症相关的靶标。其中百合皂苷可能是其抗抑郁主要活性成分。百合可通过多靶点(STAT3、AKT1、JUN、VEGFA、TNF、APP、MAPK14、ESR1、AR和HSP90AA1等)参与小胶质细胞激活或衰减及雌激素水平的调节发挥抗抑郁作用,其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鞘脂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抗抑郁关键途径。结论:预测了百合抗抑郁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为百合及其复方抗抑郁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广安市人民医院2017-10—2022-01收治的162例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回顾分析其出院时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对患者的基线资料、损伤类型、意识障碍时间、住院时间、康复治疗介入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探讨其出院3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出院3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1例,发生率为19.1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GCS评分6~8分、运动功能区损伤、脑疝、意识障碍时间>10 d、康复治疗介入时间>30 d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相应对立因素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GCS评分6~8分、运动功能区损伤、脑疝、意识障碍时间>10d、康复治疗介入时间>30 d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有较高的发生率,针对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对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ITP患儿,根据不同治疗剂量分为中等剂量组(中等剂量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n=38)和大剂量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n=4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治疗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12例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患者术前CT肝脏体积测定显示,若行右半肝切除则预留肝脏体积百分率(%FLRV)不足,若行右肝三段切除则%FLRV平均增加14.3%,故行保留V段或VIII段的右肝三段切除术。术中通过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确定出V段或VIII段的位置,从而在肝表面标记出一条“┏┛”或“┕┓”形的切除线;在切割横断肝实质时根据不同的切除平面采取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或全肝的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85 min,平均失血量为720 mL。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V段或VIII段的出入肝血流均完整保留,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AFP均于 2个月内降至正常范围。术后全组12例患者至今10例仍存活,最长1例患者已无瘤生存3年;1例死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死于肝脏多发转移肝功能衰竭,另外1例发现肝左内叶复发、2例发现肺部转移患者经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其他患者无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肝功能和AFP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无瘤肝组织,可作为V段或VIII段未受累的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一种常规手术方法,从而提高肝癌的整体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通过对檀香及其伪品非洲檀香、澳洲檀香进行鉴别研究,为檀香的真伪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方法进行鉴别,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檀香及其伪品的挥发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对比三者挥发油成分差异。结果 性状上,檀香、非洲檀香和澳洲檀香均具檀香气,但正品檀香油性足,气香浓郁,非洲檀香气稍浓而略带樟香气,澳洲檀香气芳香清甜;檀香呈灰黄色至黄褐色,非洲檀香整体红棕色,澳洲檀香呈浅黄色至浅黄棕色,久置表面呈棕红色。显微横切面,檀香木射线宽多1~2列细胞,偶见3列细胞,非洲檀香木射线宽1~3列细胞,澳洲檀香木射线宽1~2列细胞,多单列;弦切面,檀香木射线高多5~15个细胞,非洲檀香木射线高多4~10个细胞,澳洲檀香木射线高多4~16个细胞;径切面,檀香草酸钙方晶少,非洲檀香草酸钙方晶多,澳洲檀香草酸钙方晶多且大。薄层鉴别以檀香油作对照品可准确区别檀香正伪品。非洲檀香和澳洲檀香挥发油含量均低于檀香。檀香主要成分为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而非洲檀香中二者含量较低,澳洲檀香中α-檀香醇含量极低,且不含β-檀香醇。结论 檀香及其伪品非洲檀香、澳洲檀香的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不过关节的交叉克氏针治疗西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1年10月, 我院收治14例14指末节干骺端开放骨折的儿童, 其中甲根损伤伴甲板剥脱2例, 甲根损伤不伴甲板剥脱5例, 甲根无损伤、甲板无剥脱7例。均不伴指屈、伸肌腱及血管神经损伤。清创后不拔除甲板, 掀起甲根, 显露骨折端, 直视下观察, 若无甲基质损伤, 逆行钻入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骨折, 克氏针不过远指间关节, 确认骨折固定牢固后复位甲根;若甲基质有损伤, 于末节甲上皮两侧分别作纵形皮肤切口, 牵开指背皮肤, 直视下复位骨折用上述方法固定, 回纳损伤的甲基质, 缝合皮肤切口, 石膏外固定3周后去除, 4~6周后拔除克氏针, 行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14例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伤口感染、针道感染、克氏针滑脱、断裂等早期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4~60个月, 平均10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 无成角畸形, 无骨骺早闭、发育障碍及骨桥形成, 远指间关节主被动活动度正常。2例甲板表面欠平整、有少许横嵴, 1例有少许纵嵴, 11例甲体生长平整, 无甲板畸形。患儿家属对指体的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不过关节的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