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7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9篇
  2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而胰岛素的反调激素增加,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并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合理的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我院抢救的80例患者病例资料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80例DKA患者(男44,女36),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5岁。既往有糖尿病史68例,病程0.5~30年,12例既往未发现糖尿病,20例反复发作DKA。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三多一少为主者有40例,占50%;急腹症为主者有20例,占25%;昏迷为主者有8例,占10%;表情淡漠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治疗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气道前后径及颌骨的变化。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拟进行隐形矫治的37例错畸形患者纳入研究。矫治前和矫治后18个月评估矫治效果,采用锥形束CT(CBCT)检查、测定上气道容积和舌体位置,头颅侧位片检查、测定上气道前后径和舌骨位置。收集大陆明星和患者矫治前、后侧面像制作侧貌剪影图,采用10级评分法评估侧貌美学效果。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后患者口咽容积、舌咽容积和上气道最小截面积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下颌平面后部上气道前后径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ANB角、GoGn-SN角、OPP-SN角、Y轴角、UI-SN角、UI-PP角、UI-AP角和UI-AP距离较矫治前显著减小,SNB角和UI-LI角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侧貌美学评分显著大于矫治前(P<0.05);矫治后患者侧貌美学评分显著小于明星(P<0.05)。结论:隐形矫治有利于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气道开放和颌骨畸形的纠正,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获得满意的侧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和内膜中膜厚度(IMT)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脑卒中初发病例(n=80)、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检者(n=80)分别作为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病史被收集用于评估。结果IMT和Lp-PLA2与脑卒中初发高度相关,联合检测诊断脑卒中的敏感性、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优于IMT或Lp-PLA2单独使用。结论Lp-PLA2和IMT是早期脑卒中的敏感指标,但鉴于Lp-PLA2和IMT的局限性,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早期确诊和预后,可以作为筛选和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55例,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26例和静脉溶栓组29例,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和3 d分别测定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活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30 d行疗效判定。结果动脉溶栓组平均NIHSS评分结果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溶栓后6 h、24 h及3 d TT和PT与动脉溶栓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但FIB较动脉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总显效率分别为80.77%和68.97%。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均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前者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现有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更高效合适的信息化查验工作新模式。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宁波市接种查验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和文献复习发现查验工作存在的问题,设计和开发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信息系统,并评价实施效果。结果现有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模式工作量大、效率低,容易出现人为差错,托幼机构/学校配合度较差。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信息化的查验工作模式,开发了查验接种证信息系统,使查验工作实施的主体由托幼机构/学校变为接种单位,实现了儿童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自动化,增加了教育部门的配合程度,提高了查验工作效率。结论现有的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模式存在弊端,基于信息化的查验工作模式更高效、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于航天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 g/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20 m L加入5%葡萄糖250 m L,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体温变化、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33%、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4 d治疗组患者体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6、IL-10、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鱼腥草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程脑电图(EEG)对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功能及预后的评价。方法:发病72 h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的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2例纳入研究,对患者进行长程EEG监测,并进行EEG分级和GCS评分。分析EEG分级与GCS评分及预后的关系,计算并比较长程EEG分级和GC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率。结果:本组患者长程EEG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39,P0.001);长程EEG分级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387,P=0.002)。长程EEG预测患者预后准确率为67.7%,GC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率为62.9%,EEG分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于GSC评分(P0.001)。结论:长程EEG分级与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EG分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于GSC评分。  相似文献   
18.
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否持续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掌握这些基层防保人员的能力现状和需求,做好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对加强整个疾病防控网都会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公共卫生体系强化自身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嘲。宁波市疾控中心对17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保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基层防保队伍的结构与素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快速成型:是一种材料加工方法,它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基本原理都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 聚乳酸: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延展性,但其机械强度不足,且降解后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常与其他一种或多种生物材料复合使用,以增强骨生物活性或生物力学强度。 背景:将多聚物材料与生物陶瓷材料复合制成有机/无机复合三维支架材料,可赋予支架骨传导所必需的理化特性,同时强化材料的力学性能,但大多数骨替代材料无法预防缺损部位的感染。研究发现由于镁的降解可产生局部碱性环境,使镁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目的:探讨含镁多孔支架材料的体外抗菌活性和细胞相容性。 方法:应用低温快速成型技术制备聚乳酸/β-磷酸三钙/镁多孔支架材料,其中β-磷酸三钙与镁的质量比分别为2∶1和1∶2,分别设为PTM(2∶1)组、PTM(1∶2)组;同时应用低温快速成型技术制备聚乳酸与聚乳酸/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材料,分别设为P组、PT组。检测4组支架的表面形貌、孔径、孔隙率及压缩模量。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35923)接种于4组支架表面24 h,通过涂板计数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材料的抗菌活性。将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与4组支架材料共培养,通过CCK-8法分析材料对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①4组支架材料表面都形成相对均匀的多孔结构,4组支架间孔径大小和孔隙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PTM(2∶1)组和PTM(1∶2)组压缩模量明显高于P组、PT组(P < 0.05),PTM(1∶2)组明显高于PTM(2∶1)组(P < 0.05);③涂板计数实验显示,PTM(2∶1)组、PTM(1∶2)组菌落形成单位明显低于P组、PT组(P < 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培养6 h,PT组、PTM(2∶1)组、PTM(1∶2)组黏附细胞数量多于P组(P < 0.05),PTM(2∶1)组和PTM(1∶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培养1 d时,仅PT组细胞增殖优于P组(P < 0.05);培养4,7 d时,PT组、PTM(2∶1)组、PTM(1∶2)组细胞增殖均优于P组(P < 0.05),PTM(2∶1)组和PTM(1∶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聚乳酸/β-磷酸三钙/镁多孔支架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而且具有优良的细胞相容性和一定的抗压能力。 ORCID: 0000-0002-3367-674X(马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患者的眼震和管型受累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AC-BPPV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在眼震视图下行Dix-Hallpike试验,根据其眼震特征对其诊断,并采用Yacovino法对其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①本组20例患者中,左侧前半规管受累10例(50.0%),右侧前半规管受累5例(25.0%),侧别不能明确判定者5例(25.0%)。②眼震特征:Dix-Hallpike试验:单侧下跳性眼震11例(55.0%),单侧下跳伴扭转性眼震1例(5.0%),双侧下跳性眼震5例(25.0%),一侧下跳、另一侧下跳伴扭转性眼震2例(10.0%),双侧扭转伴下跳性眼震1例(5.0%)。坐起时出现眼震逆转5例(25.0%)。③Yacovino手法复位:首次手法复位治愈12例(60.0%),有效7例(35.0%),无效1例(5.0%)。1周后复查痊愈15例(75.0%),有效4例(20.0%),无效1例(5.0%)。结论:AC-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中诱发出的眼震多样,单侧多见。多数为下跳眼震不伴有扭转成分,部分患者双侧Dix-Hallpike试验均能诱发出眼震;Yacovino法手法复位治疗常常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